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速写故事》我的七十年代(1)在公众号刊发后,收到众多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摘录(1)师友的留言:
李人毅(北京):何东老师的童子功,让我们感到一个媒体厚积薄发的艺术生命力!更是媒体人资深丰沛的体现,为如何解读他的近作、新作,开启了一扇门。
常工(北京):七十年代,神一样的回忆,所以要看看。太好了,大赞!
王巨亭(北京):看到社长小时的速写,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倍感亲切。
何情(北京):影像再现!虽未经历,却觉得亲切!
秦长江(广东):何社长是位艺海探索,不忘初心的艺术家。
王继平(河北):好人好故事。
曾进(湖南):何社长70年代就画得那么棒!
秦胜水(安徽):非常有意义。
韩建武(山东):看到特别震撼,一下把画面拉到当时您小时候的镜头里。而且又有那么简约生动的小文。感谢社长给大家那么珍贵的记忆分享。
杨德树(天津):何东速写故事!很有意思!
晏平(天津):還記得我們為創作百米長卷 去鞍鋼 大慶油田寫生 何東先生速寫已經特棒了 所畫速寫讓人印象深刻 悠悠三十載一一一
姚景卿(天津):有意思,童年的記憶。
柴寿武(天津):《何东速写故事》,记述了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少年何东,以与生俱来的绘画才气,深爱画画的真实故事。他笔下所描述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民生面貌,更是记录了一段活生生的社会历史,所以弥足珍贵。
孙荣刚(天津):祝贺何社长真正接地气的作品面世,雄深的生活积淀预示着艺术家极强的拓展突破实力!
张恩祥(天津):图文并茂 。
张耀来(天津):珍贵的历史记录,生动的故事讲述,鲜活的艺术表现!
李旺(天津):满满的回忆
蒋永增(天津):难忘的儿时记忆,依稀中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简单而快乐的时光里,感慨不已……
靳哥(天津):这些速写和文字引起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些小感动和感慨。感谢“何社”!
来子哥(老邻居):你的速写作品和童年回忆的文章,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的记忆中。
徳宝(老邻居):我记得元东三岁时就会画美国大军官。当年《今晚报》每周发表速写及故事短文,我与家人还有我周围的朋友看到后都很兴奋,元东把我们带回儿时的生活场景中...文章中提到的丁爷爷,住在七段十六排一号,丁爷爷是山东大学,外语系教授,精通英,日,俄三国语言。
朱四姐(老邻居):看了你的速写和回顾七十年代~一个画面又浮现在眼前!一进何嬸家,就是小东弟弟在做泥塑…真是童子功的坚持,努力的付出!
李雄风(美国):何社长速写故事,从少年开始投入,平实而亲切的生活中来,意义不凡,也见证艺术成长之路的深长!今天的成就岂是偶然!
张恒(加拿大):"憶兒時"令人難忘:何社長的這段少兒速寫故事多麼珍貴啊!您的成就,在您的學習歷程中早已呈現,破解了〈學習、創作不必重視過程的誤念〉。
刘树德(巴西):藝術成功之【心路歷程】
陈筱容(香港):[何東速寫故事]珍貴,難得!
张松莲(台北):看到何社長的速寫,忠實的記錄了當時小市民的生活點點滴滴。因為不段的努力累積,才有今日的成就!
速写故事(2)
8.早点部 外地来的朋友,都说天津的早点好吃,煎饼果子、锅巴菜、云吞、豆腐脑、豆浆……,天津人更是百吃不厌。回想儿时我家附近的回民豆腐房,磨黄豆的电动大石头磨盘“哗哗”地转着,一板一板白白嫩嫩的豆腐摞得老高。灶台上两口煮豆浆的大铁锅冒出的蒸气充满了房间,大师傅不断拿大铁勺,往锅里加水,还把翻滚的豆浆,从一口锅舀到另一口锅里。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们,习惯一大早就从家里拿上个窝头,背上书包,到豆腐房吃早点。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我们就来到豆腐房,3分一碗豆腐脑,2分一碗豆浆,加上窝头,吃得热乎乎的。回民豆腐房的馃子(油条),都是现炸现卖的,香脆可口,深受居民喜爱。虽说不贵,8分钱两根,外加1两粮票,可是一般家庭还是舍不得吃,要等到家里来戚,早早排队去买。(1974年速写)
9.学习小组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时的学习条件,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那时,学生多,校舍少,学生每天只能上半天课,周二还有二交叉(上两节课)。但学校也有办法,就是安排住得不太远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不上课的半天,在一位同学家一起写作业。那时作业也不多,写完作业,文静一些的学生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好动的孩子就相互打逗玩耍。老师有时还下到学习小组检查,记得有一位女老师眼睛大大的,一生气就瞪眼,眼睛大得吓人,她到学习小组检查学生作业,学生们都低着头不敢看她。(1974年速写)
10.少年之家 当年天津二宫后花园有个小小的"少年之家"。吸引了不少爱好艺术的少年儿童。那是一排简单而整洁的平房,两间教室分设两边,中间为办公室。少年之家是为培养工人子弟艺术人才而设立的,有美术和音乐两个组。美术又分小学组和中学组。负责分班的老师看我绘画基础不错,就直接让我到中学组上课了。记得第一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中山门三中的美术老师王天文,教的是素描课。后来工人画家李宏宝、邓开圯、刘浩等都曾在此教过课。(1974年速写)
11.包饺子 北方人爱吃水饺,逢年过节包饺子象征着全家美满团圆。天津人对水饺更是情有独钟,有“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的顺口溜。包饺子的时候,经常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包饺子是技术活儿,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做馅,其次是擀饺子皮和包饺子。吃饺子之前,还要剥蒜,倒醋,温酒,摆饭桌,放板凳。一家人分工合作,好不热闹。冬天,炉子上烧着一锅煮饺子的水,烧开的水“哗哗”地翻滚着,弄得满屋子都是水蒸气。煮熟的饺子端上桌后,爱喝酒的还要就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二两,这就叫做“饺子就酒,越吃越有”。从包饺子到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了温馨的气氛。(1974年速写)
12.体育锻炼 上世纪70年代,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增强体质,我与小伙伴每天早上坚持长跑。也没人指导,就是撒开丫子乱跑,经常围着二宫跑一圈,算下来,每天也跑了几公里。那时候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不太爱好体育的我,有一次还拿了年级组800米长跑亚军。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好,但运动的热情很高。家门口的大柳树上挂着吊环,会不会的都要手拉着吊环悠几下。建房子用的四孔水泥板,被搭成乒乓球台,摆上红砖当球网,人们也打得大汗淋漓。马路就是足球场(那时马路上也没几辆车),一群毛猴似的小孩,跑来跳去,球踢得也没个准,有时一脚踢上去,不知谁家窗户上的玻璃就遭殃了。(1974年速写)
13.仲爷爷仲爷爷是儿时伙伴徳宝的爷爷,仲爷爷是见过世面的北京人,光光的头,带个大圆眼镜,看《天津日报》,使用炭烧小铜锅涮羊肉。在那个物资馈泛的年代,在工人居住区就是高大上了。仲爷爷很喜欢院里的孩子们,看到淘气的孩子会教训几句,还经常为孩子们制作各种新奇的玩具。仲爷爷曾经用一根长长的线绳,两头接上火架盒,由院子这头,连接到院子那头。隔着十来户人家,可以当电话使用,孩子们觉得很神奇,玩的乐此不疲。有一次仲爷爷从北京回来,给院里每个小孩买了一本新出版小人书,印象中是电影连环画《奇袭》,当然我也得到一本,高兴很多天。后来我家搬离了工人新村,听说仲爷爷在80年代去世了。我直到现在,还十分怀念可敬可爱的仲爷爷。(1974年速写)
中国人物画家何东简介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报社社长。1961年11月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批“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天津市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4.防空洞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为人知的口号,那时家家开挖防空洞,人们纷纷钻地道演习防空。受电影《地道战》的启发,我家挖的防空洞从居室通过院落一直连接到对过的小房,小房床下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设想全家人可以在那儿躲避飞机扔下来的炸弹。如果一个洞口出现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洞口逃生。地道挖好后,除了演习防空,小孩们还常常爬进爬出,打逗玩耍,个个弄得像泥猴,防空洞成了儿童的乐园。(1974年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