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6737)明晚期 堆绫绣释迦牟尼唐卡 71.5×50.5,备注:香港佳士得,2009.12.01,lot1961
巧功同造化--嘉树堂藏中国古代织绣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其织绣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大型博物馆都将织绣作为专项收藏展示。譬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清织绣,辽宁省博物馆的宋元明书画缂绣,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织绣服饰,以及多伦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中国近代织绣服饰等。遍观欧美各大重要博物馆,在他们的中国藏品中可以没有古籍和字画,但一定会有青铜器、造像、陶瓷以及织绣品,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是相通的,更容易被广泛的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这些品种一直备受关注,价格节节攀升。
虽然织绣品在中国一直被视为生活用品,但其意义则远不止于此。自近代开始,一部分著名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并系统的研究,如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龙凤艺术》。而著名学者朱启钤(1872—1964)先生更是兼织绣研究与收藏于一身,尤以缂丝收藏为最,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著有《丝绣笔记》、《刺绣书画录》、《女红传征略》和《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等相关学术著作。据记载,当时他曾从恭亲王奕欣的后人手中购得一批缂丝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随之有日本人闻讯,要出价百万购买,但朱启钤不为金钱所动。后因时局动荡,为恐国宝有失,遂以20万元转让给了张学良先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织绣精品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昂贵的收藏品,其价值不在书画古玩之下。
(DE6769)明 缂丝山水花鸟册页 33×21墨书题“明 缂丝十二页 庚辰春三月重装”;钤印“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
但就目前国内的拍卖市场来看,以清代中期官窑瓷器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品类轮番领涨,价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稳速上升,二十年间价格翻了十倍不止。而织绣品的收藏与拍卖在国内仍方兴未艾,不论是上拍的数量还是成交的价格都不及海外市场,可以说是明显的被价值低估了,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初期形态,令织绣市场的前景更值得期待。
(DE6773) 明 本色暗花绫顾绣关公周仓像 126×55 “青碧斋”款,备注:香港佳士得,2009.12.01,lot1956
此次北京保利拍卖联手国内织绣收藏大家,推出了“巧功同造化--嘉树堂藏中国古代织绣”专场。“巧功同造化”,语出《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古时之“巧”,多用于女红,指“巧于织锦刺绣”;功,乃指精心制作之意。“嘉树堂”向来以收藏的严谨而著称,其在藏品的选择上求真求精求逸趣,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不论是小到一个荷包、挽袖,还是价值数百万的唐卡、册页,每一件都有其收藏的核心,每一件藏家都能讲述一个故事。此次专场上拍的藏品都由藏家悉心甄选,涵盖了刺绣、缂丝、织绵、妆花、堆绫、发绣、顾绣等多种工艺技法;年代上跨越元明清三代,上至元代织锦佛像,下至洪宪朝祭天礼服;既有明清各时期的宫廷服饰、官服补子、宗教唐卡,又有民间的荷包、扇套,从各个层面生动体现了宫廷织造与民间服饰的多种样貌;既有传承明确品相全美适合顶级藏家的孤品精品,同时亦不乏适合初级藏家的各类小品。
(DE6757) 明 满绣凤穿牡丹纹大云肩 L111×103 备注:Myrna Myers旧藏;
本场有多件藏品曾由海内外名家递藏,其中一些原为法国著名藏家Myrna Myers女士的收藏,并在她的著作“Silks for Thrones and Altars——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中有过出版。Myers女士一生专注于对中国织绣的收藏和研究,在她的著作中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详细严谨的论述,在学术和收藏领域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她的收藏品也是全球藏家追购的热点。
另一件明代的缂丝山水花鸟册页,共十二开,花鸟山水各六,为典型的明代缂丝工艺,装帧精美,钤有“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故应曾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所藏之物。李氏家族的藏品后多捐赠于博物馆,少量失散,今能得见实属不易。
再一件传承有序的明晚期堆绫绣释迦牟尼唐卡,制作华美异常,品相全美,应为当时皇家或贵族施造的重要贡品。其曾于2009在香港以458万港币成交,并与之后2010年以710万港币成交的另一件唐卡同属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