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陈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花鸟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画院特聘画家,天津杨柳青画社总编、美术编审。
作品《我的家》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姐妹》人选“1994年中国画、油画精品展”获最高奖(银奖);作品《荷塘欲雨》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并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作品《正月》人选“l 995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1996年在中国香港举办《陈军画展》。2003年3月在日本神户举办《陈军的世界》工笔画展。2013年10月应日本神户市政府邀请“陈军工笔画”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
出版图书:《陈军画猫》《牡丹》《陈军工笔画》《陈军工笔花鸟精品赏饰》《梅兰竹菊横幅》《扇面花鸟》《锦鸡工笔画法》《鸡工笔画法》《孔雀工笔画法》《工笔重彩孔雀画法》《工笔人物技法探秘》《鸡扇面》《扇面工笔画花鸟画》《工笔孔雀条屏》《丹青荷花》等。
2020年《大家闺秀》110cm×70cm纸本
工致精美笔生雅韵
——小议陈军工笔画的美学品格
许俊文
相较于着笔高简、传神而不求形似的写意,工笔的最大的特点是用笔细密、染渍工致。这两种风格迥异的绘画艺术,并无谁优谁劣,谁高谁低,其艺术本质都是对美的感悟与表现。
2019年《惜春》146cm×74cm纸本
工笔能够在诸画种中单立门户,且独成一脉,活水流长,穿越几千年仍枝繁叶茂,摇曳生姿,其首义在“工”。以我的理解,工笔之“工”,而非单纯的写实功力,亦非仅限于精工细琢的技巧。
2010年《初夏》110cm×90cm绢本
当然,这些都是必需的,甚至是重要的,但不是其核心。直白一点说,它们仅仅是画家外在的劳动方式,是一种符合职业规范的技能。工笔画作为一种艺术,其“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神与人文层面,画家在“工”的过程中,以守静笃的澄澈心境,致精微的笔墨技巧,表现丰富的文化意蕴、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美学品格。
1989年《我的家》110cm×80cm绢本
陈军先生主攻花鸟、人物,凡三十余载而心无旁骛,虽身处红尘而白羽自洁,浮声盈耳则心如止水,其对艺术的痴迷、专注和探索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吾观其画,复揣其人,一个超凡脱俗的“雅”字,宛如出水之莲,雪后之月,从混沌的感觉中逐渐浮现。
2020年《紫玉兰文鸟》136cm×33cm纸本
雅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也是美的精髓体现,它标志着艺术的纯正、精粹与高妙。古人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大抵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尤其是在浮躁与粗俗大行其道的当下,“雅”既是一种稀缺元素,更是一种道德操守,它就像稀有金属伴生在矿石中一样,需要我们去加工提炼。提炼的过程,就是千淘万滤得其精髓的过程。画家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举着心灵之烛,寻寻觅觅,孜孜乞乞,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认识、理解)和独特的艺术方法,提炼出美的艺术。
2020年《辛夷戴胜》136cm×33cm纸本
陈军的工笔画,就取材而言,不外乎花鸟、人物,但是,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物类,到了他的笔下,给人的感觉却是别有雅趣,仿佛似曾相识,但又“妙处难与君说”。陈军就有这样的能耐,他不仅不避俗,而且还以俗为阶梯,为资源,引“俗”入“雅”、化“俗”为“雅”,一步步朝着“雅”的境界攀登,让你感叹,让你唏嘘,亦让你深思,原来“俗”与“雅”并非水火二途,而是阴阳互为,关键看你能否像陈军那样,具有借“俗”通“雅”、取“俗”炼“雅”的艺术抱负和专业修养。
2005年《池塘》90cm×45cm纸本
2020年《石榴虎皮鹦鹉》136cm×33cm纸本
譬如猫。猫乃常见之物,它平时就栖息和游走在我们身边,谈不上“俗”与“雅”。然而,陈军却通过长期地观猫形,研猫习,察猫态,进而深谙猫性。其笔下的猫们,或卧、或睡、或坐、或扑、或嬉、或怒、或潜行、或待守、或睥睨……总之,猫态百出,惟妙惟肖,雅趣满纸。陈军画猫,其实是在画猫的性格、情绪、心态、伦理(其实,动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有伦理的)。你看那些猫们,有的慵懒,有的狡黠,有的怅惘,有的温驯,有的威猛,有的幼稚,有的沉稳……这样的猫,与生活中的猫“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形其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契合天然,又包蕴人文,岂不美哉?
2019年《月季麻雀》90cm×46cm纸本
陈军画猫的技法也相当讲究,传统里融入现代写意的笔法,他纯熟地运用散锋丝、点丝、湿丝、晕染等技巧,将猫的皮毛质感和内在结构表现得相当充分。陈军对猫之皮毛质感的把握可谓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层次分明,有的猫毛质感粗硬,有的细腻柔顺,有的绵软温润,从中可以看出猫的生理、性格和它们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境。由此不难看出,陈军画猫,画出了特色,画出了风格,画出了品位和雅趣。一言以蔽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陈氏猫法”。
2019年《碧桃金钢鹦鹉》36cm×33cm纸本
陈军工笔画的尔雅之道,除却“师古人之法”,更重要的是应时求变,革故创新。古人认为,文运久,变则通,通则活。中国工笔画有着悠久的过去,辉煌与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与不足。比如,对“雅”内涵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与偏执,主张“雅,正也,古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由于过分强调工整、正统、高尚,无形之中束缚了工笔画多元的精神诉求。再比如,古人刻意强调严谨、守正、写实、工细,而对“涵虚”却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弱化了工笔画的艺术趣味,大量刻板、呆滞作品的出现,与其不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