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图文]

时间 : 04-09 投稿人 : 瑞瑞 点击 :

据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等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民国30余年中,全国各地及海外留学生组织的各级各类美术社团就多达300余个,这在几千年的中国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数众多的美术社团的存在及其活动,对民国画坛格局产生了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民国初期的画坛,上承清代“以地别为派”的余绪,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地域性的绘画群体。就全国而言,民初有三大绘画重镇,即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域性绘画集群与绘画流派的形成,与绘画社团的大规模涌现是分不开的。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高剑父 《英雄独立》 1930年作 175.5×59厘米 设色纸本

款识:时杰老兄鉴政。庚午秋月,春睡画院灯下。剑父。

钤印:肖形印、剑父

画面中,一只苍鹰栖于树枝之上,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睥睨苍生,张力十足。作品糅入了典型的西方绘画技法,在明暗、空间及透视关系上都有所表现。

说到京派绘画集群,人们马上会想到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这样的绘画社团组织。海上画派则成员众多,名家辈出,曾先后出现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清漪馆书画会、东方画会、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艺观学会、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上百个画会组织。而地处南方的广州,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高氏兄弟与陈树人等人的努力,为广州在近代画坛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清游会”“春睡画院”及“国画研究会”为大本营,分别形成民国岭南画坛上新旧两派艺术力量,他们彼此间的矛盾与斗争,共同推进了岭南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美术社团,共同构筑了民国美术发展的总体格局。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1934年宣南画社成员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合照

成立于1915年的“宣南画社”,是民国初期北京最早出现的美术社团之一。其建立时间早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研究会,为民国初期北京美术社团的创立开创了先河。

民国美术社团大量涌现的原因

民国时期美术社团大量涌现,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政治原因

从政治层面看,剧烈的政治变革让文人学者及书画家们无所适从,大批从满清政治舞台上退下来的前朝官僚和仕途受挫的文人,纷纷转而成为专业的或“票友式”的书画家,以书画自娱或谋生。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个人政治前途的迷茫与失意,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政治和艺术上志同道合的知音,更渴望在自己的组织内讨生活,书画家们结社组会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此外,近代兵燹战乱之中,大量珍贵书画文物遭受破坏纷纷流失,这也是促使画家结社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希望借助社团和群体的力量,在动荡时局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古书画文物。

如上世纪20年代初,吴法鼎等人在北京创办“古艺术保存会”,其主旨就在于“藉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艺术的价值,呼吁当局和广大民众珍视文物,保护文物”。1924年由黄宾虹、王震(字一亭)等人发起成立的“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更是以保存书画为己任。该会成立之初就针对“日人对我中华国粹,几购买一空,流于东海,不可胜计”之严峻形势,呼吁和号召国人“无论何国人士,以重价购我国粹,一概勿卖,籍资保存”。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王震 《东坡试履图》 1921年作 108×38厘米 设色纸本

款识:东坡居士试履图。辛酉孟夏,白龙山人王震写于海云楼。

印鉴:一亭五十后作。白龙山人。来苏楼。海云楼

王震是“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创始人之一,他中年以前学任伯年画法,作品的题材和风格酷似任伯年,中年以后画风转向吴昌硕,晚年将任和吴的风格融为一体。 因而他的作品既师法任伯年的传统,又得吴昌硕的笔墨,尤其是佛像和写照自成一家。

抗战爆发后,原先美术社团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许多社团活动被迫停顿或在无形中解散,包括书画家在内的大批文化工作者纷纷西迁,疏散到西南、西北等地。为支持和宣传抗战,重庆、延安等地兴起了数量众多的木刻和漫画团体,这些美术团体,既推动了美术创作的繁荣,又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二,经济原因

民国美术社团的大规模涌现并呈较为集中的地域分布,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近代绝大多数美术社团集中分布在沪、苏、浙、粤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大中城市都是商贾云集的富庶繁华之地,而抗战爆发前,西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绝少有绘画社团的组织与活动。

其中上海一地美术社团的数量占据近代美术社团总量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上海自开埠以后,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和官僚买办热衷于书画及古玩的收藏,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书画艺术市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前来寻求发展的机会。

希望在上海淘金的书画人士众多,但对一般的书画家来说,想要在名流云集的十里洋场扬名立足,又谈何容易?在这样的情势下,客观上也需要有类似商业行会的社团组织以保障书画家的切身利益。由是,美术社团恰好充当了书画家和书画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入社团组织,会员间的交流与切磋,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又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市场信息,从而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而数量众多的美术社团的成立,又反过来繁荣和活跃了书画艺术市场。

三,文化原因

美术社团的大量涌现,是近代中西文化全面冲撞融合的产物。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文化因素对美术社团发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及国粹沉沦之刺激,是民国美术社团大量涌现的文化诱因。20世纪之后,一向被人们视为国粹的传统美术却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下节节败退,这深深地刺痛着书画家们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重振书画艺术,以文化救国的决心和勇气。

1920年成立于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著的绘画社团,关于其成立初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说:“绘画为东方文化之一,我国具有悠久昌明之历史,自清季斯道中衰,民初日趋荒落,国际博览,有所征求,辄无以应。周肇祥、金绍城因与同志贺良朴、陈衡恪、萧愻、陈汉第、徐宗浩、陶瑢等,共谋挽救与发展,乃有中国画学研究会之发轫。”1923年9月,“南北艺术界诸君,感于无大规模之集合,不能有伟大之建设”,因而组织全国性的艺术协会,其《成立宣言》称:我们在四千年前便气韵生动的雕刻和绘画,然而现在,欧西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先了四五世纪。中西古今对比之下,就有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也自然意识到“这是我们应该觉醒的时候了”。1930年由郑午昌、谢公展、贺天健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画会”。关于该会的成立,《民国十九年中国画会缘起》一文中说:“在今日世界文化比较之情势下,无处不予我人以惭怍与愤奋之感觉。尤以我画界零落之衰象,而使我人益觉来日责任之重大,不能迁延苟且以相推委……日本为我国文化之犹子,虽格于其天性系统之差别,犹未能深肖,而其在国际文化上之宣传,每每以东方艺术主人翁自居,此最足使我人难避不自振作之诮者也。”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陈师曾 《芭蕉秋菊》 立轴 132×32.5厘米 设色纸本

款识:秋风起,秋云委,芭蕉绿褪心未死。又看野菊到重阳,篱前黄昏残醉里。朽道人自题。

钤印:朽道人、师曾、别存古意

陈师曾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他撰写的那篇《文人画之价值》的文章成为评价和理解文人画的重要标尺,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其次,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绘画社团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1906年,李瑞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创办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开设中西绘画课程,揭开了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序幕。自此以后,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以及各级各类专门的美术学校相继开办。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30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各级各类私立专门美术学校及美术补习班近50所。国立的专门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和“国立艺术院”也相继创办。学校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美术人才,为美术社团的勃兴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综观民国美术学校与美术社团的发展,二者虽不完全同步,但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美术社团发展的鼎盛期,差不多也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高峰期,美术社团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美术学校集中的地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再次,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发展为绘画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影响和传播途径。美术社团最新的组织动向、最近的活动情况、社员最新的创作和研究成果,都可通过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及时地播向社会,从而大大加强了美术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迅速地树立自己的艺术形象,最大限度地扩大社团在美术界以及整个社会上的知名度。可以说,如果没有报刊杂志及近代传媒的繁荣与发展,民国时期相当数量的美术社团恐怕早就为历史所湮没,也就不会有近代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如此精彩的社团现象的出现了。

民国美术社团的主要活动与贡献

为实现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的宗旨,各个美术社团开展览、办刊物、兴演讲、派留学,竞相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为民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积极举办美术作品展览会,促进了民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如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两个著名的美术团体天马会和晨光美术会多次举办过大型的美术展览会,当时影响甚大的《申报》,对历次展览盛况都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引起画坛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北京著名的美术团体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也积极筹办展览会。据《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记载,到1947年,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成绩展览会有25次之多,与外国联展多次。湖社画会自1927年到1932年,每年举办一次成绩展览会,部分出品刊于《湖社月刊》上,展览期间还进行作品买卖。 1927年,该会在北京举办“唐宋元明名画展览会”,展出名画,几乎包罗画史上的代表人物。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金城 《临盛子昭渔乐图》 1919年作 立轴 131.5×54厘米 水墨纸本

题识:白石。钤印:借山翁(白)

金城乃湖社精神导师,其作品以仿古、师古为主。此幅作品采用传统的远山近树石的构图方法,流露出中国画传统的三远表现形式。摹古之气浓烈。金城到了晚年有些写生之作,比之前期的临摹作品,显得富有生气。

1930年代绘画团体的展览活动更加频繁,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都异常热闹。事实上,为鼓励社员的创作和研究,展示会中实绩,几乎所有的美术社团都举办过各类性质不同的展览会,有今人作品展,有古代名画展;有社员精品展,亦有社员习作展;有单个社团展,亦有多个社团联展;有本埠展,亦有外域展;有定期展,亦有不定期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有艺术社团的地方,就有美术展览会,这已成为民国时期美术运动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第二,大力引进和介绍西方美术,推动了中外美术的交流。民国诸多的美术社团自发起成立后,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引进西方美术,开展多渠道的中外美术交流。

通过派遣会员出国留学或考察的方式引进和传播西方美术,是民国诸多美术社团都很重视的活动。如1921年晨光美术会会员张聿光、朱应鹏二君赴日本考察美术,该会专门设宴欢送。张、朱二人在日期间,参观博物馆、展览厅,走访学校、美术商店,拜会日本美术名家,对日本美术之展览、创作、教育、收藏和研究等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由记者出身的朱应鹏写成《日本美术之观察》的考察报告,发回国内由《申报》予以连载,为晨光会员及广大民众了解日本美术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些社团以演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安排对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多有了解和研究的会员做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会员和民众普及西方美术知识。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 | 美术评论张聿光 《荷塘猎趣》 立轴 176×46厘米

钤印:山阴张氏、南轩后人

张聿光是晨光美术会会员

多数由社团发行的期刊,也以介绍西方美术创作和研究的状况及动向为职志。如《湖社月刊》《晨光》《国画月刊》《艺风》《亚波罗》等美术刊物都对西方美术予以极大的关注,为国内美术家了解国外美术发展状况提供了方便。此外,不少美术社团及其成员还以举办展览的方式,积极与国外艺术界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他们或是主动走出去,将绘画展览会开到域外;或是大力引进来,邀请外国画家来华举办中外联合绘画作品展览会。如,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至1926年先后举办过4次较大规模的中日画家联合画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湖社画会也与日本、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多有艺术上的往来。总之,民国美术社团积极开展中外艺术交流,显示出其开放性特征及世界眼光,为提高中国绘画在国际艺坛上的地位及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创办美术刊物,深化了美术理论与美术史学的研究。为宣传、推广自己的艺术主张,展示成员风采,民国时期绝大多数的美术社团都有自己的刊物,用以刊登会员作品及理论研究成果。而且,由社团编辑发行的刊物是为宣传本社宗旨和艺术主张直接服务的,因此,一般都有一个对美术及其发展的基本观点,并以之作为办刊宗旨。这些专门性美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美术相对封闭的创作和研究方式,适应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要求。它一般有较为固定的作者群,对问题的探讨比较集中、深入,易于形成较强的学术影响。新学术成果的及时发表并很快得到反馈,其双向互动而导致的辩论驳难,对于繁荣艺术创作,深化艺术理论和美术史学研究意义重大。美术社团及其编辑发行的刊物充当了民国时期一系列美术思潮论争的前沿阵地。

第四,热衷社会公益事业,在古书画鉴藏、保护以及助赈救灾和宣传抗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下,美术社团组织及其成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怀社会民生的大爱之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在保存古书画文物、赈济灾荒和宣传抗战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表现出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闪光的人道主义记录。

相关文章

  • 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代表性传承人——谢泰伟[图文]
    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代表性传承人——谢泰伟[图文]

    2021年11月24日,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宣称成都张大千画院院长高峰、副院长谢泰伟为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传承人,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一举措,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经多方考察论证、专家集体评定、社会广泛公示无异议后认定的,在中国画技法的传承、发展及市场开发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泼墨泼彩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集一生成就而...

    129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浅聊隋代人物画的特点[图文]
    浅聊隋代人物画的特点[图文]

    隋朝统一中国,虽然时间短暂,但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300余年的战乱局面,并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艺术也反映出明显的过渡特征,人物画多沿袭六朝传统,仍以道释或神仙故事为主,但人物形象趋于世俗化,并开始融合西域画风。由于统治者对绘画的重视,隋代人物画家人才济济,有尤擅佛像的杨契丹、尤擅肖像的郑法式、尤擅鬼神的孙尚子、“旷绝古今”的楼台人物画家董伯仁,还有西域画家尉迟跋质那、跋摩那、昙摩拙叉等,可惜...

    60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 ——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图文]
    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 ——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图文]

    导师李志向作品导师 李志向作品探究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现象——李志向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在当今画坛,主题性花鸟画近年来如异军突起,引起了广大美术理论家、画家、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很多画家在茶余饭后,聚集一起谈论主题性花鸟画。何谓主题性花鸟画?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热议主题性花鸟画?记者带着困惑,走近了李志向先生,走近了他的教师团队,走进了他的主题性花鸟画国展冲刺班。导师 李志向作品导...

    127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这是...

    148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艺术先锋人物——特别推荐画家曲直[图文]
    艺术先锋人物——特别推荐画家曲直[图文]

    艺术简介曲直,1968年出生,山东莱州人。1987年参军,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俄罗斯著名美术家研究生班。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美术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作品入选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美国旧金山艺术沙龙展;中国香港回归特邀艺术顾问油画作品展;建军70周年全军美展;纪念领导人《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

    62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老银器成为收藏领域又一匹黑马[图文]
    老银器成为收藏领域又一匹黑马[图文]

    近几年,老银器可以说是收藏领域最火热的门类之一,一些造型独特、品质上佳的银饰品在市场上简直供不应求!那么,老银器值得收藏吗?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老银器一般可以分为银器物、银饰品两大类。银器最早出现在商朝,到了西周,银器制作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了。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器,简直美得飞起,而且出现了金银镶嵌的工艺。春秋战国·银器镶嵌兽耳壶唐代人对银器非常狂热,当时制作的银器数量可观,而且工艺也很繁...

    181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中国当代艺术重度缺血吗 业内:厨师都来跨界创作[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重度缺血吗 业内:厨师都来跨界创作[图文]

    《后工业时代》 摄影装置 傅文俊(中国)《尺寸可变》 多媒体装置 娜塔莎·萨德尔(德国)《尺寸可变》 多媒体装置 娜塔莎·萨德尔(德国)本报记者 陈涛一周前,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让走进馆内的人们有些挠头。面对以装置和影像占绝对主角儿的展品,不少乘兴而至的参观者表示欣赏不了。事实上,若没有两位主策展人的热心介绍,来自各地的专业记者也很难读懂这批由17国艺术家创作的...

    42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张世英作者:张世英(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顾问)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现代西方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艺术重感官美,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色之美。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常常提及的口号,叫作“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提 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重视声色之美,重视好...

    8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桑浦美术馆|赵少昂 鸣蝉[图文]
    桑浦美术馆|赵少昂 鸣蝉[图文]

    赵少昂(1905~1998)我之为我 自有我在翻看《画艺留真》画册,这是香港艺术馆为纪念举办的“当代中国名画”展1989年出版的,里面都是私人藏家所藏大家的画作,叹为观止。翻到一页,正是赵少昂先生的大幅照片,年臻耄耋的艺术家额头已经满布寿斑,正开口呵印,笑意盈盈,诚然是精神矍铄的仁者像。以往藏画致力于海派和乡梓,岭南大家的作品略有欠缺,但仔细算来,赵少昂先生的书画却数年来陆续藏了好几幅。赵少...

    96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学惟(组图)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学惟(组图)

    【艺术简历】刘学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开放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研班主讲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欣赏《乐道闲居》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九华山中闵僧房》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近云山舍》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有田人家》136×68cm 纸本水墨...

    21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张建的人生与画[图文]
    张建的人生与画[图文]

    张建,“得鱼斋”主人。天津宝坻人,2005年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中国画,擅长中国水墨花鸟,尤善画鱼。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枣庄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枣庄市天源艺术馆副馆长。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艺术指导,北京墨真书画院院长,北京天意弘文文化传媒艺术总监。资深策展人,理论家,收藏家。...

    37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孙钧钧的绘画:线条的激情与歌唱的眼睑[图文]
    孙钧钧的绘画:线条的激情与歌唱的眼睑[图文]

    晚期莫奈的睡莲与池塘,以其带有东方情调的朦胧诗意和笔触绵绵生长的气息,带给西方一种视觉上的新感受,与晚期透纳在光感中接纳气感一道,直到晚期汤伯利以其自然诗性的书写,充满爱欲的旋转大笔触打开了自然与生命之间丰富的关系,西方现代性的绘画一直试图找到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从而避开了绘画终结的威胁,我相信,在美国生活很多年的女画家孙钧钧深深契悟了这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绘画谱系,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孙钧...

    12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非遗衍生品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图文]
    非遗衍生品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图文]

    宝鸡社火脸谱创意衍生品对于衍生品,大众并不陌生,实体店、淘宝网上都能买到各种影视、动漫的衍生品。如今,非遗也有了衍生品,并以雨后春笋的势头走进大众生活。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而言,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和美观,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非遗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非遗衍生品开始走向市场,这是非遗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让老传统更时尚“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一种平...

    161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并置的时态”:呈现上海年轻一代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图文]
    “并置的时态”:呈现上海年轻一代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图文]

    《坐山看水》 吕旗彰 综合材料 20179月4日,由上海市由普陀区文化局、普陀区文化馆等举办的“并置的时态”在普陀区文化馆城市创意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分为五个章节,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了80后年轻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与思考。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展览名称“并置的时态”你是怎样理解的,想以此来诠释什么?姜又铭(策展人之一):这是一个关注活跃在当下的...

    17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炳新:推进水下考古 力促国宝回流[图文]
    王炳新:推进水下考古 力促国宝回流[图文]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近来,随着中央提出中国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解读,“海域”和“水下”成了热词,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打捞“沉没的文明”的“水下考古”也成为热门话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迎来好机遇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两千年,跨越三大洲,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

    193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