近现代-傅抱石-兰亭图
美析:作品描绘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书法名家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雅集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的历史故事。会上王羲之乘带着酒意,当场挥毫为众人诗赋作序,抒写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怀,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兰亭图》即依此序而创作,再现了兰亭雅集流觞赋诗的盛况。画中松竹山岩画的大胆恣意,尽显豪放之美,但是众多人物却花朵收敛细心,各具神态,别有艺术魅力。
这是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画美学创作时讲的名言。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画创作时往往大胆洒脱,挥洒恣意,然后精心细心收拾,人物和建筑画的非常精细,就是用绣花针的功夫。傅抱石女儿在说到父亲时提到,生前傅先生画山水画,关键在于“加”,这里的“加”就是收拾。要让人耐看、品味,看出东西,需在“加”上下功夫,加出味道来。傅抱石先生的很多作品,就是在后期收拾出惊艳的效果的。
方增先先生也如此说。中国画要求一气呵成,尤其是水墨画,在画时必须情绪饱满、思想集中,放胆挥毫,心无碍滞,从头到尾,一气而成。中国画要求在一个画幅内气势通顺流畅,笔笔互映,带有笔墨的韵律感。前人所谓“一笔书”、“一笔画”就是这个意思。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就是不能画一笔想一笔,有别于小姑娘初学描花,细心有余,而胆量不足。有些较巨幅而繁杂的画,也可能是十天半月而成,但完成后,仍然要通幅气脉连绵贯通。“大胆落笔”是说画家下笔要胆大,但胆子又如何能大呢?要事先“胸有成竹”。辩证地说大胆落笔,须在慎重的基础上进行。从表面看,下笔似乎是漫不经意的,但实际上,每下一笔,都是画家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来画的。画家在落笔时先把画幅中主要的骨架,或主要的部分一口气画出来,而一些细小的东西就慢慢收拾。画家在第一遍画完后,还要来一次小心“收拾”。因为大胆落笔中,不免有所遗漏或疏忽,甚至出现一些败笔,这是常见的事。“收拾”一下,也就是充实一下,或补救一下。修补工作有时要乘未干时立刻进行,以使补笔与原来笔迹能混溶起来。但有时也可等干后进行,使新加的笔墨,与原来笔墨合成清晰的墨色层次,使人看了以为是作画时有意画成的覆加或渲染。
画家的细心收拾决不能理解成涂改。如果去填改涂抹,只会越弄越槽。因为国画讲究笔法清断、墨色灵活而自然。一经过分填改,就必然出现墨色死灰,笔法凝板,那就不可挽回了。所以说要细心收拾,这就要事先动动脑筋,怎样才能使败笔改得看不出来。再则,在宣纸上作画,收拾只能是往上加,而无法往下减,这就不同于油画或水粉画。由于水墨画在生宣纸上绘制,笔尖的稍有转折或迟疑,都会在敏感的宣纸上记录下来,所以在下笔时要大胆,既要能随手画,又要能做到又稳又准。这主要依靠平时不断的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自然掌握了生宣纸和水墨的性能。中国画的浑厚华滋,苍茫丰华的美感都是一层层,一遍遍加出来的。不是一次而成的。
黄宾虹先生也善于收拾的,因为山水画可以不断用积墨加法,他十年之前的画还可以加。有的画要加好几遍。加得层层叠叠,浑厚华滋。吴昌硕先生也是精益求精,不过花鸟画不同于山水,收拾的不好就是败笔,但是吴先生比较高明,让人看不出痕迹。他在花卉的枝干上常用复笔,以增加苍老厚重。加是一种技术也是艺术,加是一种理念,加是一种水平。
(请横屏浏览)
近现代-傅抱石-丽人行
美析:傅抱石的《丽人行》创作于 1944年9月,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长诗,画的是杨贵妃一行夜间出外巡游的奢华场面。作者用泼墨写意的浓密柳荫作背景,就是文中所讲的大胆落笔。在留白处工整精细地画了五组37名人物,突出绝代美人杨贵妃的形象。整幅画作明暗、精细及色彩对比鲜明,穿插变化有致,有强烈的舞台效果,由于它是傅抱石所有作品中惟一的长卷,被认为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