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图文]

时间 : 04-21 投稿人 : 清清 点击 :

有必要先对“技术”做一个限定,海德格尔在《关于技术的追问》一书中写道:一方面,现代技术是“建立在作为一个精确科学的现代物理学基础上”;另一方面,“现代物理学作为实验性的科学,依赖于技术装置和仪器制造的进步”。书是1954年写的,笔者认为其中的“现代物理学”并非现在细分学科之后的现代物理学,可能是一种广义上的研究物理世界的学科概念。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之前,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已经日新月异,机动式电视、雷达、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原子裂变等等都得到发明和应用,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从那时起,现代技术现象以古老的技术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向自然发起挑战,并以接连不断的技术变革,重塑人类社会。艺术这个处在意识形态范畴的门类,在技术的引导下,正在走向一个快速变革、边界模糊不清的未来。

艺术与科技的渊源

也有必要对“艺术”做一个限定,这篇文章里探讨的“艺术”,并非一个广义意义上的艺术形式,而暂指艺术圈内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艺术、新媒体类艺术、生物艺术。“科技艺术”的概念在西方世界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在中国,2007年研究者张燕翔出版了《当代科技艺术》一书,以图书标题形式提出“科技艺术”这一概念。但为中国公众所知时,是2017年5月teamLab第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个展“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时,这种利用数字技术模拟花草树木、飞鸟流水的沉浸式体验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引发了各种效仿(不标上沉浸式,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展览)。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Modified Paradise- Dress 改造的天堂:衣裙© Another Farm & Sputniko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实际上,艺术的创作与科技的渊源由来已久。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常用一种叫作“绘画暗箱”的绘图装置准确再现景物的比例和透视。早期的画家利用这种装置研究透视原理与比例关系,然后将之完善,后来称之为“透视学”。历史上重要的画家如达芬奇、伦勃朗等大师都利用“暗箱”作为绘画的工具和造型手段。“绘画暗箱”最初是一个暗室,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墙上形成影像。16世纪,暗箱内安装了反射镜,把影像反射到箱子上面的玻璃板上的绘图纸。18世纪的绘画暗箱已经呈现出照相机的雏形。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最早的摄影术,在铜盘上成像,缺陷是无法复制;1850年,法国摄影师纳达尔改进了底片曝光的工艺,使摄影术走向成熟。在摄影发明之前的近半个世纪,以精细写实为主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摄影的出现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使绘画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记录外部现实的手段。画家们开始转向对艺术本体论的研究,绘画回归纯粹性,开始建立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可以说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变革,除了透视学和摄影术,矿物和油料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但是这些艺术形式中,科技手段更多是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而到现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的创意及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科技手段与艺术创意的融合直接催生了大量全新的形态艺术。技术本身的壮大,使得它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处于底层的基础手段,而是成为艺术本身。“科技艺术”这种复合体成为附生于科学线性发展序列之外的一个副产品。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1979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科技艺术作品本身是对当代科技的创新性的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也称数码艺术。

新媒体艺术最初是来自艺术界的概念,指的是采用新媒体技术创作、以新媒体为介质的艺术形式,而新媒体本身其实是当代科技创造的产物。世界范围内,将新媒体艺术做得最为极致的是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称其为科技艺术界的“麦加”并不为过,第一次呈现于1979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新媒体艺术盛事,“4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电子艺术节正在构思并且实现的过程中,而数字革命的重要性已经浮现。最重要的时刻发生在1981年,电子艺术节诞生后的三年,IBM公司将其新型号命名为‘PC’(个人计算机)。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可能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时刻:计算机的个人化,使计算机脱离了大型机的数据中心和研究实验室,进入了日常生活”。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1980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ARS ELECTRONICA这个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有电子艺术节、电子艺术大奖、电子艺术中心、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四个部分。央美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虽然叫‘电子’,但什么都往里装,AI也可以,音乐也可以,计算机动画、生物艺术,还有传统的录像艺术,它反倒成了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其他很多电子的什么节都消失了。”

艺术节每年9月初举行,成为全球范围内每年的盛事,设有不同的主题展,规模宏大,吸引数千位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前来,几天时间会有五六百场讲座、工作坊、音乐会举行。只有5天时间,会达到15万观众,2019年9月的林茨电子艺术节成立40周年,便以“出箱——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为主题拉开帷幕,并在11月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互联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做了40周年回顾展“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2019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笔者并未去过林茨电子艺术节,因而以下所有关于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叙述均来自央美美术馆科技艺术研究员魏颖的文章部分节选《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但无力支付稿费:主题展每年提出新话题,2019年的主题是《人类极限-有限的人类》,探讨人之为人的优势、缺陷和极限,并着眼于其与非人——诸如动植物以及机器之间的融合。俄罗斯艺术家Helena Nikonole的作品《鸟语》探索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破解其他物种语言的可能性,艺术家让AI学习夜莺的啼声,并发展出一套与鸟类对话的机制。日本艺术家So Kanno的作品《激光老鼠》模仿动物世界中的蜂群效应,通过六十个小型机器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绚烂的光之舞曲;来自日本的组合Another Farm通过《改造的天堂:衣裙》展示了转基因蚕丝如何颠覆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想象,并进入多重视角的材质学领域。这个作品同样也在深圳设计互联的回顾展上展出。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Wind of Shenzhen 深圳的风© Refik Anadol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在深圳设计互联的展览中,《深圳的风》是艺术家拉菲克・安纳度工作室为展览创作的数据绘画。他们收集了深圳区域一年的风速、风向、温度等数据,利用定制软件,以20秒的时间间隔,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形成了四个动态篇章。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Progress 行进 © Akinori Goto (JP)后藤映则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日本艺术家后藤映则作品《行进》中,通过3D打印与灯光,在快速转动的三维结构上捕捉连续的时间,由此探索时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行走的城市》影响中的3D城市人形雕塑在荧幕上不断行走、变化、重塑,反映了现代建筑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关键美学趋势;《多重宇宙.pan》通过创建一系列实时生成的数字绘画,来尝试描绘无限平衡宇宙的永生;《脑机接口》采用反射微蚀技术,观众从蚀刻画左侧向右侧移动时,神经元的突触会形成类似恐惧面孔的形象,象征人类对机器未来的恐惧。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Walking City 行走的城市©Universal Everything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除了现场展览,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地位非常重要,与主题展并列。现在的电子艺术大奖有七个奖项,分别是:计算机动画奖、互动艺术奖+,数字社群奖,数字音乐与声音艺术奖,人工智能与生物艺术奖,及给19岁以下创作者的u19奖,还有不定期颁发的媒体艺术远见先驱奖,主要为媒体艺术领域具有终身成就的艺术家/策展人。欧盟新设立的科技艺术奖STARTS,也因为面向更为年轻广泛的群体而备受关注,每年颁发艺术探索奖和创新写作奖两种。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开始颁发给无法定义的前沿艺术形式的奖项“混合艺术奖(HYBRID art)”,从今年开始更名为人工智能与生物艺术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fe Art)。给了这12年的‘无定义’一个颇有意味的定义,也定义了新时期科技艺术的两支重要力量。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2018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最终都会导向一种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这是艺术与科技最为分歧的一点,艺术强调一种自我表达,可以脱离生活层面,仅仅只在意识形态中;而科技在思想导向下,却必然需要实际应用。所以两者在山顶相遇时,是什么让它们达成了和解?也许是对非常规的一种突破的欲望,而这种突破,不是一种无缘由的空想,引用海德格尔的概念就是,建立一个世界,置造“大地”。它要与实际关联,并展示一种我们都未曾想象到的未知。

什么都可以塑造艺术,不仅仅只是科技,阿多诺索说过艺术“确定性的丧失”,就是指艺术具有高度的自体调节功能,“艺术并非它自古以来的样子,而是它现已生成的样子”。而科技是一种刚性的东西,始终在有序地沿着一个逻辑序列前行。科技艺术成为两者的交叉融合,是否谁能重塑谁,这不是一个关键问题,从专业细分回归到学科交叉,体现着人类本性无法安分守己,这种不安分守己会将人类带往何处?不得而知。既然“人类世”是一个笑话,人类的存在意义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中尽可能将自己的已知拓展至最大。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2007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事实上,早在1999年,以电子艺术为主的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题便是“生命科学”,这年的论述中提到:“林茨电子艺术节开始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内的议题。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节在传承过往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定位:换句话说,将注意力投向气氛紧张,酝酿着冲突的领域。”这在千禧年曾催生过大量标志性的生物艺术作品的出现。而自2007年以来颁发的混合艺术奖也有90%是颁给了生物艺术家。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1999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海报

生物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

1997年“生物艺术”一词的提出者爱德华多·卡茨,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做“生物艺术”工作坊时,带来一份《生物艺术宣言》,其中一段提到“生物艺术是操控、修饰或者创造生命和活体过程”。魏颖则认为,作为研究者和教育者可以将这个概念向外延伸,出现“泛生物艺术”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艺术与生物学的结合可以超越技术上的借鉴,而延伸到“材料层面”“图像层面”“数据层面”和“概念层面”。

简言概之,“材料”即生物材料,既可以是细胞组织,也可以是微生物,甚至蜂蜡、花粉等材料也包括在内;“图像”则涉及生物仪器设备对裸眼之外的空间颠覆,如红外成像和颅内透视成像等;“数据”即对生物数据的提取、对脑电波等生物信息数据进行艺术上的转化;“概念”则更贴近人文学科,泛文化领域中信手拈来的“进化”“后人类”“意识”等概念均源于生物学词条。魏颖认为生物和艺术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利用,而是广泛存在于从材料运用到观看方式、到图像生成等多种层次。(《艺术商业》杂志2019年1月刊《生物艺术在中国破冰,betterlate than never》)

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 美术趣闻

The Art of Deception 欺骗的艺术©Isaac Monté (BE) Toby Kiers (US)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人工智能艺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的“创造力”培养,其假定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来加以构建。基础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机器学习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早期的机器学习方法是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s),通过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来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而近期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是多阶层结构神经网络结合大数据的逐层信息提取和筛选,使机器具备强大的表征学习能力,也使机器学习从技术范畴上升到“思想”范畴。此时,通过调用包含大量艺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对机器艺术思维模式的培育,形成具有“艺术自觉”与“创造力”的人工智能“艺术家”。比如,美国罗格斯大学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AIL)研发的“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即利用两个相互博弈的神经网络不断生产出截然不同的全新图像。

很显然,人工智能艺术正当红。2019年的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展区展出了大量人工智能作品,装修完的电子艺术中心首展《罗盘——航向未来》也是一档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展览。在深圳设计互联中,美国的大卫・汉森带来的《索非亚机器人》,是一个正在完善中的科幻角色,用来探索人工智能和仿真人形机器人的未来,Sophia曾受邀参加Charlie Rose主持的CBS、《吉米・法伦今夜秀》、《早安英国》、《我是未来》、《对话》等节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ta“创新大使”称号,2018年荣获Edison Award年度机器人类别金奖。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新青年[图文]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新青年[图文]

    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教育对现在新青年的冲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求知之于少壮,是注入,是积累,是创制之端,是巨擘的起初。所以,在人类缓缓流淌的长河里,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纸与笔的出现是一次值得永被铭刻的转变,它使学习由手口、口耳、眼手,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新的形式,我们可以坐在家中,而知晓天下之事,知识的传播由熊猫产子,变为虫豸生卵,几何倍的递增,在缓缓千年的长河里,越来越多的...

    16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刘凤仙国画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刘凤仙国画欣赏[图文]

    艺术简介:刘凤仙,中国著名艺术家。1942年生。自幼酷爱美术,曾任多年美术教师,受黄胄大师指点,几十年如一日研习绘画理论及技法,苦练不辍,以花鸟为主,尤擅画梅与寿桃,其作品气势磅礴,清新怡人,喜庆向上,具时代气息。因诗、书、画全面发展,有‘东方才女’之美誉。是位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女画家。刘凤仙女士,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退休老干部,曾在四十余个艺术组织兼任名誉主席、名誉院长、荣誉馆长、副主席、...

    150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李嘉儒的“对撞”之意[图文]
    李嘉儒的“对撞”之意[图文]

    李嘉儒黑白照片在画风逐渐走向稳定、成熟近几年,李嘉儒的作品多以粉色、艳丽的年青女性为素材,辅以各种花色、以及柔美的小昆虫如蝴蝶,非常机巧地将花卉作为纹身“安放”在女性人体身上,使得花卉与人体融合为一。与此同时,他也将少量的虫鸟山水作为背景溶解于画面,把山水、花鸟画的“意”之部分剥离,以“形”移植至人物画中。尽管李嘉儒的作品...

    111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揭秘石涛画语录》与重刻龙藏寺碑---学者书画家鉴印成就推介[图文]
    《揭秘石涛画语录》与重刻龙藏寺碑---学者书画家鉴印成就推介[图文]

    鉴印著《揭秘石涛画语录》封面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鉴印考证辨识补阙修复重刻《隋龙藏寺碑》新拓鉴印先生简介:本名赵志强,1960年生于河北正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艾中信、罗工柳、金维诺、罗尔纯、钱绍武、伍必端、陈伟生、姚有多、韩国臻、胡勃、艾民有、王昌楷诸师。曾任正定县旅游局制景公司总设计承制《西游记艺术宫》等大型人文景观工程多年。出版有《揭秘石涛画语录》《隋龙藏寺碑研究》《临济宗研...

    30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李治[图文]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李治[图文]

    李治浙江杭州人,祖籍山东。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从师著名画家宋涤老师现为:浙江省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中国画,花鸟草虫),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顾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邀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九三学社中央书画家画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131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过云楼旧藏宋拓本《集王圣教序》欣赏[图文]
    过云楼旧藏宋拓本《集王圣教序》欣赏[图文]

    Lot2193唐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记宋拓本1册 纸本25.6×12.7 cm2017嘉德古籍春拍《集王书圣教序》,为南宋时期拓本,清季经蔡世松、徐郙、过云楼先后递藏。过云楼主顾文彬题签。吴云尾跋,顾文彬长跋于宋金粟山藏经纸。顾氏过云楼以藏书名天下,“志在必传”是过云楼收藏的准则。顾文彬在跋文中对此本赞誉有加:“此本神采奕然,豪鋩毕露,乃宋拓致佳本,足为百代楷模,可不宝之!”《大...

    35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浅聊朱德群作品价格走向[图文]
    浅聊朱德群作品价格走向[图文]

    2020年是朱德群诞辰100周年,不少大拍卖行动足脑筋,挖掘朱德群的精彩之作,尤其是香港苏富比,说服朱德群基金会释出这件压箱底的巨作——五联屏《自然颂》,希望重新激活市场。这件巨作是朱德群在1983年创作的,有评论家认为,《自然颂》以朱德群经典的青绿色彩谱系绘就,呼应了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其深邃之处如黛似墨,清脆之处如光似玉,晦明变化之间,象征“五行”元素的橘红、澄黄、靛蓝、姹紫诸色,若琉璃宝...

    63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古旧典雅——赵锦龙切入都市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图文]
    古旧典雅——赵锦龙切入都市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图文]

    赵锦龙(今龙),山东淄博人,现居北京。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画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级展览、提名展、学术展多次获奖并被收藏。作品先后发表于《美术》、《中国书画》、《国画家》、《江苏画刊》、《美术观察》、《收藏》、《艺术市场》、《中国文艺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世界新闻导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专业报刊学术杂志。并出版各种作品合集多部、...

    27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著名画家付竑伟艺术世界中的文化视野[图文]
    著名画家付竑伟艺术世界中的文化视野[图文]

    付竑伟,字乙真,号云水居士,虓韵轩主。1967年生于洛阳新安县,后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孟州市。大专学历,自幼喜爱绘事家乡拜师学艺,05年后分别考入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清华美院和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学习。现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首都画院特聘画师,北京白马画院特聘画师,北京现代秘书书画院画师,北京燕山国画院画家。《月光...

    96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图文]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图文]

    作者: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0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书画界出现了一种“贪大求长”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书画家的作品尺幅越搞越大,只要一下笔,动辄四尺、六尺、八尺整纸,有的书画家似嫌不过瘾,乃至出现了丈二匹、丈八匹甚至更大的尺幅。如此一来,一批批大而无当的“巨幅作品”便横空出世,炫人眼球!为何书画家的作品越画(写)越大,我想不外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以尺论价”的书...

    176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明代斗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图文]
    明代斗彩瓷器的发展与鉴定[图文]

    清雍正 斗彩荷塘鸳鸯卧足盘一对斗彩芝仙祝寿图盘,清代雍正年间,武汉市博物馆文物斗彩的起源和发展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一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绿、黄、紫等彩描绘莲池鸳鸯纹(又称满池娇)的宣德瓷盘,西藏萨迦寺收藏有描绘同样纹饰的宣德瓷盘,有学者就是以这种器物为依据,提出斗彩瓷器始烧于宣德时期的观点。但是据我们观察,在彩绘技法方面,这种瓷器是先以青花料在成型好的坯体上描画水...

    99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你观看的方式决定你眼中的艺术[图文]
    你观看的方式决定你眼中的艺术[图文]

    从不存在随随便便的看,更别说观看。观看拥有其自身的逻辑,历史,结构,要求,条件。特殊的“道”和先验原则使其区别于,优于对各个个体无差异的经验和体验。西方文明中的视觉中心主义,除开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先性,更首先确立的是视觉和观看中那无比丰富,繁杂和霸道的等级制。在艺术范畴中这就意味着,人观看的方式决定了他是否可能成为观看者,决定了他的观看中能否真的出现艺术。但这篇文章试图探索另外一面,观看又...

    95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单色釉瓷:开启市场的黄金时代[图文]
    单色釉瓷:开启市场的黄金时代[图文]

    保利艺术博物馆“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展品清《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十一年的一天,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宋涛,呈各色菊花式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承览,奉旨:“著交与烧造磁器处,照此样每式烧造四十件。钦此。”此档案中所载“菊花式盘”,被视为雍正朝单色釉瓷的代表作品。传世完整的菊花式盘十二色,仅有故宫博物院珍藏一套,被奉为雍正单色釉至...

    196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设计的价值[图文]
    设计的价值[图文]

    知乎上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躺椅好在哪里?”这个被浏览了1000 多次的问题至今无人回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傻瓜”问题:对于一把因160 万美元的破纪录拍卖价而成为“历史上最昂贵设计品”的椅子,无论是要说出它的好,还是说出它的不好,都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底气和犀利的批判目光。Marc Newson设计的Lockheed Lounge...

    3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迷失在巴黎:常玉绘画艺术析鉴[图文]
    迷失在巴黎:常玉绘画艺术析鉴[图文]

    近日,香港佳士得以3.039亿港元高价拍卖了常玉画作《五裸女》刷新了一个多月前《曲腿裸女》近2亿元的画家个人拍卖纪录。作为生前籍籍无名的旅法画家,常玉近年来可谓拍卖行的宠儿。可惜,画家已经感受不到这些荣光。常玉 曲腿裸女 122.5×135cm 油彩纤维板 1965年作 香港苏富比2019秋拍 成交价:1.98亿港元在20世纪中国的留法画家中,常玉算是一个异类。他并没有像林风眠、徐悲鸿一样,学成...

    50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