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从告示窥白石心情[图文]

时间 : 05-11 投稿人 : 乐乐 点击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从告示窥白石心情 | 美术资料

当一个时代过去之后,后人对于那个时代的名人大都会怀着崇敬的心理而投以仰视的目光。为此那个时代的名人往往在这样的仰视目光中散漫出高贵的光环,变得与众不同的高贵、高雅、高格调、高姿态。他们忘了,名人只是名在他所专的上面,除此之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齐白石是名人,在后人的眼中就属于灿烂光环夺人耳目的一类。齐白石的画,无论尺寸大小,那情调无疑皆呈现出浓厚的高贵雅致的格调。俗气、悔暗、无论如何都不沾边。虽然他的作品都属于贴近百姓的,基本都与那些寻常的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如今齐白石的画在拍卖中以天价的面目出现,于是许多人便以为齐白石当年的家庭一定是个满富足的状况,似乎他可以挥金如土。其实呢,天价的现象只是如今,当年白石老人书画的价格并非如此,销路不错,但也不能用“畅”来形容。

有关人在回忆齐白石时这样写道:“老人请客心中有谱,该请谁,花多少钱,不该请的从不多请,不该花的从不多花。”“老人请客还有一个特点,请的客人都是为他办过事的(如介绍过字画买主)”有一次叶浅予就在被请之列,估计就是“叶浅予买老人的画,自己买,也替朋友买。有一次一下子向老人订了十帧册页、两幅四尺条幅”。因为那时正当解放战争,物价飞涨,法币贬值,白石老人的画价也跌到底点。我们知道齐白石一生共有11个子女。其中有6个是他来北京定居后出生的。一大家子人都需要他用笔墨来养活。所以可见出,卖画对于他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了。他在跨车胡同铁栅书屋生活的日子里,有一首诗形象生动的将自己比成耕作的老牛,一天到晚不知疲倦的在耕作着。他说“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具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齐白石老人很勤奋,没有一日不作画。不错,确实如此。但我们也当认识到他的勤奋应当与他的家境密切相关。据专家考证,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数量大概在三万至四万间。由此可见他的勤奋,但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对书画的依赖。

社会中一些人以为,书画家挥笔成画,不费什么事。于是总想从书画家那里白得到,或少花钱。他们不明白或装糊涂的是,书画家画写是要花费劳动的,那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当你白得到时,就等于书画家白白为你付出了劳动力而没有任何收获,执白的说就是,他为你干了半天活,你没有给钱。这实际是对书画家的一种剥削。齐白石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种种。为此逼迫他不得不采取通过告示的办法来解决买卖中对自己的盘剥现象。

在他的一个告示中他这样写道:“送礼物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这告示中明白的道出了他自己卖画的三条规则:一是对想通过送物不给现钱的不卖;二是这一次你要求减价了,以后就不再卖给你了;三是对于那些介绍买画的人不给酬谢。从第一条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想通过送礼代替给现金。他们不明白,你给的礼品不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生活需要用货币在市场上换取需要的东西,礼品当然不能代替货币了。而白石老人同所有人一样养家糊口需要现金来支付。故此白石毫不掩饰的谢绝以礼品代替货币,这应该也是生活所迫吧?我们如今就有这样的店铺专门收购礼品,以礼品兑换现金,使礼品成为能流通的货币。但齐白石那时没有这样的店铺,那时有当铺,但礼品兑换成钱不但麻烦,且也会大打折扣的。由此可见,白石的生活并不富裕。从第二条我们可看到有些人卖白石的画是讨价还价打折扣的,像买菜一样。而且这次打价没成功以后还会来磨烦。对此白石很无奈。无奈之下只好对这样的人举出告诫牌——本人一口价,只要你曾来打过价没买到的不要再来打价。卖家向买家示列了这样的近于绝情的条款,可见白石老人对于这样爱占便宜的人的厌恶了。社会上有这样的人,他们认为书画家的书画简单容易;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劳动,并不认为从他们那里得到书画和得到钱是一码事,并不认为这是在占他们的便宜,总以为书画家不过是大笔一挥的事。我们从第三条可了解到,当时书画交易往往有中间介绍人,而且中间人大都会利用介绍之机向书画家讨要书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出齐白石肯定不止一次为介绍人勒索过。如此买一赠一的现象实在让老人无法忍受了,于是他才迫不得已的以告示的形式来维权了。我们通过这个告示可以看到齐白石在书画交易中的困惑,可以看到对待这些不平等现象处于生活所迫的老人的反抗态度。要么忍受不平等,要么打开情面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实生活的逼迫下,齐白石不得已的维权是这样的告示产生的原因。

齐白石的画是走向市场的,在市场中的潜规则就是卖者是为买者服务的。但艺术却有自己的规则,画家在创作中必须遵循艺术的规则。一幅画中的安排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不能任意胡来。否则艺术性就要受损。但有些卖者却不管这些,他们根据画家所擅长的,要求户画家在已完成的作品内增加内容,像买菜一样,要求绕(多给)点儿。这必然给画家增加了困难。齐白石的草虫花鸟极富盛名,因此有些买家就不管画的内容,请白石加些这方面的内容。齐白石出于无奈只好照办,久而久之反倒成为了必须“多给”的理由了。姑且不从艺术上论,单从劳动量上考虑齐白石也会感到心理不平衡吧?为此,为了避免尽量少出这样的请求和对多付出多得取得平衡,白石特别公布了一个告示:“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二十元。”同时为了避免买家在加后打折扣,特别附上了“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的内容。利用告示的方法无疑是为了解决碍于情面当面不好意思说的尴尬。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国人碍于情面的弱点在齐白石身上同样演绎着,他的爱情面情节毫不比常人弱。

在卖画中齐白石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具有同一性,为了避免一一回复浪费口舌,也为了排除自己碍于情面在履行中失于不坚定。口讷的齐白石只能采取文字告示的办法。齐白石有一条综合性的告示,原文是这样的:“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厂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原来有的老顾客,他们因为买的多了便会凭借这点(过去有句话说,买你的就是在照顾你。)往往会在再买时要求减价。为了应付这样的买家,齐白石只好规定,除非你加价,别再企图凭借老买家占便宜。有些人为了省钱以送礼代替现金,齐白石则直接加以拒绝。再有对那些企图利用介绍人身份得到赠送者,也是明确的表示了不白送的态度。还有些买家在买到手出门后,琢磨着能再沾点便宜,因为他们知道齐白石的画中如果有草虫,价钱会高些,为此有返回来要求补虫的;有的知道齐白石印章好字好,印章多的、题字多的价钱也会相对高些,于是也有出门又返回来加章加题的。齐白石一定在这些方面得到不止一次的教训。实践让他知道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这样的无奈就会愈演愈烈。市场中的问题只好用市场规则来解决,那就是告知买者买卖当面搞定,出门后没有义务再加画的。在齐白石出大名后,冒牌的画也兴盛起来。这是中国书画界买卖中祖传的恶习。对此齐白石没有办法。为了假冒齐白石作品,使买者相信,于是假冒者便与齐白石来个合影,再拿着冒牌齐白石画去骗买者,让买者以为这画是从齐白石那里买来的。齐白石卖画许多时候要通过厂肆(商店),厂肆只有卖出去画才能赚钱,为了让买家买,就会尽量压低价格。为此他们就会不遵守与齐白石预约的价格,把价格压低。这样势必会伤了白石的利益。为此齐白石明确的告知厂肆,如此的压价自己不接受。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告示中齐白石特别用了“坚白”二字。

购买齐白石画的人如同购买其它东西一样都希望把画价压低,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对于齐白石来说,减价就会使自己的收入降低。这对于自己一家子的生活还要依靠卖画来维持的齐白石来说就构成了一种威胁。还有一些熟人或半熟人企图通过请齐白石吃饭来得到画。其实这不过是想廉价的得到齐白石画作的一种迂回手段。而对于这些熟人半熟人当面又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为此他只好通过冷冰冰的书面告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上面我们说过有人想和齐白石合影的目的,但这种人不是一两次告诫就会住手的,利益的驱使使你再三表白都难抑制他们的企图。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齐白石对于以上这些人不得不多次通过告示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思:“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不但如此,他还以自己的年龄为提价的理由:“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元,每元加二角。”这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你们要买就快买,别打减价的主意。由此可见白石老人的智慧和交易的不容易。是的,白石老人每天像牛耕田一样的工作,这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怜的是他还要和那些顾客周旋。无疑齐白石虽然活了90多岁,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面对沉重的工作和交易应酬,他的身体也有挺不住的时候。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好借助外面的店铺来经营销售。“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这就是他对外告知买家的告示,应该说这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此一来他的利益必然会分给南纸店一部分,不如自己亲售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无奈。

齐白石出名后购买他画作的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外国人由于语言关系自然要请人作翻译。不用说这翻译必然会从买家得到佣金。但做翻译的人获利也想多多益善,这是人之常情。但得钱应当有个原则:你为谁服务就从谁那得到报酬。按说请你帮助购买的人应当付给翻译报酬就够了,齐白石没请你帮助销售当翻译,你就不当跟他要钱。但是翻译是两头吃。对此齐白石并不买帐,特为此以告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不同意的主张:“有为外人译言买画者吾不酬谢。壬戊冬日白石翁挥。”(1922年)应该说,这时的白石老人的生活并不是太拮据了,否则对于翻译他决不能下这样的“逐客令”,因为这等于将到家的钱往外扔。一般来说对于翻译给予一定的酬谢好处是情理中的,因为他们可以为你介绍更多地外国顾客,而这里齐白石如此拒绝,或许是被翻译要酬谢要怕了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卫形式。

去齐白石那里买画的人以及一些与绘画有关联的熟人半熟人不少,不用说一个老人就是一个再机警的年轻人也难能看管住家内的东西。偷人的人总会利用主人的空子行窃的。齐白石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但文人毕竟是文人,他虽然知道是谁所为,但他并不明说,而是通过告示来揭穿:“去年将毕,丢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了。壬申白石老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白石老人对窃者的无奈。因为是熟人所为,白石老人不好直接当面道破,又不甘心就这么吃哑巴亏,最后估计是踌躇再三而以告示的办法把事情明挑出来。目的是逼迫行窃者自己把画交出来。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一个老实守法的艺人多么的不易。不但要绞尽脑汁创作,且要在市场上与人作心智的较量,除此之外还应看到名书画家的作品是变相的钱,还要当心、防备多少人的觊觎。齐白石所住的房子前用铁栅栏围得严严实实,但他防得住明贼却防不了暗来的熟人算计。

日伪时期隔三差五有些日伪份子借购画来白石家骚扰,为此齐白石在大门上张贴了“停止卖画”的告示。有一年他忽然接到艺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叫他去领配给煤。艺专沦陷后降为专科学校,学校的大权在日籍顾问手里。齐白石离开艺校已多年,他知道这是在拉拢他,于是将通知条退回,并附信云:“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之教员,贵校之通知错矣。先生可查明作罢论为是。”从这两件事,可看到齐白石的爱国情怀和眼光的远大。

一个家庭内部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但如果没有外来的介入,一般出现问题也很快化解。再说外来介入很可能会是产生问题的因由。1919年齐白石57岁来到北京后娶了胡宝珠为妻,齐白石长胡宝珠39岁。1937年他77岁,因为此时是日伪时期,他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拒绝与日伪头目来往,并辞去教职。胡宝珠画得也很好,据说有一次齐白石曾要在胡画的画上题名,可见与齐白石差不多。后来齐白石为防他人认为胡为自己代笔,于是不再让胡作画了。我们从此可明了胡宝珠也是位才女,并非等闲之辈。为此有些来齐白石家的人除了拜会齐白石外还喜欢借向胡宝珠问安瞎打拉话。齐白石不希望外人与家里人交往从而惹出意外,因此豪不客气地从维护家庭平安出发对这样的人打出不欢迎的旗帜:““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丁丑十一月谨白。”(1937年)齐白石的作法非常正确,我们不能理解为他小心眼、大男子主义、干涉妇女自由。因为防患未然方不失为聪明人的举动。

我们此文列举了齐白石利用告示对来家里的顾客及熟人表白自己内心的方式,在那个时代这种做法即维护了他自己正当的利益,又公开、文雅、明确、不失身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中可体会出白石老人的机智风度,也可间接看到在那个法律缺失的年代,为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书画市场苦苦周旋的白石老人的内心世界和风尘仆仆的面孔。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 2013·11·09

相关文章

  • 喜迎国庆 贺中秋——著名书法家李文岗[图文]
    喜迎国庆 贺中秋——著名书法家李文岗[图文]

    艺术简介:李文岗,字仰丘,号梦鹤,1956 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00、11、8、)。原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四川美院特聘教师重庆文史馆馆员(2021.6.)书法作品获奖入展情况:(1)(1994、6、)中国、新...

    131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不失其所者久 —— 品读孟云飞主编《艺海无涯:刘艺的书法人生》[图文]
    不失其所者久 —— 品读孟云飞主编《艺海无涯:刘艺的书法人生》[图文]

    自古以来,文人多以“学海无涯”自勉,而从艺者又喜以“艺海无涯”为座右铭,以表达自己追求艺术的态度。不管如何表达,勤奋、刻苦是作为文化人始终坚守的准则,对艺术永无止境地追求是从艺者共同的理想信念。《艺海无涯——刘艺的书法人生》一书采用了“艺海无涯”四字作为书名,既反映了刘艺先生对自己一生从事艺术的敬重,又反映了编著者对艺术的一种态度。该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文化学者孟云飞教授历时三年经过收集、整...

    170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图文]
    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图文]

    1980年代,张伟平本科时期,画家孔仲起的写生教学。对于中国画教育,我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师徒相承”,或是美术学院的规模教育,都要首先弄清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在此之后,我们才能谈美术教育的改革问题。相比西方大师如达·芬奇、伦勃朗的素描中对对象惟妙惟肖的刻画,中国画对物质性的描述是不及他们的,由此上世纪初一些老先生提出要改革中国画。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画的本源。我曾经看过一幅画,是用油画再现...

    136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公式化:中国画的创面[图文]
    公式化:中国画的创面[图文]

    李可染服侍观摩齐白石作画原标题:中国画的糟粕,就是公式化!过去我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相反,他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要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的几笔里、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我虽然曾经画过几百幅山水画,但面对着新的对象,还干单刀惶悚,感到很吃力,很困难。艺术家除了聪明以外,还要老实,市侩性格的...

    119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关于台北故宫藏宋代《雪景图》的作者[图文]
    关于台北故宫藏宋代《雪景图》的作者[图文]

    北宋 巨然 《雪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雪景图》,由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鉴定为北宋巨然的画作,且画上最早的收藏印为南宋的“缉熙殿宝”,而后又由清四王之一的王时敏收藏,王时敏之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最后收入清宫内府。王时敏、王翚都有临摹此图。美国学者班宗华此前在其论文《传巨然〈雪景图〉》中认为,“《雪景图》是北宋末期一个叫冯觐的(宫中阉人)所作。”但其中观点颇多值得商榷之处。...

    5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为山:梳理馆藏 活化经典 弘扬精神[图文]
    吴为山:梳理馆藏 活化经典 弘扬精神[图文]

    吴为山经典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时代的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的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经典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盛的文化基因,“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充满着精神力量,它是文化自信的资本。...

    17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吕建中:建立艺术品生态链[图文]
    吕建中:建立艺术品生态链[图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文化艺术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在接受“2017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时表示,我国文化艺术品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在推动我国文化经济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文化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话语权、定价权不高,在艺...

    68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图文]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图文]

    达芬奇《蒙娜丽莎》这个话题非常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话题却最有探讨价值。原本在中国语境下根本不应该谈中国画怎么看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中国的方式,不需要再谈。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存在的方式、生活经历和视觉体验都与印象中如何看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愁消失 中国传统的文人环境没有了今天在中国有一种情绪已经消逝了——乡愁。民国时期的齐白石等一大批民国画家,在落款上经...

    69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创造世界:艺术作品应该注重内容塑造,还是注重形式、风格?[图文]
    艺术创造世界:艺术作品应该注重内容塑造,还是注重形式、风格?[图文]

    有人问我,书法风格是应当服从于诗文内容的风格,还是应当二者独立?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以及书法作品的艺术性问题了。而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艺术作品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内容和风格的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古代、中国现代还是在西方古典时期、抑或是西方现代时期,都存在着。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切文艺活动需要考虑的问题:内容与风格是否应该配合并且相互联系?有没有纯粹欣赏风...

    135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没有苏轼 中国绘画会如何?[图文]
    没有苏轼 中国绘画会如何?[图文]

    苏轼《枯木怪石图》2018年,消失近百年的两张最重要的宋画相继出现。首先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前不久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夜场,以4.6亿港元落槌。一时间,关于此画引发了“亿元高价”、 “国宝回流”、“画作真伪”等话题的种种讨论。暂且不提苏轼的文学成就,其绘画作品一直广受讨论。苏轼画风大胆,极具创造力,尤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但可惜的是,流传至今的苏轼画作十分稀少。一般认为,目前仅有两幅,一...

    3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画家笔下的“一大”党代表[图文]
    画家笔下的“一大”党代表[图文]

    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时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大公网书画编辑为网友们编辑了画家笔下的“一大”党代表肖像图集,这些肖像画来自于画家黄文佑之笔,他作为一名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用自己的画笔追忆了当年嘉兴南湖游船上的党代表们,并且这一批色彩肖像画,弥补了党史史料的不足。背景资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先后在上海、嘉兴...

    163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佳节赏佳作 —— 著名书画家石倩中秋国庆专刊[图文]
    佳节赏佳作 —— 著名书画家石倩中秋国庆专刊[图文]

    艺术简历石倩:字人青,号柳荷轩主,写意花鸟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东方辰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平度石倩美术馆馆长。自幼酷爱绘画艺术,遵循传统,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富于创新。其绘画作品表现出意境深邃,情趣盎然,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一贯追求古风古意并流入现代气息。在其人物画创作中线条流畅,自然奔放,笔墨语言中富于表现人物的深刻性。并在其擅长的写意画鸟画创作中,兼工...

    191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追根朔源探镇平玉文化产业形成之根本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追根朔源探镇平玉文化产业形成之根本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甘海燕 文化工作者。南阳市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镇平县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华玉文化,广泛传播镇平玉产业,先后主笔成功申报:中 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玉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

    91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写意画一代宗师李苦禅[图文]
    中国写意画一代宗师李苦禅[图文]

    李苦禅画作《远瞩》东方白李苦禅( 1899年—1983年)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早年从徐悲鸿学习西画。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学习油画,是年接受同学赠名“苦禅”。1923年拜师齐白石,成为齐门第一名弟子。193O年应林风眠校长之聘,赴杭州艺专任国画教授,他深入生活中去速写,以写意思想与笔墨整理成习作与创作,他将西方雕刻、绘画方法、精神融入国画教学。1937年...

    186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画马名家黄今工笔画作品欣赏[图文]
    画马名家黄今工笔画作品欣赏[图文]

    黄今,号浭庐,自谓浭庐老人,一九四零年生于河北丰润,一九九三年移居香港,现为香港工笔画家协会会长。与国内专业的艺术品电商——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签约,成为翰墨千秋特邀艺术名家。早年曾从事花鸟与山水画,二十世纪末开始做工笔马画的专项课题研究,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突破传统,一改前人马画风格,以通身毛色来刻画马的结构、捕捉马的精神,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取得了新进展,添补了中国画马史上的技法空白,为...

    13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