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魅力无限,一旦爱上它,就会矢志不渝,赵海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赵海明
一、转益多师是汝师
赵海明,祖籍黑龙江省呼兰县,1962年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幼承庭训,少喜翰墨,酷爱篆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又转益多师,曾向李铎、骆舒焕、杨大钧诸位先生求学问道,在各位老师的耳提面命、精心指导之下,数十年来,在书法上,他取法乎上涉猎甚广,对篆、隶、楷、行、草均下过很大功夫,并且钻研很深。他醉心于大篆《石鼓文》的苍茫厚重,追摹隶书《张迁碑》的方正古拙,借鉴魏楷《张猛龙碑》俊爽开张,心仿行书《圣教序》潇洒飘逸,师法孙过庭小草《书谱》的温文尔雅。在篆刻上,他上溯秦汉,师法高古,游走于秦玺汉印之间;兼及明清,沉浸于明清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篆刻流派境界之中,此外,他还对当代名家有所借鉴。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天分、勤奋和修养三者皆不可或缺。赵海明无疑是一个艺术天分很高的人,其勤奋自不必说,但就他的综合素养就远非一般人可比。谈及艺术家的修养,大致有人品和学养两个方面。赵海明曾长期任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从事碑帖、玺印编目与鉴藏,这个工作使他有幸能够得览很多真迹佳作。观千剑而后识器,幸览古代先贤金石碑帖印谱,眼界豁然开阔。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十分有助于提升他的学养,更对他的书法和篆刻学习大有裨益。
二、自成一家始逼真
书法方面,赵海明先生兼善多种书体。其书法的整体特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融合:其一是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其二是碑与帖的融合,其三是篆隶和行草的融合。
近些年在篆隶书,尤其是篆书的学习上,赵海明的侧重点是在探讨笔墨的应用。因为篆书的线条相对比较均匀,很容易写得匠气,乃至死板,为了使其线条浑厚饱满、变化丰富、富有趣味,他认真研究了简书、金文以及小篆的笔法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另外,他在篆书笔法的探索上,还借鉴了一些行草的用笔,这种嫁接使他的篆书更富有灵动之气。
在行草书方面,他上溯魏晋,以羲献父子为根基,得其潇洒飘逸;下及唐宋,得颜真卿的率意自然和米南宫的劲健爽朗。同时,他又引碑入帖,于是行草书就增添了一份厚重。他把篆隶以及魏碑的一些笔法有机地融入其行草书的创作上,线条苍劲老辣似万岁枯藤,笔墨酣畅一泻千里,但这不是乱头粗服,而是别有野逸之趣。他每次下笔皆不为某人某帖所囿,而是在轻松率意中放手挥洒,所以,他作品的豪放率意但绝不是机械模仿,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师法前贤,认真研读临摹古代经典法书,又与时俱进,关注当下书坛,对具有时代特色之优秀作品亦多有借鉴。
反者道之动
学习书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临摹,赵海明通过对古代经典法书的心摹手追,反复锤炼技法,体会内涵,品味神采和意蕴,在否定之否定中提升自己,以期意与古会、神与物游,修心养性,感悟人生之道。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评价赵海明的书法时说“其书法重金石之气,篆隶结字严谨洒脱,用笔雄健朴厚,章法纵横取势,意态跌宕;行草窥得魏晋法度,以篆籀笔意出之,笔势墨韵得自然之趣,形意兼备,飞扬凌厉。”斯言诚哉!
篆刻这门艺术通过灵活多变的刀法,运用宾主、呼应,以及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出和谐的章法,在方寸之间,可以包罗万象,蕴含无限韵味。赵海明的篆刻最初走的也是汉代官印端庄一路风格,而后受吴昌硕、齐白石等影响较大,于工稳之中多了苍茫浑厚。近年来,他更是广泛涉猎,取长补短,从布局、镌刻到修整,渐成自家风貌。
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文明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就是“阴阳”。古代先贤仰观俯察、取类比象,抽象归纳出“阴”、“阳”这两两对应、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两个范畴,形成“阴阳”的概念。诚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随着对对阴阳认识的深入,而形成阴阳论,并进而引申出一系列涵盖众多领域的阴阳知识。概而言之,篆刻艺术的镌刻方法无非阴刻和阳刻两种,篆刻作品的呈现形式也无怪乎阴文、阳文和阴阳文几种,所以篆刻这门艺术很好地体现中国哲学的阴阳精神。赵海明深谙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关系,善于处理篆刻作品的阴阳对比和转化。他的篆刻整体风格应该属于阳刚一路,但认真审视、品味,其实是“刚健含婀娜”,他把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发挥得恰到好处。他曾说:“一方印石,第一笔(刀)落下,从无到有,决定了全篇的章法定式。计白当黑,黑白颠倒,其‘白’非绝对静止之空洞无物,实书法篆刻所特有之审美思维,章法之精要也。”
五味令人口爽
“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是赵海明刻印时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他每每于刻印之前,常常凝思细想立意是否恰当,如何结字,怎样布白,可谓是胸有成竹,做到了意在笔先。而一旦下刀,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为成法所囿,进入一种忘我、大胆、放松的奏刀状态,可谓意在笔后,此诚如冯承辉在《印学管见》所言:“周身精神砉然奏刀,如风雨骤至,有不可遏之概,其印必妙。”赵海明在其自作诗中说:“小心落墨成佳构,大胆奏刀方通神”。由于娴熟的刀法技巧,以及极强的综合把控能力,他创作出了很多令人称赞的篆刻精品。著名书法家李铎老师评其篆刻曰:“治印取法秦玺、汉印,得赵之谦、吴昌硕之意韵,篆法多变,且铺陈布阵挪让有方,用刀劲挺爽利,以意运刀,以刀写意,刀锋所至情韵迭出。”
篆刻与书法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姊妹艺术。赵海明在艺术界的声望,首先得益于他的篆刻。而他的篆刻苍茫浑厚,肯定受惠于他那潇洒豪放的行草书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在他的书法中,尤其是在用笔上那种刚劲有力的线条,斩钉截铁,深受其篆刻刀法的影响。对于赵海明来说,经过数十年的苦心孤诣、朝乾夕惕,他的书法和篆刻互鉴共进,都渐渐形成了自家面目,并得到业界的肯定,卓然成为一家!
三、一蓑烟雨任平生
赵海明先生在书法篆刻的学习上是一个有心人,他在《闲言碎语——心境•心态•状态》一文中说:“‘认真’通常情况下,是强调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他为艺、为学、为人都始终秉承“认真”的原则,但他的认真并不是死板和固执,其认真是性灵的自然流露、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寄托,同时更是一种风骨、一种境界。
赵海明
附:赵海明简介
赵海明,字子谦。祖籍黑龙江省呼兰县,1962年9月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长,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北京印社社员。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赵海明的作品曾经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获得过很多奖项,并被多家文博单位收藏。众多专家学者都对的书法和篆刻褒扬有加,著名书法篆刻家苏士澍曾说:“观其书法篆刻作品,以浑厚、大气概之,既能致广大,且亦尽精微;或与古会,或与神游,时出新意,表现出较强的书法篆刻创作实力。”
赵海明不但长于创作,在理论研究上他也是高手,著述颇丰。其著作有《石刻叙录·法帖》、《颜楷书法入门》、《印章边款艺术》、《篆刻蒙求——篆刻知识与技法》、《碑帖鉴藏》等。策划主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一书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文博考古优秀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弹指一挥,赵海明学艺生涯已逾三十载,在这期间,书坛浮躁之风日盛。身处如此喧嚣的当下,他默默地守望着内心的一方净土——读书、习字、篆刻、著书。他为人谦和、低调,淡泊名利,不去追赶时风,更不会炫耀炒作。艺术是艺术家精神、人格的物化,“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赵海明内外兼修,把为艺、为学和为人融为一体。人生若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世事无常而且知也无涯。对于一个酷爱艺术的人来说,唯有上下求索,才有可能在艺术的领域中开拓出一片沃土。伴随着刀笔的舞动,黑白的玄妙、金石的交响,这些带给赵海明先生的是心性的超然、精神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