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壶月轩图》(局部),台北故宫藏
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人生与书画都真正做到了“隐”和“逸”,书法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澹,画入“逸品”,风格萧散荒率,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倪瓒存世的书画作品以及题跋进行解析,通过倪瓒的书法艺术并借以勾连出元代的书画交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中涉及的绘画题跋有倪瓒的自题,对他人书画的题跋和观款,也有他人对其绘画的题跋和观款。
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在元代兴起,其显著特征就是超越了绘画以形取象的功用,强调并重视笔墨的运用,以书入画。赵孟頫有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见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轴》自题,藏于故宫博物院)这首诗既是对唐张彦远“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固有书;无以见其形,固有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首诗既是对“书画同体”理论的很好阐释,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化书画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元代画家们以书入画,大大地发展了文人画,甚至可以说不善书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所以元代不仅有书画具负盛名的赵孟頫,即使是以画名世的钱选、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著名画家,亦善书法,但却没有或少有独立存在的书法作品,甚至于以画掩其书名,但从其画上的题诗、题跋仍可见其画法的风貌和成就。
元 倪瓒 《清閟阁》台北故宫藏
一 清閟风度隐逸超然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至正初,知天下将变,散尽家财,浪迹震泽三泖(今太湖、松江一带)间,终其余生。精于绘画,尤工山水,画风天真淡远;书法高妙,推为逸品。明徐渭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明书画大家文征明赞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著有《清閟阁集》,其词有《清閟阁遗稿词》一卷。倪瓒的收藏丰富,《清閟阁集》录法书、绘画琳琅满目。如他藏有王献之的《洛神十三行》、禇遂良的《楷书千文》、张旭的《秋深帖》、吴道子的《释迦降生像》、李成的《茂林远岫》、荆浩的《秋山》、李公麟的《三清图》、米芾的《海嶽庵图》、夏圭的《千岩竞秀图》、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等等书画精品。关于倪瓒的生卒年,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已有明确考证:
周南老撰《故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说道:“洪武甲寅(七年,1374年)十一月十一日甲子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四。”这样上推,应生于大德五年辛丑(1301年),此从其说。又考张丑《清河书画舫》戌集记载《溪山仙馆图》小帧,自识“辛亥(洪武四年,1371年)”,两者正相吻合。今更见明汲古阁刻本《云林诗集》后附录一诗题中则又云:“乙未岁余年适五十,幼志于学,皓首无成,因诵昔人知非之言,慨然永叹,得赋长句。”依此说乙未(至正十五年)为五十岁,那么到洪武七年甲寅,衹有六十九岁。这样上推应生于大德十年丙午,至洪武七年卒,存年衹六十九岁。又见《清河书画舫》戌集记载倪画《隔江山色》小帧上自题云:“至正辛丑十二月廿四日,德常明公,自吴城将还嘉定,道出甫里,棙柁相就,……年逾五十,日觉死生忙,能不为之抚旧事而纵远情乎。”辛丑是至正廿一年(1261年),如果说乙未是五十岁,那么辛丑是五十六,正相符。倘然根据墓志来推算,则辛丑为六十一岁,就衹能称年逾花甲了。这样前后两说就大有距离。钱大昕在《潜研堂题跋》中曾有文论及此事,他以为那些倪诗是后人裒集,恐怕有伪作羼杂在内。当然《隔》也未见原迹,亦难定其真伪,似无墓志可信。姑两存之以待再行深入探索。
图1:倪瓒 《小楷书静寄轩诗文轴装卷》
倪瓒的传世书法墨迹主要有如:《行楷书淡室诗轴》,此为倪最大字书法;《小楷书静寄轩诗文轴装卷》(图1),静寄轩是邾珪(伯盛)的斋名,此件作于洪武四年(1371年),倪瓒七十一岁,是其晚年书作。两件作品均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一些诗文、尺牍存世,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楷书怀寄彝斋随寓二先生诗页》《楷书杂诗五首页》《寓法禅寺诗并札》《暑气帖》;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行楷书答教帖并诗页》《行楷书呈德机二诗帖页》等。
倪瓒认为人品影响书品,对书家的审美个性和趣味直接产生影响。他的《御书颂卷》跋表现了他对书法的认识和审美趣好:“东坡与子由论书云:吾虽不学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故其子叔党跋公书云: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有刻画妩媚而端冕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书,中年喜颜鲁公,故时时有二家风度也。至正十三年冬十月。东海倪瓒。” (《石渠宝笈初编》卷二九)
图2:倪瓒,《幽涧寒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人生做到了“隐”和“逸”,书法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澹,画入“逸品”,风格萧散荒率,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之一,他将诗、画、书法三者紧密结合于画面,是元四家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
在元代隐逸文士对书家人格气节分外看重,倪瓒在其绘画的自题中,时时表现出心在世外的心境。倪瓒《幽涧寒松轴》(图2,藏于故宫博物院)笔墨简淡,画赠周逊学为其出仕送行,并劝其归隐,画寒松二株,蕴含箴规之意。诗题:“秋暑多病㿣 ,征夫怨行路。瑟瑟幽磵松,清阴满庭户。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周子美无度。息景以消摇,笑言思与悟。逊学亲友秋暑辞亲,将事于役。因写幽磵寒松并题五言以赠,亦若招隠之意云耳。七月十八日,倪瓒。”
图3:倪瓒《秋亭嘉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又倪瓒《秋亭嘉树图轴》(图3,藏于故宫博物院)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瓒。” 从自题中不难看出倪瓒追求的是晋人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生活,结庐人境、心远地偏的心态。李瑞清评倪瓒的书法:“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矱,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 (《容庚文集》之《倪瓒画真伪存佚考》。)倪瓒书法早期是以楷书隶书结合字态婀娜,晚期放逸,多用行楷,字形也由长瘦变为扁方,细看如老僧入定,《秋亭嘉树图》中字形扁方,由此推断,应是作者晚年六十岁前后之作。该画有明吴宽题诗:“千年霜月积灵气,结入倪郎手与心,一掣便归天上云,人间留影尚森森。云林此幅与诗皆精妙,盖其得意笔也,漫为题之。吴宽。”吴宽(1435-150年),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书法心摹手追苏轼,王鏊说他“作书滋润时出奇倔,虽规模于苏而多自得”其诗深厚浓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吴宽的题跋充分赞许了倪瓒的画与诗。
图3:倪瓒《秋亭嘉树图轴》(局部)倪瓒自题
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倪瓒《虞山林壑图轴》充分表现了倪瓒那种画中有诗、诗酒言画的文人隐士幽趣格调。自题诗:“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虚仲祠。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此日交欢意,依依去后思。辛亥十二月十三日,访伯琬高士,因写虞山林壑,并题五言,以记来游。倪瓒。”
倪瓒的诗书画相得益彰,是文人画的典范,在当时及对明清书画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倪瓒在生前文名与画名并重,“至正间,与欧(阳玄)、虞(集)、范(梈)、掲(奚斯)诸老诗名埒。” ([明]张端《云林倪先生墓表》倪瓒《清閟阁集》卷十一) “其诗清幽淡雅,持元代诗坛清逸一脉,时人称其诗在陶、韦、岑、刘之间。”在倪瓒的另一幅作品《古木竹石图轴》有这样的题诗为证:“清閟当年风度,云林此日襟期,每向诗中见画,今于画里观诗。吴庐充耘。” 明董其昌对倪瓒的诗书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古淡天真,米颠(米芾)后一人而已。”启功先生说:“有元一代论书派,妍媸莫出吴兴外。要知豪杰不因人,惟有倪吴真草在。”(启功《论书绝句》)
图4:倪瓒,《梧竹秀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 交游酬唱雅集文会,鉴古识珍风流韵胜
元代社会政治氛围以及士人身份对书法家的生活和心态均有重要的影响。元末隐逸文人在不安的岁月中以诗文书画交友酬唱,雅集文会频繁。
倪瓒《梧竹秀石图轴》(图4,藏于故宫博物院)自题:“贞居道师将往常熟山中访王君章高士,余因写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并赋诗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入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倪瓒。”又元张雨题诗:“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此字缺失)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写此纸附老仆至蒲轩,即景书图上。雨。”贞居道师应是张雨(1283-1350年),元代文人,精诗文、书法、绘画,曾受学于虞集,旧名张泽之,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山泽臞者;茅山派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钱塘(浙江杭州)人。传世书迹有《台仙阁记》(藏于上海博物馆)、《题画二诗》(藏于故宫博物院);著有《贞居集》(《句曲外史集》)五卷。
图14:王原祁 《仿倪山水轴》 (局部)
倪瓒 《平林远岫》轴 台北故宫藏
我们从倪瓒存世的书画作品以及题跋上来看,倪瓒是元代社会文人隐士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寄情于山水,用自己的诗画肆意挥洒抒发,这种诗书画的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宋徽宗的《听琴图》上的题跋开诗书画的先河,到明清发展到巅峰,以赵孟頫为首的元四家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图4:倪瓒,《梧竹秀石图轴》(局部)倪瓒自题
倪瓒的《古木幽篁图轴》(图5,藏于故宫博物院)明显受到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理论的影响,并且将强烈的隐逸情感发乎于自题诗中:“古木幽篁寂寞滨,班班藓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蛟溪古逸民。云林生。”本幅另有题诗:“古木巃嵸鸿爪,细蓧参差凤翎。尚忆云林堂下,一株苍石苔青。义兴马治。”“碧波浮翠浸珊瑚,看到东风有几株。留得云林冰雪干,岁寒何必论荣枯。吴兴松泉隐者。”
图5: 倪瓒 《古木幽篁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河书画舫》绿集记载倪瓒题元黄公望《霅山图》诗云:“霅上溪山也自佳,黄翁摹写慰幽怀。若为剩载乌程酒,直到云林叩野斋。倪瓒题大痴翁写《霅山图》以赠山甫卢君。至正元年十月四日。”这段题跋足以反映出倪瓒对黄公望的绘画才华的钦佩之情。
《清河书画舫》燕集记载了倪瓒和柯九思同观苏轼题文同《墨竹卷》的事情:
仆平生笃好文笔,所至必求披玩,所见不啻数百卷,真者仅十余耳,其真伪可望而知之。文、苏同时,德业相望,墨竹之法亲授彭城,故湖州之作多雪堂所题,若必东坡题识而定真伪,则胶柱鼓瑟之论也。此卷文画苏题具成全美,余旧尝见之,每往来胸中未忘,今复于益清亭中披绿阅,令人不忍释手,故为之识。同观者倪元镇。至正二年七月十九日。丹丘柯九思书。
文、苏指文同、苏轼,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因其知湖州,人称文湖州。诗、文、书、画无所不精,有《丹渊集》行世,更以墨竹著称。后世学之宗之者,统称为“湖州竹派”。苏轼是文同的从表兄,在《书与可墨竹序》中写道:“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见识吾妙处。’”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上书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徐州,古称彭城,所以,此处的彭城就是苏轼。雪堂也是苏轼,苏轼在雪堂建成后于四壁绘雪,并写了一篇散文《雪堂赋》,表明个人志趣高洁。在元代的画竹名家中,有一位最得文同墨竹之形似者,就是柯九思。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浙江)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工书善画,是元文宗是的重要儒臣之一。其画《清閟阁墨竹轴》(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柯九思和倪瓒文人书画交游的例证。他们同观一件作品并题咏,由此不难看出他们志趣与喜好、承袭是多么的一致。本人拙作《文同与湖州竹派举例》(发表在《收藏家》2004年第十期总九十六期)有专文论述。
《石渠宝笈》初编记载倪瓒观王蒙《多宝塔院图》题跋:“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瓒寄叔明句也。今观所图《多宝塔院卷》,其笔墨之妙具见于诗中矣。至正四年复五月,与惟允陈君、良夫徐君啜茗观于清閟阁,因记。廿八日,倪瓒。”倪瓒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王蒙(1308-1385年),元末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能诗文,工书法,尤擅山水画,赵孟頫外孙,得其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水晕墨章”之面目。两段诗题略有差异,但意思是一致的。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宗炳,字少文,南朝时宋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扛鼎一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倪瓒诗跋阐明了叔明书画的承袭关系,又将其绘画造诣放在和他们能相媲美这样一个高度,可见,倪瓒对王蒙十分地欣赏。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元陈惟允《孟郊诗意图》上方有倪瓒至正乙巳(1365年)题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将寸草心,报答三春晖。”这首家喻户晓的歌咏母爱的诗句,正契合了该画图意。陈惟允即陈汝言,字惟允,号秋水,临江(今江西靖江)人,寓吴县(今江苏苏州)。与兄汝秩(字惟寅)并有俊才,有大髯小髯之称。工诗善画,风流倜傥深有谋略。张士诚据吴,汝言官藩府参谋;洪武初荐济南经历,得罪死。从以上这两件题跋我们可以看到倪瓒和陈汝言之间的交游关系,以画会友,以诗交心。
图6:唐国诠《善见律》后有其观款“东海倪瓒观”
图7: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后有倪瓒题跋
存世倪瓒题跋他人的墨迹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国诠《善见律》后有其观款“东海倪瓒观”(图6);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后倪瓒题跋(图7):“万松金阙郁岧嶤,望望人间思寥。留得前朝金碧画,仙人天际若为招。倪瓒壬子春。”;元赵孟頫《幽篁戴胜图卷》后倪瓒题跋:“枝间戴胜乐春晖,政是鸣鸠拂羽时,文采风流今寂寂,鸥波落月想神姿。瓒。”(图8)元张逊《双钩竹卷》后倪瓒诗题:“霜松虚竹当时见,笔底萧騒(犹存)岁宴姿。故旧(文采)百年成异物,西风吹泪发丝丝。髯张用意铁钩锁,书法不凡诗亦工。清苦何忧贫到骨,笔端时有古人风。倪瓒岁壬寅九月廿六日芷泽道馆东斋。”(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