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
美析: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长子。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他雅尚翰墨,对中华传统美学的推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明代最具艺术天份和才华的艺术家皇帝。此图画了诸葛亮敞胸露怀,头枕书匣,仰面躺在竹丛下,举止疏狂。当时应该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隐居在南阳躬耕自乐的形象。人物高卧狂放的情态,笔墨线条洗练,刻画得很生动。墨竹用笔潇洒,得元人的意韵。朱瞻基是一朝皇帝,气度当然不凡,画如其人,所以欣赏他的画不止从传统意义上的笔墨气韵上去看,一是画的从容不迫,诸葛亮躺的很放达。二是此画是明宣宗三十岁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的,寓意着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只有想做大作为的人才会如此。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美学讲究气度,气度在于大象之美、大境之美、大气之美。审美要有气度。处理好中国画的小技巧和大格局的关系。经常参观各种画展,发现很多人把小技巧当作审美的重点对象,去关注和评价。斤斤计较于一笔一画的小技巧或小动作,而忽略了整体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的把握,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品鉴中国画作品和评价为人的品格一样,要看有没有大格局、大胸怀。
《庄子》里有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题目为《说剑》,故事反映出来的意义值得引起相关的思考。赵文王特别喜欢舞剑,养了很多的剑客在自己府中。荒废了政事,国力就逐渐衰落。太子去请庄子过来当说客。赵文王把他手下最好的剑者都请了过来,等待和庄子过招。
赵文王问庄子,先生需要什么兵器呢?庄子说无所谓。我手里有三种剑,分别叫做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天子剑,很厉害,以燕谿、石城作为剑锋,以泰山作为剑刃,以卫国、晋国作为剑背,以韩国、魏国作为剑把,包裹四夷,运行四时,阴阳相守,春夏交替,用道德和伦理来制约。这把剑把它拿起来,无人能比,把它放下去,众人不敢言。它能够镇定诸侯,匡扶天下?诸侯剑。以勇敢的战士作为剑锋,以清廉的贤士作为剑刃,以忠贞的武士作为剑环,以豪杰的侠士作为剑把。这把剑举起来能量也很大,犹如雷震四方之慑,万里土地之上,没有宾客敢不服从的。庶人之剑。一把普通人的剑,个个蓬头垢面,披头散发,眼睛瞪着圆大。无非就是两者厮杀,分出胜负,这跟斗鸡有什么区别。这对国家大事有什么帮助呢?赵文王听完以后怅然所思,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舞剑了。
画之气度尤其重要。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都不能追求小趣味,追求庶人剑,如果只学庶人剑,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画匠。就如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兵,就是如何把枪打准,百发百中,武功很好,以一当十,归根到底这只是技术活而已。而一个优秀的领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可能不会使枪不会武功,如张良,诸葛亮等先贤,但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就是气度。中国画审美和创作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见秋毫,不见舆薪,盯着小处,观众和画家会有互动的,如果大部分观众追求小技巧,那么会误导整个美学的追求方向,那些美的创作者也整天在磨练小技巧的进步了。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格局。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是大度的画家,比如近现代几位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是如此,不管是布局还是笔墨,都是不拘小节,从容不迫,是大格局者。现代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小资小技情调,缺少大气度大格局的审美培养。
明宣宗朱瞻基 莲浦松荫图二段
美析:皇帝当的好,画也画的好。历史上是极少的。画作为“莲浦”“松阴”两段。“莲浦”一段未损,“松阴”一段残缺一半。“莲浦”一段画面构图简洁,墨笔写意画一硕大荷叶垂向右侧,一饱满莲蓬向左斜出,弯曲纤细的根茎上立一小鸟,小鸟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坡岸上玲珑剔透的湖石。“松阴”残段现存画面较好,居中部位画一苍松,树干画法笔墨苍古遒劲;松枝用笔工细,繁而不乱。树下画花草、坡石相衬,远山云雾缭绕。古代画家画松,一般是为人祝寿;画荷,则有和平、和谐之意。这是朱瞻基赐给皇叔朱高燧的画,其中还有故事的,洪熙元年朱高炽去世后,永乐帝的另外一个儿子,汉王朱高煦计划在朱瞻基回京路上伏击皇太子,并曾经把这个计划告诉朱高燧,但朱高燧并未及时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年轻的新皇帝。知情不报,本是大罪。然而,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因此将皇叔下狱或者处死,而是采取了比较宽仁的手段,将朱高煦的认罪供词和朝臣们弹劾他的奏章都打包送给了朱高燧,以此震慑叔叔的心灵。朱高燧收到这些材料后,果然领会到了侄儿的意图,主动交出自己手中的所有亲兵、护卫队等,从此安享富贵生活。而朱瞻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把《莲浦松荫图》赐给了皇叔。这幅画作不是一般含义的作品,也代表一位皇帝的大气大度大格局的表现。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