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图文]

时间 : 04-29 投稿人 : 小宝宝 点击 :

今日寒露,白居易《暮江吟》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辛丑年寒露节气,正好是阴历九月初三。在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在表现对于节气的感受上,历代诗词书画名家印人都会想方设法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意境。这其中,既有倪瓒、沈周等绘写深秋的画作,也有丁敬、王福庵刀下的“寒潭雁影”“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辛丑年的秋天,由浅入深。到了寒露节气,大雁南飞,菊始黄花,月露清冷,梧叶飘零。王安石有诗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白居易《暮江吟》中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辛丑年寒露节气,正好是阴历九月初三。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东晋 王羲之《采菊帖》

时值此刻,九月的书法创作落款,可以写作“玄月、菊月、咏月、暮秋、晚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最典型的物象,无疑是菊花怒放,读王羲之《采菊帖》,感觉特别应景:“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伦等还,殊慰意。”大意是,不知如何消磨漫长的时日。阁下查看了没有,初九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吗?到时候我想和你一同去,只是不知天公是否作美,天若放晴,那便最好。敬伦即将回来,甚是欣慰。札中“永日”之意是“漫漫长日”,内心期待好友相聚,以打发消磨时光。“伦”指的是王劭,字敬伦,王羲之从弟,王导第五子。

言及至此,不禁想到另一个人——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以诗闻名天下,殊不知,他也是一位草书大家,只是作品流传较少而已。当然,他的诗文更耐人寻味。一篇《桃花源记》,读罢真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白描手法,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淡到无言自可人。在他手中,出乎自然,驾轻就熟。其实,绘画也有白描手法,异曲同工。

历代皆有学陶诗的人,但总不是那个味。这与后世之人学王羲之书法是一个道理,如果对于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了解不够多的话,只能事学了皮相,王羲之与馆阁体绝对是两码事。但是,一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投入,王羲之和馆阁体就只有一线之隔,“二王”的二道、三道贩子,最终便成了“馆阁体”的始作俑者。“书圣”实在比窦娥还冤。这就说明,学书过程中,很多是学者之病,却又春秋责备贤者。

有很多书画家也很膜拜陶渊明,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书画家多半也是诗人。崇拜陶渊明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倾慕陶潜的“隐逸”生活状态,赵之谦刻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印章,吴昌硕有“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的印章。然而,“隐逸”悠然的另一面在《五柳先生传》中有剧透——这才是个人生活状态的实录:“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说到本质,所谓“心远地自偏”,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必须本性如此,学是学不来的,因为关乎心灵。

王羲之的后半生,实则也是一种隐居生活状态。去官以后,王羲之隐游遍了东土诸郡山山水水,“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乐。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止不住感叹“我卒当以乐死!”回归自然后,王羲之沉潜玩味其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石涛所绘《陶渊明诗意册》,将陶诗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发掘出来。陶渊明常以菊自喻,写下很多有关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石涛仰慕陶渊明,以画为媒。画面构图精巧,人物用笔细密。远山以墨笔烘染,山腰云雾密布,不见山脚,表现出烟云飘渺的动态和气势。篱笆院中菊花盛开,一高士手持菊花观赏,悠然之态可见。这种以中锋、细勾、渍染相结合的画法,使得画面动静相宜,虚实结合,意趣无穷。

后世有很多模仿之作,画李白诗、画杜甫诗,然得形易、得神难。要知道,陶渊明是一种“隐逸”,石涛也是一种“隐逸”。作为朱明宗室后裔,国破家亡,遁世为僧,笔下多见故国情怀,沧桑情味。石涛在人生逃亡过程中悟出了艺术世界的空灵廓落,悟出了人生的自由自在,落叶随风,白云苍狗。所作《渔父图》题道:“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只有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离乱,才能画出真实的隐逸感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樵渔读,往往都是世外高人。石涛不仅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艺术哲学家。《石涛画语录》无疑是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石涛所绘《陶渊明诗意册》全册共十二帧,以诗意成画,排布在右侧。左边为王文治依石涛和陶渊明诗画所成诗句。石涛画陶诗后经王文治题诗相配,可谓锦上添花。王文治在此页题道:“黄菊东篱已著花,醉余扶杖憩山家。怡情最是南山色,秋柳西风夕照斜。先生醉矣!菊已著花,餐英者谁心正无事,白衣送酒也。”王文治书法学王羲之、董其昌,忠实地秉承帖意,用笔规矩中见洒脱,转少折多,以折为主,干净利落、果断有致,字形紧密而内敛,以淡墨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风的再现。只是有时笔画扁薄,乃是浸染于笪重光的结果。再者,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也是受到董的影响。后世书画大家吴湖帆,就是学王文治的。

王羲之和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隐逸生活,主要是厌倦乱世之忧,“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魏晋六朝长达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多重矛盾交错并织,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持久的“历史漩涡”,向为治史者所慨叹。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而南迁,衣冠南渡,以南京为都,是为东晋。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江南。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南宋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文化的传承,靠的是读书种子。刘松年所绘《秋窗读〈易〉图》构图颇为讲究,突出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直立挺拔,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其荫如盖,庭院傍水而建,山石错落有致。画面左密右松,右边境界开阔,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形成强烈对比。刘松年是“院体画”代表画家之一,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珪合称为“南宋四家”。有谚云,“习画不学宋,等于白费功”,可见宋画高明之处。此画为什么叫《秋窗读〈易〉图》?画名应该是后人所加,因为原画只是在左侧山石空白处题有“刘松年”字样,并无画名。清乾隆帝左侧题诗《右刘松年秋窗读〈易〉》:“师弟联珍画出奇,高人读《易》小窗时。枫丹松绿成乎性,仁智分明各见之。”乾隆题诗明确说是读《易》,既然皇上开了金口,后世似乎就约定俗成。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宰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大多数士人失去了积极入世的热情,加之全性保身的需要,元代的汉族文人再次选择隐逸生活,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人数急剧增多,从而强化了元代隐逸文化的特征。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元 倪瓒《枫落吴江图》

书画家群体中,倪云林必须第一个提及,因其书画皆为“逸”格,高于一众。画史将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书法疏朗健逸,有晋人风度,绘画空灵萧散,诗亦清淡绝俗。“逸”的美学趣味和格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尤其他的山水画,充分地体现了文人画之“逸”格,确立了逸品山水画萧散简淡的经典样式。《枫落吴江图》构图巧妙,一河两岸,树亭前后临水,清虚空旷,坡石以折带皴,用笔中锋转侧,皴多染少,故皴笔特觉清劲,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折带皴是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之一,发明者就是倪瓒,继承折带皴法而最得神韵者乃清僧渐江。倪瓒一生可谓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元 鲜于枢 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

同时代的书家中,鲜于枢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我爱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行笔遒劲,结字开张,尺幅虽小,却足以代表鲜于氏英伟豪迈、痛快淋漓的风格。当时的书家普遍喜欢写长篇长卷,很少写斗方小品,此作当属“另类”。文字内容过多的作品,无疑对创作激情有很大影响,一首诗或一首词,几十个字,正好有各种搭配组合,词尽意到。如果书写一百字以上,甚至几百字作品,那就得凭体力了。颜真卿便有过人体魄,他的作品都是“巨制”,过千字仍可做到一气呵成,可见身体很棒,作品真气弥漫。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元 赵孟頫《秋兴赋》(局部)

赵孟頫所书《秋兴赋》长卷是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代表赋作之一:“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厔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人称“才貌双全”,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容貌,故有“才比子建,貌若潘安”的比喻。此卷未书年款,但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应为赵中年经意之作。

元代是山水画发生巨变和取得极大成就的时期。中国绘画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追求抒情写意,以境界、韵味为核心的表现美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无疑是“元四家”,但“元四家”遁迹山林,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笔下这种萧索疏淡、枯寂幽远风格的作品,必然为统治者所不喜。明代初年,画院恢复,官方提倡推崇“南宋四家”,主导了明初的山水画坛。

明代山水画流派林立,最著名者当属早期的“浙派”,中期的“吴门派”和晚期的“华亭派”。书画创作繁荣的中心必定就是经济文化中心,基本上锁定江浙一带。苏州吴门乃是中心的中心,人文荟萃,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与“元四家”相似,因而继承并发展了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最终形成“吴门画派”,其代表人物即“吴中四家”的沈周、唐寅、文徵明和仇英。沈周的年龄比唐寅、文徵明、仇英要大得多,唐寅、文徵明皆出自沈的门下,乃当之无愧的“吴门画派”领袖。他们笔下的秋景图,精彩纷呈。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明 沈周《盆菊幽赏图》

沈周《盆菊幽赏图》采用对角构图,卷首一侧,杂树中设一草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边有盛开的菊花若干盆。尤堪一赞的是对三位文人和一名书僮的处理,用笔不多,却极其传神。亭内三人对饮,饮酒赏菊,意态优闲。一僮持壶侍立,布势疏朗,景物宜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此作画法谨细,笔墨精工,是中年“细沈”画风之佳作。然然乾隆的题诗,乃是大煞风景之举,佛头着粪,使得原画留白之处变得淤塞。左下角有沈周自题诗:“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沈周为传统山水画做出了贡献,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书法学黄庭坚,遒劲奇崛,与山水画苍劲浑厚的风格十分协调,而他最终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明 沈周《东庄图册》其一

沈周平生好游,因而有不少纪游遣兴的山水画。这其中,《东庄图册》堪称特别之作,所描绘的乃是其师吴宽家的庭园秋景,格调恬淡自然,工丽朴华。草坡、田野、树林等景致,清新而颇具现代感。难怪后人盛赞此作:“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近代 童大年临《丰姞敦》

同属“海派”的童大年,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书印创作劳模”。所临金文《丰姞敦》书于癸未年寒露,时71岁。用笔柔中带刚,风格高古淳厚,使人望之直如一纸精拓,古韵喷薄而出,誉者谓之“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回望古今,历代书画家印人关于节气的作品,纪录了无数的时间轮回。

中国人对于节气的变化极其敏感,另一方面,种种感受却又时常隐藏在琐碎的生活里。日复一日的忙碌,人变得越来越像一个陀螺。然而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忙碌,最终要一步一步走向归于平淡的内心。人生犹如一叶扁舟,穿过红尘岁月。有时不妨放慢脚步,赏读书画印佳品,给自己一个休闲处,看云淡风清,让诗意悠然前行,让生命画卷斑斓,让人生的故事丰盈。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于书画家印人来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正因为如此,每个节气才能留下那么多书画印佳作。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明 仇英 《花园景色册》(局部)

仇英《花园景色册》遴选了园林的局部来加以描绘。近处但见芭蕉伸展,山石横卧,竹子掩映,人鹤相对,秋意盎然。亭台楼阁在树木只露一角,使人感到曲径深幽,尽显园林之美。园林是中国人一生的梦想中最后的家园,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云:“檐前老树一株,浓荫复窗,人面俱绿,进门,折东曲折而入,叠石成山。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明 仇英《秋江待渡图》

另一件《秋江待渡图》构图平中求险,静中寓动,属精品力作。只见长松翠柏、红叶丹枫,崇山环抱,白云缭绕,变幻莫测。江中有轻舟数叶,缓缓徐行。河正对岸,船夫催促来人上船。彼岸之所,唐人装扮的白衣文士悠然自得,点出待渡主题。笔墨精工而富有士气,设色妍丽,山石颇似刘松年画法。画面虽不大,但境界开阔,有咫尺千里之妙,凸显了深秋寥廓的特点。

寒露里的书画名迹:枫落吴江,寒潭雁影 | 美术资料

明 吕纪 《残荷鹰鹭图轴》

吕纪是宫廷画家,擅花鸟,水墨淋漓,气势宏大,成为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残荷鹰鹭图》描绘了秋日荷塘残叶之中,惊心动魄的瞬间。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受惊鸣叫,以至于纷纷躲避,有一只野鸭张嘴向上看,头颈紧缩,呈现恐惧之态。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画家把握了多种禽鸟的鲜明特征,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用写意之法描绘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表现能力。芦花以碎笔点成,虚实相间,层次分明。荷叶用湿笔画出,再用中锋勾茎,挥写自然,灵气四动。

中国绘画是表达意蕴和情感的手段,借助客观物象加以承载,所谓寓情于景是也。“意”源于内,“象”生于外。这和借景抒情的文学手法是一个道理。沈周《盆菊幽赏图》中的“幽赏”二字乃点睛之笔,可以让人领略到“坐听风吹雨,闲观花落去。悠然渡此生,只有画中影。”一诗的境界。《秋江待渡图》中的“待”字,点出了主题,可谓“别有忧愁暗恨生”。深秋如诗如画、多姿多彩。这种美,可以跨越时光的长廊。对于季候,对于光阴,对于时间的永续无尽觉得无奈,“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相关文章

  • 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成为全社会热点的背后[图文]
    真卿《祭侄文稿》借展日本成为全社会热点的背后[图文]

    在2019年年初,大概谁也没有想到,一件中国古代书法的名迹竟然会进入微博等媒体的第一热搜话题,并引发巨大争议。事件缘起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展览主要聚焦唐代书坛,共展出颜真卿及与颜真卿相关的书画作品171件(组)。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展海报然而,展览还未开幕,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等几件台北故宫的借展展品,引起了公众的巨大关注和质疑。质疑...

    110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文夏:美术馆的“地推”与社群关系[图文]
    文夏:美术馆的“地推”与社群关系[图文]

    artcity地图本文基于我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划并执行艺术城市项目的经历与感想,希望以成文的方式记录并分享该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过程,给从事于美术馆行业的同仁们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条件内,将这种具有可行性的美术馆区域品牌建设模式更好地完善。源于为解决问题的项目已经不记得那是一次怎样的场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关于美术馆的成本与效果的一段论述开启了我策划这个项目的灵感,美术馆作为...

    16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隋建国:社会背景因素是雕塑创作的动力[图文]
    隋建国:社会背景因素是雕塑创作的动力[图文]

    1995年初,隋建国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他与同系另外两位青年教师展望、于凡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宗旨是“专门针对和自己有关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产生作品”。就在这一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搬离王府井,教师们认为这是商业对文化的驱逐。拆迁之际,隋建国的小组就地取材,把废弃的画稿、钢筋水泥、破桌烂椅等堆在一起,命名为《开发计划》。“算是教师对拆迁的表态,当时我们也没...

    157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鲍勃.迪伦与绘画:他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图文]
    鲍勃.迪伦与绘画:他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图文]

    “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开幕至今已近一个月,并受到持续关注。从汽车旅馆、摩天大楼再到无尽公路,迪伦以通俗易懂的画面展现着他对当下的思考。乐评人孙孟晋认为,“他画了很多油画、素描、版画和水彩,数量惊人,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也是不断修整着自己,抓住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像一头老鹰在天空盘旋,猎物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他只需要一种存在,捕捉破碎的灿烂。”鲍勃·迪伦鲍勃·迪伦画作当鲍...

    117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浅析高足杯[图文]
    浅析高足杯[图文]

    民间收藏元镂空贴花青花釉里红高足杯古代陶瓷类高足杯,明以后的学者称靶杯,今人或称之马上杯。文献最早为高足器赋名“高足”称谓的是宋人周羽冲的《三楚新录》,但所称之器曰“高足碗”,而不叫“高足杯”,称“高足杯”的叫法似乎是今人的习惯。实际上,高足杯与高足碗没有明确的分类依据,正如淮南淮北之桔,地异而名不同,但物类相似。关于高足杯的祖源有两类观点。一是高足杯起源于希腊或罗马,二是高足杯为元代新创...

    168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时评美术界两会吁建博物馆提案:请考虑可行性[图文]
    时评美术界两会吁建博物馆提案:请考虑可行性[图文]

    每年三月,“两会”如期召开,美术界的参会代表自顾自忙乎,那么,2018年“两会”里的美术界议题又有多少看头呢?最近我看了一些主流媒体的网文报道,针对时下中国美术界的热点、文物界的状况,围绕参会委员做了实时采访,内容很好,但一些官员的发言,着实空论,纯粹站在政治立场上表达看法,不具有实施的可能性,此类提案,未免有应付任务之嫌。国家画院的“两会”代表杨先生提出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试问这类博...

    32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珍贵的古书画要经历多少次“手术”才能活下来[图文]
    珍贵的古书画要经历多少次“手术”才能活下来[图文]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说起书画,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淡泊明志的山水人家,还是栩栩如生的鱼虫花鸟?这次,咱们不聊怎么画,而是给大家讲讲古书画如何做“手术”。对于书画的真假,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拿到真迹,沾沾自喜;拿到赝品,懊恼不已。但是,你可知道,所谓的真迹其实也并无科学的判断标准。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书画,就算是所谓的真迹,大多也不是原作者手中的那个它,就连许多赫...

    12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云春作品欣赏——笔下雄鹰在高翔[图文]
    杨云春作品欣赏——笔下雄鹰在高翔[图文]

    杨云春,字润雨;号白云山居士。1983年生,山东青州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著名画家云门子先生的入室弟子。幼习书画、篆刻,十余岁崭露头脚。擅长花鸟,尤以鹰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见长,酷爱山水、人物,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地域书画大赛并获奖。现为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泉城画院画家、山东省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淄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淄博市文史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95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冷门贵族曲高和寡:古董名琴价格低开低走[图文]
    冷门贵族曲高和寡:古董名琴价格低开低走[图文]

    御制“洛象”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的名句一直在告诉我们知音难觅——的确,想要在今天操起一把古董名琴,奏上一曲高山流水,成本委实不低。本月初,一把明初乾隆御赏“头等十六号”月露知音琴在北京保利拍出3312万元(含佣金)高价,而中国嘉德和中国香港佳士得等也先后在秋拍中推出明代晚期的名家名琴。四年前,两把唐宋古琴先后破亿,掀起一阵古琴收藏热,如今行情是否卷土重来呢?有制琴行家分析称,相对...

    27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英国的博物馆如何构建记忆?[图文]
    英国的博物馆如何构建记忆?[图文]

    谈起“记忆”,每个个体的回答都不会完全相同。正如当前世界不存在完全一致的两个人,“个体记忆”亦是纷繁复杂。不同个体通过分享共同记忆,获得深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又形成 “集体记忆”。但无论“个体记忆”或是“集体记忆”,其形成方式都是各种各样的,这也导致其极易散失。年代越久远,“记忆”散失程度越高。因此,博物馆成为保存人类阶段性、支离破碎记忆的载体。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展览设计等,国家试图构建起国民的...

    43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图文]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图文]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想要找白菜价的艺术品,与其去拍卖会,不如上互联网。一幅伦勃朗的作品售价仅仅为900美元,卖家宣称这可是真迹,不信“可以通过纸张检验出画作的年份”;一幅有着马蒂斯签名的画作售价为1250美元,毕加索的画作大约是450美元,卖家会悄悄告诉你“这是从别的美术馆偷来的,急等着销赃”。看到这样诱人的价格,苏富比和佳士得是不是也巴不得买几幅来拍卖呢?当然,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不难猜到,这些打...

    16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装置[图文]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装置[图文]

    当代艺术不一定“难懂”因为观念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当代艺术常会被公众认为“看不懂”。而最近的一个德中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展览,却用一系列收藏级当代艺术互动装置,探讨幸福感,而参展观众不仅能参与其中,还觉得很“萌”很好玩。参展的艺术家,不仅长期生活在德中两地,作品也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对于如何看懂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装置当下的收藏状况,在羊城派记者的独家专访中,给出了来自一线的解答。一个关于幸...

    49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境界,在探索与求变中升华
    境界,在探索与求变中升华

    半城山色纳云烟品读宋玉增的山水画,似乎应该先找到某种对接的语言。宋玉增的山水画,是一部大书,厚重且富有质量,因此,品读本身就是一种从理解、领悟到升华的过程,一种全景式的观照后所带来的心灵触动。浮云弄岳1宋玉增苦心孤诣营造的山水程式,并非是对传统山水的解码和反叛,而是对固有程式的一种再认识、再提升、再创造!他在表现山水这种独有的“语言”形式上,不囿于手法、技巧,他跳出了...

    65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李家山水无限好 书画收藏正当时[图文]
    李家山水无限好 书画收藏正当时[图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创新与文化繁荣是一个大的趋势,中国文化复兴也是一个大的命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画艺术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时代。当前正是进入书画收藏市场的好时机。李仕明作品负利率时代如何增加有效投资银行利率进入负利率时代,如何避免货币贬值,增加有效投资,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楼市投资,随着楼市政策与预期的改变,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股市投资波动风险大,人们逐渐谨慎。中国书法艺术家...

    23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保利秋拍文徵明《溪堂䜩别图》浅析[图文]
    保利秋拍文徵明《溪堂䜩别图》浅析[图文]

    文徵明(1470-1559) 溪堂 别图手卷 设色纸本引首:26×57 cm画心:26×80 cm。题跋:26×435 cm著录:1、《故宫季刊》第六卷第四期(江兆申《文徵明行谊与明中叶以後之苏州画坛》)第71页,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2、徐邦达编《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第61页,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4月。3、中华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编纂《文徴明画系...

    167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