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如何足不出户打卡12大考古遗址[图文]

时间 : 04-29 投稿人 : 维儿 点击 :

如何足不出户打卡12大考古遗址 | 艺术杂谈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策划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央视播出。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应时而生──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开启气象万千的探秘之旅。《中国考古大会》也正是回应了人们对考古的热情,用身入其境的现场探索、舞蹈与传统文化的激情碰撞、细致入微的画面还原,让一个个原本枯燥无趣的考古故事,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文化盛宴。

足不出户打卡12大考古遗址

以电视综艺形态“活化”考古成果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会”系列不断推陈出新,从汉字、成语到诗词,再到地名、国宝……每一个文化取景框,为观众打开了一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风景线。《中国考古大会》首次以电视综艺的形式“活化”百年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丰硕的考古成果进行了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化的展现,让观众和历史撞了个满怀。

节目从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维度,重点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大考古遗址,解锁考古密码,探寻中华文明,呈现百年来考古工作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作用。

2007年,历经四代人、80余年的艰辛工作,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因其“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意义,对良渚遗址的刨根问底,既是解读古老的文明密码,更是为我们找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证据,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首期节目,就为良渚古城展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数字化全景图”。

五千多年前神秘的良渚古国是何模样?“考古推广团”穿越时空隧道,去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角的“美丽洲”。良渚派出了考古天团:王明达、刘斌、王宁远、秦岭,前三位是良渚考古三代人,秦岭则是北大考古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良渚文化的顶尖考古学者。在探秘之旅中,他们踏访反山墓地的模拟场景,体验良渚先民的玉雕世界,感受古城宫殿的宏伟精致,还走进了良渚人的房子里,从吃、穿、住、行四个角度,遥想彼时冒着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勤劳又智慧的良渚先民,临水而居,夹河筑城。他们会造榫卯结构的大型土木建筑,懂得生产玉器、陶器、漆器,以及用原始的刻画符号记载生活作息。他们掌握了成熟的稻作技术,那时的养猪业也很发达,鱼类、螺蛳、菱角都端上了他们的餐桌……透过舞蹈秀《琮·琢玉成器》和《城之歌》,观众们细腻感受着玉器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还有良渚古国的壮阔与精致。

令人称奇的是,良渚水城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人口规模、平地而起的城市面貌,还营建起了一个“超级工程”──良渚水利系统。良渚先民因地制宜,以草裹泥在城市附近的高山之间堆建高坝,雨季抵御洪灾,旱季调水入城。已经发现的11条坝,有两条仍在使用。当看到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面貌在眼前栩栩如生,许多观众既感动又惊叹,感动于仿佛跨越五千多年历史长河和先民相见的亲切,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智慧和卓越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严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王明达说:“今年5月,总导演、执行导演等一行6人到我们良渚考古工作站讨论了整整一天。我、刘斌、王宁远,我们三个人齐了,良渚考古80多年的三个重要节点都在了──1986年我的队伍发现反山王陵,确认了良渚遗址群。20年后的2006年,刘斌发现了古城,然后王宁远发现水坝。节目组做足了功课,来了以后又反复问了很多细节,具体到执行导演连我们当时用的玛米亚照相机是什么型号都要搞清楚,他回去后不依不饶发了好多型号给我看,最后是王宁远去资料室查到了型号。他们连这些细节都很注意。”拍摄结束后,王明达由衷地给总导演发去一句话:“功课做得好,学术基础好,表现方法新,雅俗共赏。”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12个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遗址,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重大发现。如果把迄今为止通过一件或几件国宝级文物介绍考古知识的节目看作单品佳肴,那么《中国考古大会》就是可以体验中国考古百年成就的‘满汉全席’!”

首创“空间探秘”

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考古魅力

《中国考古大会》刷新“大会体”模式,每期节目脉络紧扣考古工作“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等程序向前推进,围绕“考古空间探秘”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地探索和揭秘。

探秘过程中,“考古推广团”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挑战,沉浸走入考古现场,体验让文物重见天日的成就感。同时,节目辅以专家学者的伴随解读,将考古遗址发掘、整理、阐释工作中的悬念故事生动展现。在首期节目中,“考古推广人”张含韵在进入反山墓地模拟发掘现场后,根据线索卡的指引复原“悬空操作法”找到关键器物,为观众再现了考古人用聪明才智在艰苦年代想出来的“土办法”。接下来,从解锁良渚文化墓葬中的典型玉器,到探究良渚宫殿的复原图形,再到用三维模型直观演示良渚水利系统的工作原理……多样化的沉浸教学手法,将成果展示、发掘历程、科技实验巧妙融合,让整个考古课堂既大开眼界,又趣味横生。

考古本身是一件自带神秘感的工作,《中国考古大会》在借鉴考古工作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合电视节目呈现的转化,这和受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推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任务设计总体遵循了四大方向:对应考古发掘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对应某种发明创造或工具使用等;在众多考古成果中,辨别属于该遗址的考古成果;以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或符号为线索,将探源到的文明成果呈现出来。

例如,在围绕“玉”的探秘环节,“考古推广团”深入了解了良渚玉器的类别、用途、工艺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从“以玉为美、以玉事神、以玉为礼、以玉比德”的文化演进,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朴素思想,华夏文明的缘起与脉络在此清晰可见。在“考古推广团”完成所有任务后,舞台定格高光时刻,同时用科技手段复原复现该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升华解读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国考古大会》节目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应用的突破与创新,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考古魅力的同时,一起抵达文物的“家”。在舞台设计上,采用同一个演播室内主、副两个舞台配置的模式,根据内容呈现需求,两个舞台可即时生成不同的虚拟场景,时而让“考古推广团”置身视觉奇观之中,时而让观众的视线自由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发掘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特别点赞了首创的考古空间探秘形式:“节目以考古证据链设计任务,将以往‘大会体’单纯的竞答框架,转向多元场景的形态融合,形成闯关探秘接力、多元形式借力的互哺生态;以复现历史图景为面,可视化展现考古成果,将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考古发现生动化呈现、流动化传播、影像化塑造,学术与艺术实现珠联璧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节目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述和现场探秘,让我们如同走入考古发掘现场,通过舞蹈、实验考古和复原模型,让我们仿佛走进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场面素实而豪华,知识准确而生动,真是一场了不起的盛宴。这档节目像是一部考古纪录片,又像一台考古公开课,但又比任何一个节目更复杂、更精彩,形式上是一种创新。”

有趣生动人性化

展现考古成果和灿烂中华文明

《中国考古大会》以较强的知识密度、艺术高度和科技浓度,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有网友评论:“对于考古,我一直是个路人,有对神秘和古老的好奇,但却不愿意深究也不懂得该怎样接近。但这次的考古大会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考古学这么有趣、这么生动、这么人性化。”

这档节目激励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不仅把考古“现场”搬到电视舞台,还将考古人当成叙事的主角。“考古推广人”代表普通观众的视角走进节目,在一路求索、一路探秘、一路解惑、一路领悟中,“考古推广人”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考古体验。过程中,观众既能感同身受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伟大意义。

几位专家身为考古人的那份自豪感染人心。他们说,考古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古人不过是揭开历史帷幕的人,真正的荣耀属于我们的先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称,《中国考古大会》为考古人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很多考古同仁经常下田野,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怎样让家人理解考古,让社会理解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考古大会》是一次有效的普及。”

与此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日前收官,以“从国宝读懂中国”为主题,围绕全国140多家博物馆的近千件文物精品,带领观众踏上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最近一段时间,跟着《中国国宝大会》一边答题,一边学知识,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此外,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的《探索·发现》,通过实物举证、情景展示与再现等形式介绍国宝文物的《国宝档案》,多种形式和主旨的综艺不断探索多维度展现考古成果和灿烂中华文明。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原来我们的文明如此悠久”……刷屏的弹幕背后,是更多年轻人从这些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凝聚的对自己的民族更加深刻的认同感。除了文博节目受到好评之外,“考古盲盒”大热、各地线下文博展览接待观众数目可观,人们心中“文物保护”认识理念不断提高,文物的实体保护扩大到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从“网红打卡地”发展到“文明教科书”,更多年轻人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考古的热情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眷恋。

王巍认为,“《中国考古大会》中12个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遗址,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展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是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百万年人类生活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浓缩写照。希望通过像诸如《中国考古大会》这样的节目,使这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能够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国人,展现给世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公众考古学中心执行主任王涛认为,当下考古节目将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活化展示、文化传承四方面逐一呈现、紧密结合,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方面,还有更多题材值得深入展现。

相关文章

  • 一个“文物大县”的困惑[图文]
    一个“文物大县”的困惑[图文]

    广西象州县文物遗迹众多,境内军田村古城遗址被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秦代桂林郡治的所在地,与此同时发现的还有两座汉唐时期古城址……文物遗存多,保护压力也大。去年,县文体局想为全县文物点设立标示牌,16.8万元的预算只落实了1万元——运江古镇甘王庙近日,历史上广西境内设立最早的“首府城市”——秦代桂林郡治所在何处,成为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前些年,学者普遍认为,秦代桂林郡治在广西桂平市或贵港市的可能...

    58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文人写心与乡土气息[图文]
    文人写心与乡土气息[图文]

    田林元的墨竹,继承了中国传统化的审美取向,坚持“以写为法,以骨为质”“笔墨传情”的中国写意画核心内容、追求画面笔法、墨法、水法与韵味的美感,以隶书书法为竹竿,以行书书法为竹枝,以行草书法为竹叶,通过书法线条的形感美、力感美、动感美等诸多书法中的美学元素,写出竹子的意向,抒发画家本人的理念、情感和意趣,可以说是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写心”的文人画风。 田林元笔下的绿竹与其所画的墨...

    99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设计的价值[图文]
    设计的价值[图文]

    知乎上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躺椅好在哪里?”这个被浏览了1000 多次的问题至今无人回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傻瓜”问题:对于一把因160 万美元的破纪录拍卖价而成为“历史上最昂贵设计品”的椅子,无论是要说出它的好,还是说出它的不好,都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底气和犀利的批判目光。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

    3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艺术品市场进入困难期 亟待法规完善[图文]
    艺术品市场进入困难期 亟待法规完善[图文]

    李可染 万山红遍 拍出1.84亿元。3月15日,《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掀起了艺术品行业的广泛热议。本次《办法》在2004年修订的办法中,除了把名称的“美术品”改为“艺术品”之外,主要围绕“制假售假”、“虚假鉴定”、“交易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责任明确与细化。其中,《办法》规定艺术品经营单位应当提供“艺术品创作者本人认可或者出具的原创证明文件”和“第三方鉴...

    180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传艺术之大美——当代著名画家康平[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当代著名画家康平[图文]

    【艺术简历】康平,西安美院毕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大长安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成教学院客座教授。笔墨有声——论康平近作山水文:昱泽康老师近作山水,悉心毕力,在我看来是结合了鉴赏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的佳作。本文拟就从这系列画中的九张分析,来阐明康老师作品中的一些风格特征,但在具体分析之前,我想先谈谈明清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在大的美术史的语境中,明确康...

    133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林风眠晚年的两次日本个展 有哪些令人费解之处[图文]
    林风眠晚年的两次日本个展 有哪些令人费解之处[图文]

    林风眠一生中,在日本举办过两次个展。两次个展之间相隔只有四年,并且都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应该说是林风眠晚年十分重要的艺术活动,而在传记与年谱上,或被忽略,或仅几笔带过,研究领域中也极少涉及。为此,笔者数次专程赴日,踏访现场,调阅资料,请教知情者,填补了两次画展的一些空白,对林风眠经历与创作的研究,或许可以多把钥匙。林风眠与日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暑期,应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之...

    90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装置与绘画的边界:装置绘画在当下的再探讨[图文]
    装置与绘画的边界:装置绘画在当下的再探讨[图文]

    2016年5月7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的群展“出墙——面对装置诱惑的绘画”展览现场导言:从波普艺术家打破了架上绘画与现场装置之间的界限开始,是绘画嫁接了装置,还是装置嵌入了绘画?是绘画解救了装置,还是装置拓展了绘画?变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方面,绘画突破二维空间更加有利于观念的传达,另一方面,装置嫁接图像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一来缓解了绘画上百年来在美术史上的焦虑,二来解决了装置难以进入市场的...

    7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图文]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图文]

    网上艺术赝品交易活跃想要找白菜价的艺术品,与其去拍卖会,不如上互联网。一幅伦勃朗的作品售价仅仅为900美元,卖家宣称这可是真迹,不信“可以通过纸张检验出画作的年份”;一幅有着马蒂斯签名的画作售价为1250美元,毕加索的画作大约是450美元,卖家会悄悄告诉你“这是从别的美术馆偷来的,急等着销赃”。看到这样诱人的价格,苏富比和佳士得是不是也巴不得买几幅来拍卖呢?当然,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不难猜到,这些打...

    16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书画中的立春与礼俗[图文]
    书画中的立春与礼俗[图文]

    2月4日4时51分,迎立春。今年立春,巧遇北京冬奥会开幕!当虎年春节、立春与冬奥三喜相逢,如虎添翼!立春俗称“打春”,属二十四节气首个节气,也指由冬入春的临界点,意味着气温将升,万物复苏;也意味着生机勃勃,农家播种。在我国古代,立春是全民都会参与的盛大节日,距今已有三千年传统。它居岁首,人们常于此日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去祸祈福,以昭示整年的吉祥。《春郊牧羊图》局部 佚名 明我国自古重农耕,到了...

    148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南派大师黄宾虹《西泠烟雨图》国画鉴赏[图文]
    南派大师黄宾虹《西泠烟雨图》国画鉴赏[图文]

    南派大师黄宾虹《西泠烟雨图》国画鉴赏尺寸:58×39cm22.83×15.35in约2.04平尺估价:RMB800000.00-1000000.00元成交价:RMB4,715,000元题签∶西泠烟雨图。九十精品,王伯敏签。钤印∶武林题识∶余南游浔江,溯黔桂西南至峨眉青城,北行奔鲁燕赵诸山,今栖息西泠蘋州百里烟雨中,写此寄意。癸巳宾虹年九十。钤印∶黄宾虹南派大师黄...

    131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飞天是我的情人”——陶沫衡[图文]
    “飞天是我的情人”——陶沫衡[图文]

    陶沫衡绘北魏《降魔经变》尺寸:265cm×160cm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

    174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内地文博综艺节目火热背后的文化思考[图文]
    内地文博综艺节目火热背后的文化思考[图文]

    《传奇老字号》剧照。 山西卫视提供 摄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近两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电视荧屏的一股“清流”,让更多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在文博综艺节目火热的背后,是传媒人的文化觉醒,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酝酿出的文化自信。2019年1月1日,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发起,联合湖北、河北、吉林、云南五省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电影纪录片《传奇老字号》1日在山西卫视播出。此前在吉林卫视首...

    48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逾1.4亿元的《狮子林》 牵着吴冠中永不断线的乡愁[图文]
    逾1.4亿元的《狮子林》 牵着吴冠中永不断线的乡愁[图文]

    记者 范昕6月2日晚,吴冠中巨幅水墨《狮子林》在北京的嘉德春拍“大观”夜场上以逾1.4亿元成交,创下吴冠中国画最高拍价纪录,再度引发人们对这位艺术名家的高度关注。今年,全国各地多家艺术机构纷纷推出吴冠中回顾特展、专场或活动,致敬这位融贯中西的艺术名家。近年来,人们熟悉的,是吴冠中在拍卖市场缔造的一个又一个天价传奇;事实上,吴冠中在国画的当代化与油画的民族化上不断超越自己的探索与创新,以及这种...

    10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的格调见识影响艺术追求[图文]
    画家的格调见识影响艺术追求[图文]

    杨福音(著名画家)我年轻时,也喜欢收集点古董。对此,我爸爸却不以为然,间或我请他看摆在架子上的那几件,他总是眯起眼遥遥地微笑。他说,世上的好东西你收集得了吗?只怕要看上一眼都不是容易的啊。几年前,遇到一个机会,在湘潭市一位老先生家里。他搬出一大堆字画石章给我看。这位老先生的家是有些来头的,面前的东西不必起疑。字画中有沈周的恽守平的任伯年的,并不为奇。石章中有翁同和的名章,不足为奇。有一颗是一...

    96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明星书画何以饱受诟病[图文]
    明星书画何以饱受诟病[图文]

    近日,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中国当代水墨”专场中,央视某主持人的一幅水墨画以70万元起拍,最终以130万元成交。消息一出,随即引来网友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冷嘲热讽。不知从何时起,明星书画与官员书画、江湖书画一样,颇受诟病。写字画画于演艺明星来说同样可以修身养性,有助于提高个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涵养,丰富并提升个人的表演技能。演而优则画,舞台演员有书画雅好,独爱丹青,本无可厚非,如老一辈表演艺...

    73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