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图文]

时间 : 04-26 投稿人 : james 点击 :

漫画一直在发展着、变化着、扩大着,我们很难说清它的“全部含义”。所以,漫画常常使我们“不明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漫画有各自的理解,漫画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漫画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吗?“小人书”(连环画)也属于漫画范畴?当今漫画世界的主角是什么?画家立场是否直接导致了漫画作品的倾向性?通过本文的分享,您也许会领略到“非同寻常”的漫画含义。——编者按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日本漫画《赤足小子》选

漫画,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绘画形式。可如今,你理解的漫画已经不是漫画的全部含义了,我们无法给漫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漫画有各自的理解,漫画也呈现不同的形态。

漫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并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德国艺术史学家爱德华·福克斯所著的《欧洲漫画史》讲的很详细。书中说:“‘漫画 ’一词源于意大利语的‘caricare’,字面意思是‘加压’,‘增加重量’。”他进一步解释说:“假若人们在画一件事物,比如一个人的形体时,对某个部分或某一肢体过于强调,施加过重的分量,那么这个部分或肢体便显得十分夸张。”所以“caricare”就引申为“夸张”。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夏尔·菲利庞 四只梨子(讽刺路易·飞利浦的漫画) 1833年

如此看来,在西方人眼里夸张是“漫画”的最初属性,他们把夸张类的绘画统归于漫画。以致早期的漫画家常描绘残疾人,并常用“你不能将他们画成漫画,因为他们是漫画的起点”这样不道德的言语嘲讽天生畸形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漫画因夸张而变形,因变形而使被描绘的对象“非常态”,从而产生滑稽感,进而引申为讽刺。因此,这种与生俱来的“讽刺”特点,在其漫长的实践中就成为了它的一个重要属性,并在我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西方的学者从词源学上也是这样认为的,“……漫画一词的最初形态caricatura(变形图画)所表示的确切意思,便是漫画作者出于讽刺的目的,对一件在他看来不应该存在的事物作夸张的描写。”但福克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漫画本身并不具有倾向性。……漫画的概念本身,同把这一艺术形式用于讽刺的目的并无必然联系,对它的效果起决定作用的,仅仅是创作的题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换言之,人们运用漫画这种形式,即可以对一件‘不应该存在的事物’进行毁灭性的讽刺和嘲笑,也可以达到相反的目的:表现并歌颂伟大、崇高和不朽。”这说明漫画具有两个极端的可能性,即可讽刺也可歌颂,这应该是漫画的客观属性,是画家的立场导致了漫画作品的倾向性。

但漫画的变形与夸张所具有的天然讽刺属性,在歌颂漫画的运用中是有局限性的,绝没有在讽刺漫画中运用得那样自由。纵观中外漫画发展史,它在人们的意识里首先是讽刺而不是歌颂。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法国漫画《政治家的午餐》1815年 无名氏作。

一路向着讽刺艺术迈进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漫画在欧洲的发展迅猛异常,几乎涉及生活的一切领域。1860年,格拉姆·艾芙瑞在其著作《英格兰漫画家》一书中认为,“依照漫画的含义,无论绘画对象是否被夸张,漫画都应该且已经包括了任何绘本讽刺画或插图讽刺画、政治漫画或者其他类型的漫画”。由此看出,漫画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是不确定的,“讽刺画”、“插图讽刺画”、“政治漫画”在此之前或许是独立的,如今才被“漫画”一词所包含。英国20世纪初的艺术评论家波罕·林奇(Bohun Lynch)在其《西方漫画史》中说:“漫画这个词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的理解中”。在当时的欧洲,人们对其含义也无法准确的定义,这说明漫画一直在发展着。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让·贾克库斯·卢普(法国) 公园闹剧

林奇在书中继续写到:“如果从最广义和最流行的角度来考虑漫画这门艺术的话,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主题。……我们讨论了不同作家给漫画这个词所做出的定义,但是在讨论之后得出的实际结论却是漫画的定义因人而异,因为判断某一幅作品是不是漫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理解……。”无论个人怎样理解和定义漫画,其原本的“夸张”“滑稽”本身就含有讽刺的意味。之后的带着自己“夸张”的外表,一路向着讽刺艺术迈进。欧洲人或许从一开始并没有把漫画定义为讽刺,但其在欧洲的发展过程中,漫画家却“总是”把漫画用于讽刺。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索尔·斯坦伯格(美国)护照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漫画曾被人们认为是恶意的、善良的以及中立的表达方式,但绝大多数漫画家是充满恶意的。笑声通常以牺牲一些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不正是讽刺的表现吗?纵观厚厚的两大本《欧洲漫画史》,自古代至1900年,漫画的主题包罗万象,大到政治、宗教、革命;小到百姓日常风俗,都是以讽刺的面目出现的,虽然讽刺程度不同、表现不同,但每幅作品都无疑具有讽刺性。讽刺的属性无可置疑的占据着漫画的绝对主流。虽然爱德华·福克斯说漫画是中性的,可讽刺也可歌颂,但在他著的《欧洲漫画史》中所却很难找到一幅配图是歌颂的漫画。这就足以说明,漫画在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直至二十世纪初,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里,是以讽刺的面目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起伏的,这使得“讽刺”成为了漫画的最基本属性。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杜米埃的讽刺漫画《卡冈杜埃》发表在《漫画》杂志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保罗·库津斯基Paul Kuczynski(波兰) 智能时代

为何说日本是漫画天国

二十世纪初开始,漫画在欧美更加的发展,其讽刺属性的主导地位在被新的表现形式慢慢削弱。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故事漫画”,也称为“连环漫画”。它以非写实的造型,来描绘一个长篇的故事,不再以讽刺为目的,而更注重故事情节;不再是讽刺艺术,而更偏向于文学艺术。所以有人把故事漫画称之为“视觉小说”。

当十九世纪中后期,漫画由欧洲传入日本也首先是以讽刺面貌出现的。但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吸收了美国连环漫画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连环漫画之路。英国著名漫画评论和策展人保罗·格拉维特(Paul Gravett)在其所著的《日本漫画60年》一书中说:“日本人扩展了漫画的传媒语言,使之不再局限于日报连环漫画的语言,也不只是美国32页连环画所用的语言。日本漫画语言跨度极大,可以进行长篇大论,可以有形式自由地叙事,可以讲述不同的主题,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群体阅读。日本人已经把连环画发展成为影响巨大的大众文学,与看似唯我独尊的电视和电影势均力敌。”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保罗·格拉维特所著的《日本漫画60年》

在日本漫画如此辉煌的光芒下,却有一位冷静的漫画家,看到日本漫画的这种偏向,他就是在日本被誉为“社会派漫画家”的森哲郎,他对日本漫画的现状有过一段评述:“50年后的日本,漫画本来具有的讽刺意味越来越淡薄,多种多样的漫画泛滥全国,给人一种漫画进入‘全盛时代’的感觉。‘日本是漫画王国呀!’常听到中国的漫画家这样说。笔者认为,日本与其被说成说漫画王国,不如被称为漫画天国更贴切。”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丁聪 后门总是要开的

漫画与其他事物一样,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漫画的属性也在扩展与外延。其现在的种种表现形式,几乎都源于漫画最初的母体,其讽刺性依然存在,依然在不同的社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无论你从事的是哪种漫画形式,都不能忽视其它表现形式的存在;无论你认为漫画的属性是什么,都不能轻视漫画的其它属性。漫画属性的不确定性,或许就是今天漫画的属性。(作者系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副主任)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田中政志 阿贡 (日本漫画)

这位老漫画家,对日本几乎消亡的讽刺漫画感到绝望,这位先后来中国五十余次,并在中国留居了三年多的时间,除了促进中日漫画的交流以外,就是拜访中国老一辈的漫画家,考察和搜集资料,写出了一本《中国抗日漫画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非常遗憾,这也是我要在日本办中国漫画展的目的。我想给日本漫画青年一些刺激,希望更多人开始关注讽刺派和社会派漫画。”只可惜,森哲郎这样的漫画家在日本凤毛麟角,无论他如何地努力,直到他2008年离世,也没有改变什么。或许是文化和国情所致吧。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胡考 游击战 1938年

张仃 抗战漫画

故事漫画是当今漫画世界的主角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西方漫画也传入中国。新漫画在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走了与日本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一开始就是以讽刺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与国家的命运相伴,助力中国的革命。中国漫画家,从一开始就具有把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为自己责任的倾向。在中国漫画家的脑海里漫画就是讽刺的代名词,很长时间里是把漫画当做“投枪与匕首”来使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漫画的讽刺功能依然在发挥着作用,虽然曾被政治运动所影响和中断过,但它讽刺的属性没有变,讽刺性在中国一百多年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漫画“入侵”中国,慢慢地改变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漫画的认知。当下,讽刺漫画在中国也越来越衰弱下去了,原因是多样的。

为什么漫画常常使我们“似懂非懂”? | 美术理论

刘曼华 老虎打贪官

现在,故事漫画是当今漫画世界的主角,因为它可以涉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主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相比只有讽刺这单一属性的讽刺漫画,它的受众要更加广泛。漫画原本的属性被极大地扩展了,在“漫画家”这个称呼下,可能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同一类型的漫画创作。讽刺漫画与故事漫画都是戴着“漫画”的帽子,但帽子下面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头脑”,即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西方意义上的故事漫画在中国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此之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连环画艺术——“小人书”,并影响了几代人。我们的“小人书”与西方的“故事漫画”是可以相对应的,无非是风格与叫法不同。现在有的漫画理论书籍,把“小人书”也纳入了漫画的范畴,可见人们对漫画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了,让它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广。

相关文章

  • 新近发行的金银币新品种的市场表现[图文]
    新近发行的金银币新品种的市场表现[图文]

    2019年4月至6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行六套金银纪念币,分别为2019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一套7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贵金属纪念币一套3枚、中国—俄罗斯建交7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2枚、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熊猫加字银质纪念币一套1枚、中国书法艺术(隶书)金银纪念币一套5枚、世界遗产(平遥古城)金银纪念币一套2枚。这六套金银纪念币中,除了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熊猫加字银质纪念币...

    95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献礼两会】2019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樊峰[图文]
    【献礼两会】2019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樊峰[图文]

    【艺术简历】樊峰,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北京翰墨云轩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九三学社社员。2007年山东曲阜孔子美术馆举办‘“仁者乐山-----贾荣志、燕一群、樊峰山水画展”2008年应邀参加《美术报》《山东广播电视报》联合举办的“最受读者欢迎的山东书画名家邀请展”2009年应邀《美术报》艺术节举办的“水墨齐鲁当代...

    31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画家张文健——四川古蔺黄荆老林写生作品欣赏[图文]
    画家张文健——四川古蔺黄荆老林写生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张文健,男,汉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合江一个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受祖父张静涛(吴昌硕弟子)影响而热爱中国画,在四伯杭州张剑维(杭州老四)处深造,长期跟随父亲张昌直习画,从事美术教育40年,现为四川省美协会员,作品注重传统画法并颇具新意。其山水、花鸟画作品在《四川画报》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获奖,曾在成都、重庆、丹东、自贡等地举办个展。连续四届合江县政协委员。第七届,八...

    44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宣兵的画[图文]
    宣兵的画[图文]

    宣兵艺术简历宣兵,1959年5月1日生于西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兰州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师承李宝峰先生。曾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画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杰出人才”奖、被甘肃省文化厅授予“文化大使”称号并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最高“敦煌文艺奖”和兰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金城文艺奖”一等奖。2015年在兰州成立《宣兵美术馆》,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118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除了传播功效 博物馆还有哪些职能[图文]
    除了传播功效 博物馆还有哪些职能[图文]

    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重要媒介,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传播功效,还反映出观众的认知程度。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专业化程度的深入,陈列展览面临着理论创新与实践提升的双重考验,不得不对理想如何与现实对接做出思考和回答。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近年来,博物馆展示现状和策展实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筑空间与展览空间、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展览立意与展品支持、知识传播与价值教育相割裂等问题,制约了陈列展览的...

    9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红木市场年底难现回升
    红木市场年底难现回升

    2014年红木市场的“颓势”年底也没有回升的趋势。图/东方IC根据数据显示,今年红木木材进口量和指数都同比去年有所增长,但环比来看,增长幅度处于滑落状态;非洲地区木材的进口量逆势增长,为红木进口量增添动力;在明年春季,国内红木市场或将迎来回暖。红木进口环比一路下滑近日,中国红木委公布《2014年1-10月份中国红木进口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国家海关木材进口数据显示,2014年1-10...

    145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袁玲玲[图文]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袁玲玲[图文]

    袁玲玲:1974年生于河南郑州 ,学士、硕士、博士阶段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副教授。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并获各种奖项,多幅绘画作品收录入各类展览大型画册,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国马歇尔大学、二七纪念馆等单位及个人收藏。在《美术观察》、《美术》、《艺术评论》、《中国画苑》、《中...

    101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顾永骏:有瑕之玉蕴藏无瑕之美[图文]
    顾永骏:有瑕之玉蕴藏无瑕之美[图文]

    《聚珍图》(正面)中国玉雕大师顾永骏称——扬州山子雕,曾在清朝时名扬四海,却在乾隆仙逝后渐渐失传长达二百年。作为当代恢复山子雕的功臣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和“老祖宗”们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对世人所争相追逐的“和田美玉”并不那么迷恋,却屡屡对身价平凡甚至有缺陷的玉石“一见钟情”。在巧思和妙手...

    36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用线条勾勒写意人生 ——乔海旭肖像漫画赏读[图文]
    用线条勾勒写意人生 ——乔海旭肖像漫画赏读[图文]

    当我们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幅描绘肖像的漫画精品,夸张而传神的变形一定令你啧啧称奇,在你惊讶地认出画面的人物是你熟知的某个歌星、政客或者影视名人的同时,在你内心深处一定闪过一丝快乐和愉悦,因为它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漫画的看法,带给我们全新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幽默造型、夸张的变形让一张张脸变得更加亲近和可爱,让一张张面孔变得更有故事和个性。乔海旭的肖像漫画就是这样一门通俗的艺术,一种用幽默描绘我们&ld...

    34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图文]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图文]

    2016年12月10日,广东崇正在2016秋拍预展期间,邀请了书画家梅墨生先生前来讲座。梅墨生曾受教于李可染,对李可染的艺术有深刻见解,本次讲座通过对《李可染作品的赏与鉴》,解析李可染艺术的独到之处 。主讲人简介:梅墨生,号觉公。书画家、诗人、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厦...

    134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新艺术时代——殷立宏最新学术教学创作赏析[图文]
    新艺术时代——殷立宏最新学术教学创作赏析[图文]

    殷立宏,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全国公安文联美协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导师教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画院特聘教授、北京汉印画院院长。出版学术论著《传承是美德》《让高雅艺术回到民间》等二十余部。其教学成果卓著,桃李天下。堪称学者型画家,被誉为当代优秀人民艺术家。其绘画作品学术性强,深受广大收藏家喜爱。殷立宏工作室自于2015年4月1日正式成立以来,优良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

    158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佩斯画廊关闭798艺术区展厅折射当代艺术生态变化[图文]
    佩斯画廊关闭798艺术区展厅折射当代艺术生态变化[图文]

    798佩斯画廊外观2019年7月8日,知名画廊佩斯画廊的创始人Arne Glimcher对外宣布,将关闭佩斯画廊位于北京798艺术区2500平方米的原有展厅,其创始人称,目前仍将保留其办公室及贵宾展厅。佩斯北京的负责人程雪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如今这么大的空间的必要性已经凸显不出来了。“我们的大型展厅做了很多几乎是美术馆性质的展览,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是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的发展,也兴起了好多...

    142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文]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文]

    三国·魏 陶耳杯 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1951年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了一件耳杯,为灰色陶质,侈口,浅腹,双耳,平底。曹植生前潦倒,“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死后亦难以厚葬。在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件陶耳杯或许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耳杯又称杯、具杯、羽觞,基本形制是扁椭圆,弧形壁,浅腹平底,饼形足或高足,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

    155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艺术家遇见奥运会...[图文]
    当艺术家遇见奥运会...[图文]

    自古以来,艺术家和工匠们都一直在尝试着复刻人形:这种创作并非是一比一的复制,而是将人物比例理想化、扭曲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张的演绎,为纪念人体的不朽奠下基石。这种实践传统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也并不奇怪:我们的身体含蓄且复杂,对图像制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创作素材。身体(bodies)是我们每天拖拽着的肉体——它或是呈现伸展下垂的姿态,或是以紧实精致的面貌现身;它既可以是推动我们穿越时空的肌肉,也可以是将我...

    4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张立涛[图文]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张立涛[图文]

    【艺术简历】张立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画家北京圣融美术院常务副院长、导师现定居北京淡彩青山绿水·主创思想淡彩青绿山水画是我多年追求的一种绘画形式。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平面化构成为基调,以书法艺术中变化无穷的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参以画僧渐江的山石构成关系,形成平面构成中的审美形式。作品采用古瓷器绘画中的树木符号为植被点景,同黑、白、灰的墨色变化相结合,使山...

    175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