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绿天野屋》
最近十多年因为艺术市场的大发展,许多文物艺术品出现在艺术市场上,各种有关创制、流转、交易的记录、故事层出不穷,可惜多数都是就单个艺术品或某类型艺术品就事论事,似乎缺乏从历史的纵横坐标对新出现的艺术品、资料作全面的观察和回顾。
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价格和中国、海外华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联。民国时期晚清名国画家的价格多在几元钱至几十元钱之间,购买者多是附庸风雅的政商名流、文人学者以及欧美日对艺术感兴趣的侨民和游客,如日本来华的人文学者对海上画派画家、京津画家作品有较多购藏,也有中日等国画家兼作掮客展销画作。
最典型的如齐白石在1921年请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为自己手写的《齐白石润格》:“石印每字二元整张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过八尺另议屏条视整减半山水加倍工致画另议册页每件六元纨折扇同手卷面议”。当时海派画家作品在日本销售情况看好,常有展览销售活动,故而1922年画家陈师曾携齐白石等当代画家作品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经过他大力推介,日本人以二百五十银元买他二尺长的山水画。消息传到北京,齐白石一时名声大噪,润资急剧上升,作品非常畅销。
当时画家作品在国内和国外售价有较大差距,所以知名画家颇注意海外市场。如徐悲鸿在1947年底曾托即将赴美国公干和举办中国现代画展的朋友、画家汪亚尘顺便卖画,他为自己的七幅画定的预售价从美金两百到一千不等,并说明“如在美照价售出,兄当取十分之三费用”,可见当时私下销售也会分佣金给掮客。汪亚尘1948年如期举办展览,胡适、方召麐、王方宇、贝聿铭、美国人庞耐等曾购买此批作品,但政局动荡,他遂定居美国,徐悲鸿于1953年过世,两人遂成永别。
1949年后计划经济限制艺术市场和自由交易,这导致内地艺术市场的急剧变化,只有极少数垄断性的国有画店还能持续经营,买和卖都缺少竞争,价格的变化也就不显著。1950年代齐白石绘画的润格一般每平方尺仅四元,工笔草虫、山水、人物则加倍,在荣宝斋的他的一幅四尺三开的鱼虾图仅只三十元,另有一些知名人士或熟人私下买他的画。齐白石故去后,在国有文物书画商店他的画作从几十元到几百元,购买者多为外宾。当时荣宝斋主要卖近现代字画,北京文物商店设在琉璃厂的店铺仿古斋等店铺分别出售古代字画,经营瓷器、宫灯、地毯、工艺品等。同时国内各文物公司和外贸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到作品销往海外赚外汇。
1980年代初海外游客、海外华人回国探亲旅游增加,带动近现代书画家作品公开市场的形成和第一轮价格增长。也有很多画家应邀出国举办展览销售画作,当代画家作品也可以卖到几百元至上千元。1980年中后期国内出现稍有积累的万元户阶层,极少数人也开始购藏近现代书画家作品,名家字画多在几千元钱,少数上万。但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收藏意识、投资意识和能力。当时最大的市场在我国港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的华人市场。
在海外,1978年9月纽约苏富比尝试推出中国近现代绘画拍卖,有吴昌硕、张大千等人123幅作品,估价多在1000美金左右。香港苏富比1980年5月举办了第一场近现代中国书画专场拍卖。尽管这两场拍卖的成交额都算不上好,纽约一场总成交额才10万美元,但这开启了香港和纽约近现代中国书画上拍的先河,也因此奠定了两地定期举办书画专场拍卖会的基础。苏富比和佳士得采取的商业策略类似,就是在香港拍卖近现代中国书画,在纽约拍卖古代书画。此后香港就成为私人收藏家、行家和相关机构买卖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主流渠道之一。
1980年代最受瞩目的一件拍品是张大千《荷花》六条屏,出现在1982年6月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这是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1963年从纽约赫希尔·阿德勒画廊(Hirschl&AdlerGalleries)购买,当时张大千是最为著名的华人在世画家。新任《读者文摘》艺术品收藏部主管对当代中国艺术毫无兴趣,决定把这幅画卖掉时甚至还问是否把这组六屏画拆开出售。这件《荷花》巨制吸引了海内外中国书画藏家的极大关注,并最终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7.7万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台湾、新加坡、香港的华人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推动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出现第一次大繁荣,现当代名家作品通过展览、拍卖、私下购买等多种方式流向海外华人藏家/投资者之手。如古玩商张宗宪在嘉德、瀚海的首拍上差不多购买半数齐白石拍品。1990年代后期,内地收藏家/投资家开始兴起,他们在下一个十年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