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博物馆的“湖州之远——丝笔茶瓷文化特展”将首个外展地选在上海,眼下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热展;上海博物馆年度大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借展的文物中,90%以上来自苏浙皖文博单位;年内,陈云纪念馆将把陈云生平业绩展送到绍兴鲁迅纪念馆,为当地的“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的教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区域迎来发展新机遇,文博资源的共享和联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悉,借助“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协会”“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教育联盟”“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等平台,未来,长三角各级各类博物馆将展开更全面深化的合作,实现长三角文物文化事业“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长三角的文化根脉是江南文化,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与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纽带,而且会在不断交流互动中加强加深加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如是说。
气质不凡的区域文化为文博交流打下重要基础
长三角不仅风光好、气候好、人杰地灵,且自古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和物质文明发展,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气质不凡的区域文化,这为沪苏浙皖四地的文博交流打下重要基础。以湖州为例,这里聚集了丝、笔、茶、瓷四种中华文明精粹的起源或者重大发展。眼下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湖州之远——丝笔茶瓷文化特展”,精选近百件展品,呈现湖州独有的中华文明物语以及物语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底蕴和匠心精神。
比如,作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湖州蚕事始于4000多年前的钱山漾,从三国至明清,一直有湖丝上贡的记载。据湖州市博物馆刘小清介绍,当地因为日趋繁荣的丝绸经济,还孕育了“沪上湖商”这一富甲一方的群体。1851年,上海商人用湖州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获得了金奖,辑里丝由此闻名。“这次展览来到上海,也是希望通过上海这个更大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
除了湖丝,湖笔文化亦令人关注。刘小清告诉记者,湖笔制笔约始于秦代,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在湖州南浔善琏改良制笔技艺,并将制作方法教授给当地百姓,因此湖州制笔技术一直以善琏最优,历代文人都为湖笔留下过动人故事。在上海,善琏笔匠还开设过不少笔庄,老周虎臣、李鼎和、茅春堂、杨振华都是老上海人熟悉的品牌。
多途径、多形式,盘活利用好区域内丰富文博资源
“从历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来说,长三角文博资源的联动有其必然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郑崇选说,江南文化,是沪苏浙皖共有的精神家园。
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博物馆联手长三角13家博物馆推出了国内首个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文博展,展现江南独树一帜的文化魅力。与展览同步推出的,还有“江南文化讲堂”。该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
除了江南文化,长三角地区在红色资源联动上也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常州三杰纪念馆不久前完成的《张太雷生平事迹展览》展陈提升工程为例,该馆向张太雷生前足迹所至的各个地方征集展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的新近从俄罗斯征集的张太雷、俞秀松两人的委任状以及他们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交的抗议书、工作报告和在大会上的发言等。“以前,很多人认为张太雷的主要贡献是领导了广州起义,伴随着这批档案的公布,张太雷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要贡献不断浮出水面。”常州三杰纪念馆负责人黄明彦告诉记者,该馆多个基本陈列的展品,均得到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多个文博场馆的大力支持。
沪苏浙皖还尝试着通过旅游这一途径,盘活利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比如,“跟着课本去旅行——长三角红色文化研学线路”以《赞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本中出现过的十篇课文为引,串联起近20处红色遗址遗迹。该线路一拆为二,学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两天一夜的《新青年经典传习路》或者三天两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片区域文博资源的联动还在继续。年内,陈云纪念馆将把陈云生平业绩展送到绍兴鲁迅纪念馆,与此同时,在该馆的红色故事大讲堂中邀请南湖革命纪念馆前来展演,携手传播红色文化。
“沪苏浙皖文博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可以提升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品质和内涵,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区域层面得到整体的推进,为长三角‘一级三区一高地’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郑崇选表示,高质量文博资源的滋养不仅满足了公众深层的文化寻根需求,鉴古知今,同时在积极的交流融通之中促进长三角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升华,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三省一市共同认可并自觉渗透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新时代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