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4时51分,迎立春。今年立春,巧遇北京冬奥会开幕!当虎年春节、立春与冬奥三喜相逢,如虎添翼!
立春俗称“打春”,属二十四节气首个节气,也指由冬入春的临界点,意味着气温将升,万物复苏;也意味着生机勃勃,农家播种。
在我国古代,立春是全民都会参与的盛大节日,距今已有三千年传统。它居岁首,人们常于此日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去祸祈福,以昭示整年的吉祥。
《春郊牧羊图》局部 佚名 明
我国自古重农耕,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仪制度。东汉时期,汉明帝更是会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春种秋收,立春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迎春、咬春、鞭春牛等皆是立春节气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明 顾正谊《开春报喜》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里的春牛春杖,春胜春幡都是在立春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湖山春晓图》 陈清波 宋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祀的地点在东郊,因春神句芒(象征草木与生命,又称“青帝”)居住在东方,东方为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汉代继承周俗,天子迎春于东郊,着青衣,祭句芒神。
《山径春行图》 马远 宋
始于汉代的立春习俗还有立春幡。古代每逢立春之日,夜漏(古代计时器)未超过五刻之时,京都百官,及县道官员一律穿着青衣,头戴青巾。北朝的妇人立春这天在门外立起青色旗帜,以示迎春。在旗帜上刻龙、象、蟾蜍。
《春游晚归》局部 戴进 明代
造土牛迎春,也是起始于汉的立春礼俗。古代在立春这一天要制作一头土牛,以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最初春牛是泥制的,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纸。在立春日迎春仪式过后,人们便抬着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春牛,由被装扮成的句芒神牵行,并有鞭春牛的活动。
《杏花春雨江南》(局部) 王翚 清
发展到南北朝,民间则剪春幡贴符;隋唐时戴春胜,亦称彩胜,即用彩绸或彩纸剪成像燕形或幡式的头饰。彩胜上书“宜春”二字,走向田野迎春。宋代,人们还剪绸或纸,绘制成小旗。戴头上或系在花下,庆祝春日来临。公卿之家更是镂刻金绘,加饰珠翠或金银,穷极工巧,相互馈赠。
清 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立春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书画中的立春:风和日亦暄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阳和生暖、万物生长,天暖谋耕、鸟语花香。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古书画中都有不少与立春相关,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钱陈群《行书春帖子词卷》是钱陈群在立春时节进献给乾隆皇帝的帖子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张若霭《墨妙珠林(卯)册》也有描绘立春的。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展子虔《游春图》卷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平林散牧图》 王晕 清
“春天,与其说是万象更新的四季开篇,莫如说是约定俗成的心灵图景。它成了一个铿锵的预言家与代言者,代言生命、爱与希望。”
有种诗意的说法是,立春就是立希望。大地回归初心,我们也该承天公美意,在万物复苏之际,再把自己心中的希望唤起。而后如春,势不可挡,所到之处无不盎然,停留之处自成风景。
立春,立希望!万物之中,希望最美!万物更新,希望你的风和日亦暄,来日可期。
《舍南舍北皆春水》袁耀 清
|立春小知识
天文专家指出,本世纪100年中的所有“立春”不是在2月3日,就是在2月4日,其中,出现在2月3日的共有39次,出现在2月4日的共有61次。而过去20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
综合这200年来看,2月4日“立春”是出现最多的。
《湖山春暖图》 恽寿平 清
《仿仇英汉宫春晓图》 局部 冷枚 清
《春山暖翠图》 恽寿平 清
《闽西春色》(局部) 陆俨少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