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封面
上周五FT中文网发表了《周小川:中国需防“明斯基时刻”》的报道,称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一次专业会议上指出,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周期波动因此被放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瞬间剧烈调整,即“明斯基时刻”。那么,经济周期是怎么回事?其对艺术市场又有什么影响?我们不妨看看中信出版社在金融危机大爆发的2008年出版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著
董裕平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自然周期:“二十四节气”
周期,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记录一年四季自然周期变化的范例。
中国民间将传统历法称为“阴历”,因为其以月亮盈亏周期来计算,而把西方历法称作“阳历”,所根据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过,这“二十四节气”根据的却是“阳历”,就以其中的四大节气为例:夏至、冬至,是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的日子;而春分、秋分,则是太阳光直射赤道的日子。
更难得的是,二十四节气十分接地气,5天一候,15天一节气,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本土气候的四季变化的把握,更体现了他们得时、顺时而不逆时、失时的“时间哲学”。借助“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智慧结晶,他们培育了稻米文化。有数据显示,100亩土地种小麦,可以养活25人,种玉米可以养活50人,种水稻则可以养活200人,他们把农业做到了极致。
《时间之书》封面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在为“二十四节气”而撰写的专著《时间之书》中,中国学者余世存如是说。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夏时即是阴阳合历的农历,夏时的重要在于它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正如孔子所说的:“吾得夏时而悦者,以为谓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到今天,余世存也仍然推崇孔子“行夏之时”的主张:“在全球化时代,孔子的‘行夏之时’之说,就是采用公历时间,享用各国产品,保留中国元素,怀抱人类情怀。”
在欧洲率先引入纸币的约翰·劳
经济周期:萧条源于繁荣
工业革命以后,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农业文明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自然周期也被经济周期所取代。那么,经济周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的作者特维德把目光瞄准了约翰·劳。他是1720年在法国爆发的“密西西比泡沫”的始作俑者,率先在欧洲引入了纸币。特维德因此特别关注他,在他看来,纸币刺激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信用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就是“货币加速器”。他的书的第一章“密西西比泡沫”,就从约翰·劳的故事开始。
经济周期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最引人注目,那就是经济衰退与萧条。历史上许多这样的衰退与萧条甚至演变为金融与经济危机,引发战争与革命。而上文周小川提到的”明斯克时刻“,就是危机爆发的那一刻。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附了一张“历史上大规模金融危机一览”,上面就记载了从1557年起至2001年的350年间发生的45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在其前4个部分的22章里,他就从具体的案例出发,回顾那些经济学家的探索如何一步步深入与展开。他还附了另一张表:“经济周期理论重要事件一览”。
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周期有长短之别:短的是存货周期,三四年一个周期;长的是房地产周期,平均18年一次;居中的是资本支出周期,8-10年一个周期。从他们的各种理论中,特维德还归纳了货币加速器、存货加速器、资本性支出加速器、抵押加速器以及情绪加速器等7个驱动因素,显示经济增长和繁荣往往会造成劳动力、实物资源和信贷出现瓶颈,而这最终极有可能把经济体推向危机的深渊。
经济学家凯恩斯
谈到经济周期,学术界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人们把他关于经济周期的观点称为“凯恩斯主义”。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借助“总需求管理”,把经济周期熨平: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政策来降温;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则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他也不乏反对者,其中包括鼓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带来的衰退与萧条会自行修复,不需要政府干预。而克鲁格曼、曼昆、斯蒂格利茨等人也主张政府干预,不过他们的根据却是市场本身有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缺陷,因此他们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
最有趣的还是经济学家为经济周期寻找的种种答案: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造成恶劣的气候影响农业收成,导致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卡列茨基的政治周期理论,把经济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归咎于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马尔萨斯、西斯蒙第、霍布森等,认为萧条的原因是消费不足;哈耶克、米塞斯、卡塞尔、威克塞尔等,则认为其原因是过度投资;而弗里德曼把经济周期看作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论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归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而庇古的心理理论,则将其归因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
作者拉斯·特维德
艺术品:资产轮动的一环
此书作者拉斯·特维德并非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而是在全美期货协会(芝加哥)注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师。他长期从事投资、高科技与电信产业,完全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去关注经济周期。他还著有与投资相关的专著《趋势投资50年》与《金融心理学》等,可见他是那种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专家”。他说:“我发现,我个人在事业上做出最佳投资、得到最大乐趣,总是发生在我看对大局,然后逆市场主流意见或率先长期布局的时候。我还发现,要享受乐趣并获得成功,光是在自己的领域表现出色是不够的——远比这重要的,是选对领域投入。”
在拍卖场上受到追捧的《加歇医生像》
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他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资产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在第22章,他还专门讨论了艺术品投资。在他看来,首先,分析买家购买艺术品的动机,除了情感与偏好等个人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声望(包括积累文化资本、炫耀性消费)的考虑,也包括保值增值以及投资分散化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因此其市场的活跃与否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其次,与黄金、钻石与珠宝类似,艺术品市场的活跃程度与私人财富的变化有关,属于需求驱动型的“真实周期”。相比之下,房地产市场属于供给驱动型的并且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大类,被作者视为“周期之母”。
值得一提的是,资产在周期变化中具有轮动的特性,比如艺术品市场在日本经济泡沫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书中22章就专门描写这个过程:由苏富比纽约1985年4月的“杰伊·古尔德收藏”拍卖会揭幕;到佳士得伦敦1987年3月拍卖《向日葵》拍出2475万英镑的成交价形成高潮;再到纽约佳士得1990年5月《加歇医生的画像》拍出8250万美元达到顶点。书中有一张图表显示,当年艺术市场的梅摩指数几乎与日本房地产价格指数亦步亦趋。
周小川
如今,中国艺术市场在2012年进入调整行情后,已经低位盘旋了近6年,随着近年来主力板块中国书画、瓷器古玩等趋于活跃,尤其是今年春拍连连拍出亿元天价,艺术圈内不乏预言“新周期”将来临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有证券分析师预言中国将迎来经济新周期。为此,FT中文网还开设了“中国经济周期之辩”专栏。在笔者看来,中国艺术市场已经蓄势待发,但要启动“新周期”,有待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启动,而当前财经界关于中国经济新周期的讨论,本身也许是“惊蛰”的春雷,是新周期正在走近的脚步声。不过,正如身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所警告的,我们还是要警惕正在积聚的金融风险,预防“明斯克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