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山大河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而刺激的视觉资源,那么川渝地区浓郁的儒道释文化氛围则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在西汉景帝时在蜀地即有传播,时任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为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开办的传习儒学的学校,巴蜀大地自此与儒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入北宋,宋代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在重庆合川为官,其思想在川渝广有传播。后以三苏父子为领袖的蜀学与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鼎足而三,构成了北宋学术三大流派。及至清康熙年间创立锦江书院,光绪年间张之洞建成尊经书院,民国初期兴办存古学堂等,经过诸多书院的经年传播,儒学在巴蜀大地化为了蜀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政治家。
江友樵 江山如此多娇
纸本 立轴
出版:《江友樵画集》第168页,重庆出版社,2016年。
展览:
1.“江友樵遗作展”,2010年10月23日-31日,巴渝文化会馆。
2.“江友樵书画大展”,2016年4月29日-6月29日,重庆三峡博物馆。
136×53 cm
RMB:15,000-25,000
李文信 剑门山中
纸本 镜心
出版:《青山依旧在—李文信中国画艺术》第173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年。
92×69 cm
RMB:80,000-120,000
其次,道教文化在川渝地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自古巴蜀文化的内涵即是重仙、重神,与中原文化重礼、楚文化重巫大不相同。巴蜀是仙源故乡,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中的仙化想象力是蜀人精神家园的形象体现。上千年来,以青城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延续发展,青城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的自然风光也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感化了陆游等文人骚客及黄宾虹等丹青名手。
此外,巴蜀是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交会地。唐代高僧智诜与禅宗南宗六祖慧能同师弘忍,他在蜀中创净众、保唐禅系,融合南北顿渐二宗,别开一宗。其后,什邡人马祖道一倡导“平常心是道”,使禅学进一步人间化、生活化,对禅宗的世俗化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四川以峨眉山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学盛地,有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犹不可不知蜀”之说。
王敬恒 蜀山图
纸本 镜心
137×68 cm
RMB:120,000-180,000
彭先诚 游春图
纸本 镜心
44×96 cm
RMB:120,000-180,000
千百年来,儒道释文化在巴蜀地区兼容发展,蕴育了蜀人善于继承、敢于创新的文化性格。再加之历史上多次尤其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大移民事件,造就了川渝地区多民族聚集和文化多元的特点。《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颁布,拉开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的序幕,政府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包容特质明显的移民文化,浸润在巴蜀人的文化追寻和生活方式中。
李华生 蜀山图
纸本 立轴
137×68 cm
RMB:20,000-40,000
刘朴 山水扇面二帧
纸本 扇面
20×59 cm(2)
RMB:20,000-40,000
也正是基于上述川渝两地独特自然风貌、文化特质等丰厚资源的滋养,自古巴蜀便是文学艺术名手云集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自不待言,丹青史上也是群星璀璨。唐代即有吴道子奉命入川绘制《嘉陵江图》巨制;五代黄荃、黄居寀开启皇家富贵之气,被奉为北宋画院“院体”之标准;北宋苏轼在诗词、文章、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造诣,首次提出“士人画”一说并为文人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及至民国,川渝乘抗战东风,以大后方的地缘优势,广纳四海俊杰,一时成为全国文化艺术重镇。
特殊的地貌、特定的文化属性孕育出川渝本地艺术家不同于内陆的性格和艺术表达。虽数量众多,但艺术风格迥异。月前川渝之行有幸结实了长期生活于此的艺术家及其后人,并得到大家的援手。以此川渝专题予以感激,虽不能概全,但尽心揭示他们勤于劳作、敏于求艺的独特感知。
秦天柱 草虫二帧
纸本 镜心
出版:《秦天柱花鸟画集》第165、169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
D28 cm(2)
RMB:60,000-90,000
叶瑞琨 九老洞
金笺 镜心
45×34 cm
RMB:60,00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