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铁生,1956年元旦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清苑县。自幼喜欢绘画。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叶浅予先生实验班(本科)。在校期间,得到叶浅予、梁树年、陶一清、黄润华、贾又福、姚有多、张立辰、李少文等诸多先生的精心教诲。
几十年来,本着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坚持不懈地走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师的写生道路,行程二十多万公里,走遍十多个省市和地区,不畏艰难困苦,力争在山水画水墨写生中寻求新的突破。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和举办个人画展。中央、北京、山东、桂林等多家电视台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都曾做过专题和新闻报道。出版多本画集。曾受邀到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解放军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荣宝斋画院、庆阳师专、信阳师专、天水师范学院、怀化师范学院讲学和授课。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画学院山水系主任。
授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基地高研班李铁生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青城山写生-1》
山水临摹教学的思考
中国山水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历朝历代所涌现出来的大师层出不穷,它的理论体系和绘画体系之完备、精深是所有艺术门类所不能匹敌的。它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美术史的根基。所以学习好传统,学习好中国山水画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立足于民族文化,融入世界艺术的根本。是通向艺术大师之路的必然环节。
由于教学工作的原因,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传统,认识传统,所以很想和大家谈谈个人在临摹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家之谈,仅供参考。
《青城山写生-2》
一.选择范本。
我认为学习好一位大师的绘画艺术语言与规律,必须认真品读和了解大师的艺术思想与他在艺术道路中不同时期的转变过程和他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要深入了解他对传统的认知和他对自然的认知,及对本性的认知。只有清楚这三个方面才有可能临好大师的作品,才有可能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状态去临摹,才能从“外观”到达用“心观”。临摹也是你与大师之间的感情交流,应该允许自己有主观的因素存在。这个主观因素是创造意识的一种培养。选择一个好的范本就如同自己在相亲,要一见钟情,发自内心的喜欢。尽可能的要选择大师的巅峰时期的作品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青城山写生-3》
二.选择难点、重点突破。
选好临本要认真品读,把范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挑选出来,反复研读,反复实践。将作品中的笔墨构成关系、虚实关系,及对比关系找出来。再将这些关系分类。分成局部关系和整体关系。像修理钟表一样要学会去拆解和组装。每一位大师都有它较为固定的行笔用墨的规则,往往大师在笔墨的构成关系上会把力道用在一个关键点上,来作为画面成形的基础和闪观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笔笔相扣,层层衔接,是绘画临摹中最主要的一点。选好难点、重点,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接下来的是反复临习、反复领会、反复比较。反对不加思考,没有重点难点的泛泛临摹,这种临摹方法所带来的问题是:表面化、概念化,是临摹中的大忌。会影响今后的写生、创作向深层次、高层次发展。
《青城山写生-4》
三.对临、默临和意临。
对临是临摹作品中的第一部,面对选好的大师作品,我们往往是无从下手,用笔用墨也感到吃力,只能是边看边临,一笔一墨都处在紧张状态,放不开手脚,则最终结果是死死板板,缺少作品中的精神面貌,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没有联络,缺少转换关系,没有次序感和秩序感。同时对临更多的不足之处是被动的临摹状态,而丧失了主观情节。这一环节的临摹是为默临意临打接触的阶段。默临作品是对临作品的升级换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好大师作品中的笔墨语言关系。而将其笔墨才开分析,把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所形成的因果关系及轨迹,努力的去组成有序的排列关系。
《凌川写生-1》
使其用笔用墨大胆有序,果断坚实,气韵生动。第三步是意临。意临是临摹中的最高境界,它的临摹方法更多的是品质与修养的组合。只有修养到达一定高度的人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入到大师的作品中的精神世界里去。意临既是临更是主观创造,是与大师神交,是与自然神交。同时意临也是本性的临摹,失去本性的临摹也就是失去了意临的意义。意临不是卖弄,不是狂荡。每个学生都有其品性,培养发挥发展他们的品性则是意临中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大师们的作品背后是其人品,是性格。准确的将每一个学生送入他自己的艺术轨道中,是作为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凌川写生-2》
四.临摹应是一生的追求。
临摹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学生时期的事,那就错了。画到老应学到老。历代大师们的绘画语言的演变,往往是和某一时期修养的积累,转变,再积累,再转变而形成的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绘画技法。李可染先生七十多岁时称自己是“白发学童”,这句话不是假谦虚,是有感而发,是他看问题有深度,有广度,是大智慧。大师们的精品往往是几十年后回头再看,留给我们的仍然是感动和钦佩,仍然是汗颜于心。所以临摹是随着你的年龄得增长,阅历的增长,品味自然也在增长,你对大师作品中的兴趣点就向其纵深发生转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生的事情。
《凌川写生-3》
五.临摹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回避。
历代大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有人与人之间风格的不同,也有自己与自己各阶段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是性格的不同,感应物象的心理状态不同。二是修养的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但不管如何,绘画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有效的符号传达出来。这种对符号的积累和表现应该是情感的至真。失去情感的真切,符号本身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我们临大师的作品不应以其中的方式方法作为我们临摹的最终手段。
《凌川写生-4》
符号在有感情注入的时候是高级的,是精彩的。而失去情感的符号是僵死的,是别人的。临摹是为了学习,同样也容易误入歧途。僵而不化。李可染三十六岁时就已提出了“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两个最大都能做到太不容易了。打进去是为了学习,打出来是为了生存。但两者并不矛盾,都是为了自身的圆满,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出众的面貌。“笔墨当随时代”,其实笔墨与时代无关,与本心确实有关。好的东西即使过了千年也是与时代同步的,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范本。
《凌川写生-5》
六.临摹中的心理引导。
临摹课很难上,难在你用相同的范本去应对性格完全迥异的人。这往往需要老师在教临摹课时的精神必须是分裂的,你无法准确的去对应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我说的是“准确”。因为艺术是要强调个性化的,而一个老师能不能准确的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顺着他的思路延伸进去,从而点燃他的艺术火焰,去照亮他的明天,就好像无线密码的连接。许多大师一生辉煌,但却无法让其学生弟子们群星闪耀,成了“似我者死,学我者也死”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个大师的形成,其审美意识也随之形成,排他性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