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国书画艺术是心性的展现,当今书画领域,艺术思想活跃,名家层出不穷,有重传统的、有重创新的,对中国书画进行多种解读和尝试。九零后书画家倪欣彦,生于北京,文化世家,自幼学习书画,近年来他的诗、书、画逐渐引起业内关注。
倪欣彦的绘画作品温润恬厚,苍润华滋,风格明显,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当代文化语境下对审美的艺术取向,这表明书画家本人的艺术自觉性和审美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画家在技法成熟的基础上,重要的是提高内在文化修养,在传统经典作品的解读过程中,体现出个性化的审美趋向和才情。倪欣彦以元四家之一——倪瓒入手,后学习石涛、石溪、八大山人等名家作品,取法高古,师古人师造化。并在以传统题材为蓝本进行“现代化”的重组,古曲新唱,在不失传统的底蕴中,领悟到不同感受、多思维角度的立体图景和主题。
经典题材的领悟、解析、审视与创作需要重视当代的审美方向。倪欣彦在他的创作中,即注重文化的自信和传统文脉的顺利承继,又注重在当代的文化语境绘画的内涵和形式。这类作品皴、擦、点、染相互默契。山与水、树与石、云与天的超然组合,编织故园情怀,颇有理想主义色彩。显然,在他挥洒自如、起承转合的笔墨中,憧憬的是内心的自白,表达心静的自由,追求的是“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 ”。如大尺幅创作《家山》,全景式反映出作者崇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精神状态,渴望内心的“林泉之志”得以实现。
石涛曾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指的就是把丘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组合、挪移,强调画面效果。倪欣彦非常重视写生,这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他在通过笔墨转换成艺术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心得,他擅于抓重点,将自然转换人格化的笔墨,呈现出潇洒自如、温润隽秀气息。这类写生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意”。其作品重在格调,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构图新颖,肌理明朗,色彩典雅,避免“千山一面”,不为传统笔墨所束缚。这就是坚守传统又有新意的绘画风格,作品涉及线条、构成等多元素的组合。
古人云:“书不入魏晋,终为下品”。倪欣彦自幼受家传影响,初临颜真卿多宝塔碑,而后又临摹米芾、二王的行书和孙过庭书谱。近几年,又对清人文征明等书法作品揣摩临习, 把书法线条的灵动融入他的画作,原本的画面呈现新的活力,空间和层次充满传统古朴韵味。
倪欣彦作为年轻的书画家,为人坦诚率真,为学兢兢业业,生活中刻苦勤奋,同时拥有年轻人的活力。倪欣彦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传统文脉的滋润。他热爱自然,勤于写生,善于抒情。他在游黄山写生时,有感而发作诗一首:“山下青松乱如麻,山外青山有人家。好是残阳新雨后,看他染黛映天霞;他师法自然,感受自然,遍历名山大川。到西安碑林,搜寻前人书法遗迹。在青城山诗云:“秋光霁日梦青楼,梦醒方知是旧游。山雨尚含青露外,水风先动碧芳秋。”他给读者带来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仙境。 诚然,倪欣彦没有丢弃哲学思想,讲究虚实结合,诗画结合,让自己的作品紧随时代需求。(作者系文艺评论家、新华社高级记者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