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3月12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简称《八闽文库》),致力于打造传世精品,以活态典籍文献赓续福建地域文脉,这对于福建传承历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上下杭”是福州昔日以商业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严孙锦摄/光明图片
1.《八闽文库》是一项重要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脉。中国历代先贤撰著的典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文献浩如烟海。对历代典籍文献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出版,是一项历时长久、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熟知的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和近几十年来编纂的《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丛刊》等大型古籍丛书,所收的典籍文献虽数量惊人,也只是传世典籍中很少的一部分,有待搜集的古代典籍文献数量仍然十分庞大。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了具体部署,这为典籍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对地方典籍文献进行编纂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挖掘史料价值,进一步推动地方典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地方典籍文献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是了解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依据,挖掘这些地方典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凸显学术价值,进一步填补地方典籍文献编纂和研究的空白。地方典籍文献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大多数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八闽文库》计划出版的1600多册文献,集历代福建学术成果之大成,有力地推动了对福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再次,释放时代价值,进一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地方典籍文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的丰厚宝藏。编纂出版《八闽文库》,有助于提升福建的文化软实力,塑造文化强省的良好形象。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心地方典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八闽文献丛刊》的出版,为福建做好历史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了典范。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启动实施了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该工程分为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两部分,其中纸质图书由“文献集成”“要籍选刊”“专题汇编”三部分组成;数字平台建设依托于纸质图书内容,并进行深度数字化加工,推出电子书、古籍数据库、网站、移动端App等数字产品。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台。资料图片
2.在传承与创新中提升《八闽文库》编纂出版水平
典籍文献是地域文脉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而地域文脉的传承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积极有效的结果。《八闽文库》的编纂出版强调活态传承,努力在坚守中创新,从多方面着力提升了典籍文献的编纂出版水平。
一是典籍文献收集力求全面。通过发掘、汇聚大量有价值的典籍文献,力求准确反映福建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对地方典籍文献的开发利用亦如此,必须做好整理和保护工作,典籍文献收集力求全面,才能做到让历史说话、让文献说话。
二是成果出版力求层次分明。编纂出版地方典籍文献是为了方便社会利用,主要应用于学术研究、修史编志、历史考证、宣传教育等。在对典籍文献进行充分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分层次进行整理,并按照不同功能选择不同的整理方式,影印、点校、汇编等工作因地制宜,力求推出符合市场多种需求和不同用途的出版物。这样做,既能够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提供新材料,又能够为人民群众亲近传统文化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三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八闽文库》在编纂出版时,既不复古泥古,又不简单否定,而是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同时,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使地方典籍文献蕴含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服务当代、服务社会。
四是多样化普及,立体化传播。《八闽文库》的编撰出版高度重视多样化普及与推广。首先,通过挖掘地方典籍文献资源并加快普及力度,释放其蕴藏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使地方典籍文献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进而涵养城市、浸润群众、以文化人。其次,进行立体化传播,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地方典籍文献数字化服务、缩微复制、整理出版、展览展示等工作,发挥地方典籍文献的文化服务功能。再次,以不同传播载体展示地方典籍文献的文化魅力,助推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
“全闽乐购——书香润八闽”图书直播活动。资料图片
3.推动典籍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这就要求我们坚守与创新并举,推动典籍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加强对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典籍文献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典籍文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典籍文献是推动典籍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把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典籍文献保护好、传承好,不断加强对典籍文献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使典籍文献不断存续,才能使其不断述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因此,必须加强对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完善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制度,做好典籍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提高典籍文献整理、编纂、出版等工作的质量和水准,不断把典籍文献资源优势转化为典籍文献高质量出版优势。
其次,以科技手段促进典籍文献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仅要努力保护修复典籍文献,也要努力对其进行编纂出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更新保护方法、修复技艺以及设备设施,助力典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实现典籍文献长久存藏。二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典籍文献编纂出版质量和效率。典籍文献的编纂出版是复杂浩大的工程,单纯依靠传统出版技术难以有效完成,必须考虑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例如,利用彩色仿真影印技术复制保存珍贵的国宝级文献,用OCR等现代技术有效提升典籍文献出版效率。三是积极推动典籍文献数字出版和“云”出版,以方便人们对典籍文献进行检索和研究,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再次,以形式创新再现典籍新貌。创新典籍文献出版形式,呈现典籍新貌,是推动典籍文献出版工作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形式的创新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传统纸质出版的形式创新。出版纸质典籍文献需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对典籍文献图书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典籍文献的编纂出版方式。第二,数字化出版形式的创新。典籍文献的数字化出版传播更广、受众更多。数字化出版创新主要集中于检索方式和阅读体验上。就检索方式而言,要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创新检索方式,优化检索途径,提高检索工具可操作性,使读者能够高效、快速定位到想要阅读的内容;就阅读体验而言,要善于用创新方式来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
最后,激活古籍时代价值,不断打造典籍文献编纂出版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典籍文献的编纂出版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典籍文献中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坚持“去除糟粕、吸纳精华”的态度,对典籍文献中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一定效用的思想内容,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注解,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打造典籍文献编纂出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