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作为画家的王中军[图文]

时间 : 03-10 投稿人 : 小梅 点击 :

作为画家的王中军 | 美术资料

王中军

作为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的王中军,在大致三年前开始以一种安静的方式——绘画——叙述他的内心故事。人们习惯了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在华丽的大场景中,在震耳欲聋的音效里,在年末贺岁,在夜宴、手机、可可西里,在冯小刚的片头里窥得他的存在,而渐渐地,他们将遭遇一个从事架上绘画的画家王中军。

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成为一个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个体户,但他表示毫不在意,甚至很喜欢这种自由艺术家的生活:

在学美术的圈里我是出来的比较早的,用美术来生存能够赚到不少钱,90年代的时候我一年就能挣20-30万,私车也有两辆。干活之外我就在家里,过的很愉快。(《以爱之名:王中军作品集》)

作为个体户,王中军的业务范围十分博杂,画册、挂历、图书封面,一个人仿佛就像一个美术作坊。在那个时期,王中军从未接触过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也没有条件和任何人交流艺术。尽管人们渐渐知道,构成中国当代艺术主要线索的艺术家此时正陆续来到北京,但王中军仍然在孤独中探索自己的生活的多样可能性。

王中军为了逃避不可预知的未来,决定跟随潮流去美国留学学习传媒。在美国,王中军在餐厅打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但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打工者。虽然没有任何人和他讨论艺术,他还是会坚持一些孤独的活动:光顾距离密歇根40分钟车程的底特律,进入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古董店张望,参观各式各样的小型展览。唯一使他感到亲切的是遭遇艺术家李凯,一个以故宫为主题的艺术家,这也是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中国艺术家做的展览。李凯跑到王中军打工的餐厅吃饭,因为好奇陪他送外卖,这使王中军印象深刻。多年后,王中军也成为李凯作品的收藏者之一。

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媒介使王中军感到震惊,整洁干净的广告牌,美食杂志,画廊,美术馆,当然还有好莱坞电影。自始至终,王中军的创业计划无一不是围绕着特定的文化媒介而展开。从无到有,用中国习得的敏感性观察美国,再将美国所学到的视觉文化经验应用在中国,构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媒介。就像他所豪言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一定能够产生出足以和时代华纳抗衡的娱乐产业巨头。”如今,他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并且不只是电影。

王中军常常自我揶揄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他将绘画作为终身爱好,并在自己每一处的房产中都置有画室,这对于新媒介工作者来说,不可不谓是一项非常古典的爱好。绘画,作为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拥有灵韵的媒介,与他离开学校后所从事的媒介完全不同。绘画是孤独的、自省的、手工的,绘画的观众较电影要稀少的多,它的观看也较电影要晦涩的多。但对于王中军来说,绘画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80年代文艺工作者的美术情结,是获得持久幸福感的文化游戏。

作为画家的王中军 | 美术资料

布拉格 布面油画 2014 70x100cm

因此,新媒介工作者王中军从未间断过这项安静的活动,即便他的作品仅局限在小范围内传播,但却有一种真挚的关切,也许是由于完全脱离市场考量和经济计算的缘故。他的母题也流露出沉思和静谧的气氛,例如一条田野上的路,一匹孤独的马,庭院里盛开的无人知晓的花朵,女人,或天际线上树的剪影,就像一组孤独的循环播放的诗,我们多少会被他引领到素朴派(naïf)的自由境界里。

王中军的绘画并没有着意于炫技或制造晦涩观念,而是依凭一种恒定的内心感受去处理他所呈现的题材。你会在他的画中看到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但却都被赋予王式的广袤和恬静。例如《老家的花生地》系列,迷人的用色和构图使人回忆起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但在《天空》系列中,却采用米氏云山的程式,用色中还带有青绿山水的意味。《2014春天》系列则有一种向梵高致敬的意味,然而《家乡的老梨树》和《古柏》则溶解了中国水墨和弗里德里希。而他的人体系列则更为繁复的将数种不同的视野融合在内,使我们得以看到多重的影子——常玉的寂寞,马蒂斯的快乐,毕加索的任性,浮世绘的物哀,卢梭的超自然。

将如此驳杂、矛盾的程式予以安静的溶解,并使它们自然的统一起来,就像本该如此那样,王中军的入路是有趣的。这并不等同于对前人图式的修补和推进,很可能艺术家并不打算推进这些图式和观念,他所关注的不是艺术,而是媒介的力量本身。实际上,王中军早年的绘画训练是学院式的或者是写实体系的,既是当他开始购藏作品时,最初也是杨飞云——曾经是王的老师——这个路数的绘画。可是,当他拿起自己的画笔从事绘画时,他已经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感染和视觉训练,以致即便走进美术馆,他也更多地去寻找能够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艺术,而不是讲述神话或者历史故事的的写实绘画。

在实践方面,王中军利用照片来安静地绘制他之前拍摄的风景或者场景;而对于人体,他却尽可能地依据眼前真实对象的提示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的确,画面的效果让人很容易想起梵高、莫迪格尼阿尼,想起常玉,但是,这些画家的影响在王中军的绘画中变得被一个横定的特殊安宁给改编了,王中军把他描绘或者表现的对象调整为对自己的随性感受的语言,让人觉得:我在他们的旁边,可是我在用我的方式表现我的世界。

这种统摄的视野并不关注任何单一的图式,而是希望像扑克牌手那样祭出连串的组合,使孤立的弱牌焕发光彩。他常常对同一个母题创作一系列连续变化的作品,玩味其中的微妙差异是这种视野的关键所在。莫奈也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他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外光中连续变化的影调以及颤动的空气在视网膜中留下的效果。你若仔细看过王中军的系列创作,就会发现他拥有莫奈绘制巴黎圣母院时的那种耐心,对于一个平淡主题的不厌其烦的反复演绎。这些演绎就像导演对待电影(他的业余爱好)镜头那样一帧一帧的品味,他处理绘画的过程像极了电影。

作为画家的王中军 | 美术资料

我不是潘金莲之一 布面油画 2012 80x60cm

过去,当摄影技术刚刚兴起时,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曾经主导过画意摄影的时尚。这种在今天看来有些古怪和陈腐的剧场式摆拍曾经被奉为圭臬,摄影完全依附于绘画程式才能进行创作(如画的摄影),因此这种新媒介被认为只不过是采用摄影器材所进行的绘画。但眼科医生爱默生打破了这种认识,并释放出摄影语言的巨大能量。

用新媒介的视野和语言去激活经典图式,王中军并不是第一个,但作为业余者却具有超然物外的心理优势和持久的耐心。他将完全不同的绘画图式统摄起来,反复调整,意图贯通图式背后的多重宇宙。因此图式被打开了恢复并加强早年内心意象并激发心灵运动的可能性,它们不再是本雅明想象中此时此刻、即时即地的全真性,而是指向下一瞬间的变化中的媒介。每一个孤立的图式,就像贡布里希所谓的琴键那样,分别构成心理旋律的一个组件,而领悟这段音乐的奥秘在于注意每一个图式的微妙变化。

有意或无意间,王中军用一种宽慰的后现代方式诠释了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可能性:在新媒介视野下的一曲心灵结构的复调。对于王中军来说,一切东西都无差等的成为他者的媒介,传递着多样化的信息,并在传递的过程中向另一种媒介转换。在这个意义上,梵高、常玉、弗里德里希、马蒂斯甚至米芾,被贯穿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中,在镁光灯下一一闪现,这个故事将我们带入无边界的内心世界,而有一个人兼饰了所有角色,他就是作为画家的王中军。

作为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的王中军,在大致三年前开始以一种安静的方式——绘画——叙述他的内心故事。人们习惯了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在华丽的大场景中,在震耳欲聋的音效里,在年末贺岁,在夜宴、手机、可可西里,在冯小刚的片头里窥得他的存在,而渐渐地,他们将遭遇一个从事架上绘画的画家王中军。

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成为一个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个体户,但他表示毫不在意,甚至很喜欢这种自由艺术家的生活:

在学美术的圈里我是出来的比较早的,用美术来生存能够赚到不少钱,90年代的时候我一年就能挣20-30万,私车也有两辆。干活之外我就在家里,过的很愉快。(《以爱之名:王中军作品集》)

作为个体户,王中军的业务范围十分博杂,画册、挂历、图书封面,一个人仿佛就像一个美术作坊。在那个时期,王中军从未接触过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也没有条件和任何人交流艺术。尽管人们渐渐知道,构成中国当代艺术主要线索的艺术家此时正陆续来到北京,但王中军仍然在孤独中探索自己的生活的多样可能性。

王中军为了逃避不可预知的未来,决定跟随潮流去美国留学学习传媒。在美国,王中军在餐厅打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但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打工者。虽然没有任何人和他讨论艺术,他还是会坚持一些孤独的活动:光顾距离密歇根40分钟车程的底特律,进入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古董店张望,参观各式各样的小型展览。唯一使他感到亲切的是遭遇艺术家李凯,一个以故宫为主题的艺术家,这也是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中国艺术家做的展览。李凯跑到王中军打工的餐厅吃饭,因为好奇陪他送外卖,这使王中军印象深刻。多年后,王中军也成为李凯作品的收藏者之一。

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媒介使王中军感到震惊,整洁干净的广告牌,美食杂志,画廊,美术馆,当然还有好莱坞电影。自始至终,王中军的创业计划无一不是围绕着特定的文化媒介而展开。从无到有,用中国习得的敏感性观察美国,再将美国所学到的视觉文化经验应用在中国,构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媒介。就像他所豪言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一定能够产生出足以和时代华纳抗衡的娱乐产业巨头。”如今,他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并且不只是电影。

王中军常常自我揶揄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他将绘画作为终身爱好,并在自己每一处的房产中都置有画室,这对于新媒介工作者来说,不可不谓是一项非常古典的爱好。绘画,作为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拥有灵韵的媒介,与他离开学校后所从事的媒介完全不同。绘画是孤独的、自省的、手工的,绘画的观众较电影要稀少的多,它的观看也较电影要晦涩的多。但对于王中军来说,绘画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80年代文艺工作者的美术情结,是获得持久幸福感的文化游戏。

因此,新媒介工作者王中军从未间断过这项安静的活动,即便他的作品仅局限在小范围内传播,但却有一种真挚的关切,也许是由于完全脱离市场考量和经济计算的缘故。他的母题也流露出沉思和静谧的气氛,例如一条田野上的路,一匹孤独的马,庭院里盛开的无人知晓的花朵,女人,或天际线上树的剪影,就像一组孤独的循环播放的诗,我们多少会被他引领到素朴派(naïf)的自由境界里。

王中军的绘画并没有着意于炫技或制造晦涩观念,而是依凭一种恒定的内心感受去处理他所呈现的题材。你会在他的画中看到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但却都被赋予王式的广袤和恬静。例如《老家的花生地》系列,迷人的用色和构图使人回忆起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但在《天空》系列中,却采用米氏云山的程式,用色中还带有青绿山水的意味。《2014春天》系列则有一种向梵高致敬的意味,然而《家乡的老梨树》和《古柏》则溶解了中国水墨和弗里德里希。而他的人体系列则更为繁复的将数种不同的视野融合在内,使我们得以看到多重的影子——常玉的寂寞,马蒂斯的快乐,毕加索的任性,浮世绘的物哀,卢梭的超自然。

将如此驳杂、矛盾的程式予以安静的溶解,并使它们自然的统一起来,就像本该如此那样,王中军的入路是有趣的。这并不等同于对前人图式的修补和推进,很可能艺术家并不打算推进这些图式和观念,他所关注的不是艺术,而是媒介的力量本身。实际上,王中军早年的绘画训练是学院式的或者是写实体系的,既是当他开始购藏作品时,最初也是杨飞云——曾经是王的老师——这个路数的绘画。可是,当他拿起自己的画笔从事绘画时,他已经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感染和视觉训练,以致即便走进美术馆,他也更多地去寻找能够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艺术,而不是讲述神话或者历史故事的的写实绘画。

在实践方面,王中军利用照片来安静地绘制他之前拍摄的风景或者场景;而对于人体,他却尽可能地依据眼前真实对象的提示来表现自己的感受。的确,画面的效果让人很容易想起梵高、莫迪格尼阿尼,想起常玉,但是,这些画家的影响在王中军的绘画中变得被一个横定的特殊安宁给改编了,王中军把他描绘或者表现的对象调整为对自己的随性感受的语言,让人觉得:我在他们的旁边,可是我在用我的方式表现我的世界。

这种统摄的视野并不关注任何单一的图式,而是希望像扑克牌手那样祭出连串的组合,使孤立的弱牌焕发光彩。他常常对同一个母题创作一系列连续变化的作品,玩味其中的微妙差异是这种视野的关键所在。莫奈也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他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外光中连续变化的影调以及颤动的空气在视网膜中留下的效果。你若仔细看过王中军的系列创作,就会发现他拥有莫奈绘制巴黎圣母院时的那种耐心,对于一个平淡主题的不厌其烦的反复演绎。这些演绎就像导演对待电影(他的业余爱好)镜头那样一帧一帧的品味,他处理绘画的过程像极了电影。

过去,当摄影技术刚刚兴起时,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曾经主导过画意摄影的时尚。这种在今天看来有些古怪和陈腐的剧场式摆拍曾经被奉为圭臬,摄影完全依附于绘画程式才能进行创作(如画的摄影),因此这种新媒介被认为只不过是采用摄影器材所进行的绘画。但眼科医生爱默生打破了这种认识,并释放出摄影语言的巨大能量。

用新媒介的视野和语言去激活经典图式,王中军并不是第一个,但作为业余者却具有超然物外的心理优势和持久的耐心。他将完全不同的绘画图式统摄起来,反复调整,意图贯通图式背后的多重宇宙。因此图式被打开了恢复并加强早年内心意象并激发心灵运动的可能性,它们不再是本雅明想象中此时此刻、即时即地的全真性,而是指向下一瞬间的变化中的媒介。每一个孤立的图式,就像贡布里希所谓的琴键那样,分别构成心理旋律的一个组件,而领悟这段音乐的奥秘在于注意每一个图式的微妙变化。

有意或无意间,王中军用一种宽慰的后现代方式诠释了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可能性:在新媒介视野下的一曲心灵结构的复调。对于王中军来说,一切东西都无差等的成为他者的媒介,传递着多样化的信息,并在传递的过程中向另一种媒介转换。在这个意义上,梵高、常玉、弗里德里希、马蒂斯甚至米芾,被贯穿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中,在镁光灯下一一闪现,这个故事将我们带入无边界的内心世界,而有一个人兼饰了所有角色,他就是作为画家的王中军。

作者/吕澎

相关文章

  • 余险峰的书画艺术:庭院深深深几许[图文]
    余险峰的书画艺术:庭院深深深几许[图文]

    余险峰作品:元书朱砂松竹梅菊四屏初春的福州,阳光和煦。二月廿一日上午,我邀余险峰偕夫人到我的私人工作室品茶。工作室的地上横七竖八地铺满我近些日随意书写的条幅、横批和斗方,余先生饶有兴味地浏览了一番,评点了一番,然后坐下品茶。茶是随意的,余先生对茶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话也是随意的,余先生也没有要表现自己高深莫测的刻意。然而,在清淡的茶香和浓浓的墨香中,在这随意的、无拘无束的闲聊中,我慢慢地品味着余...

    164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我们要看什么才能治愈强迫症?[图文]
    我们要看什么才能治愈强迫症?[图文]

    巴尼特·纽曼《Vir Heroicus Sublimisf》,布面油画,242.2×541.7cm,1950-1951年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流行的硬边艺术是强迫症的最爱,因为每一条没有偏差的线条都是对完美的诠释。如果你对几何和直线毫无抵抗力,那硬边艺术正是你的首选。硬边艺术(Hard-edge painting)虽然从抽象表现艺术中衍生出来,但它更倾向以直线为主,使用大量色块且画面平滑。...

    193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画坛巨匠:刘怀山艺术赏析[图文]
    画坛巨匠:刘怀山艺术赏析[图文]

    【艺术简历】刘棣,字怀山,以字行。1948年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创作室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特邀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协创作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深受画坛、藏界推重,出版有《刘怀山画集》(人美...

    45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瓷器杂项现量价齐升 推动市场向上攀升[图文]
    瓷器杂项现量价齐升 推动市场向上攀升[图文]

    在近日落幕的2017春拍中,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瓷器板块出现了3件破亿元之作:一件青花、一件粉彩、一件单色釉,均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较重要的门类。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中旬,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成交总额约28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0.36%.其中,瓷器杂项板块实现量价齐升,在推动整个市场向上攀升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拍,中国书画与瓷器杂项依然占据拍卖成交额的主要份额,...

    143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品读安格尔的《泉》:完美的女神[图文]
    品读安格尔的《泉》:完美的女神[图文]

    品读安格尔的《泉》雷家林安格尔的女神造像是充满戏剧性的,非生活中的真实,而是艺术家心中美丽的梦影,是他的女神,他的美丽的梦境,画此幅女神的原意,其实是安格尔按西方画人的套路,画一幅新的维纳斯,以确立其在画史上的地位,不同的是安格尔知道不能陈陈相因,得画出新意来,这样才会超越,才会出众,或者是其晚年有结束性的创作,与早年的众多温馨女体相比,一个完美的女神就够了,画出一个经典来,造出世间没有的女...

    52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与美同行:博物馆布局新理念[图文]
    与美同行:博物馆布局新理念[图文]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服务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否成功,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以美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主题,也应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让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始终与时代美学相吻合,始终与百姓需求同行。宁波帮博物馆以中国近代经济史上重要的商帮——宁波帮为展陈对象,以年代为脉络、史实为线索、人物为亮点,以优秀的商道财智、桑梓情怀为展陈内容,以传承、弘扬宁波帮精神为展陈宗旨,系统地展...

    21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青年艺术家受新藏家关注:有潜力也有风险[图文]
    青年艺术家受新藏家关注:有潜力也有风险[图文]

    贾蔼力作品《疯景1号》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当贾霭力、李松松、王晓勃、管勇、宋彦军等一批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成交价持续上涨时,人们最后意识到:随着时光流逝,国内艺术领域中年轻一代以破土而出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成长,他们当中的“80后”已过而立之年,“70后”一批有的已过不惑之年。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和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崭露头角让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关注他们。自去年的...

    53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2022年特别推荐的著名艺术家:苑文光[图文]
    2022年特别推荐的著名艺术家:苑文光[图文]

    苑文光,男,出生于1948年2月,原籍山东。69年前天津在学,大专学历,69年下乡内蒙古土右旗插队,71年选调包头市五七师范,74年入包头市第九中学任教,中教高级。主教历史科,兼教书法,多年来培养出不少人才喜好书法,自学成才各体书法均有涉措,主攻草书在近几年各大赛中,多次获金奖。现为中国书法史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促进会顾问、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院、北东方翰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诗书画联盟主席团名誉主席...

    64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李宽[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李宽[图文]

    【艺术简介】李宽,1963年出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晓阳国家艺术基金创研课题组成员、陈钰铭国家画院高研班助教、陈钰铭水墨家园画家。个展2018年北京保利大厦“乡情——李宽作品展”2010年日本福冈“李宽作品展”2008年法国巴黎“李宽作品展”2003年中国北京“李宽作品展”1996年韩国...

    197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华创世神话主题画[图文]
    以工匠精神打磨中华创世神话主题画[图文]

    作品观摩交流现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传播工程”(下简称“工程”)的美术部分,在三十本连环画创作获得好评后,主题画创作也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5月,第一批美术作品主题创作签约以来,历时2年,在专家评审小组多次与艺术家商讨、沟通和打磨后,2018年4月举行了第一批作品(约50幅)的终评,作品均获得评委们的好评。日前,第一批完成的若干作品在上海中国画院陈列交流,“澎湃新闻·艺术评论...

    186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炒作陨石:买的是宝贝还是贪婪[图文]
    炒作陨石:买的是宝贝还是贪婪[图文]

    “陨石”这种过去常见于科普读物中的东西,最近竟然成为市场爆炒的对象。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当村民发现坠落陨石的消息扩散后,各路人士蜂拥而至,将陨石的价格“炒火”,目前已叫卖到1万元一颗,甚至有人鼓吹陨石价格1克价值5万元。因为其稀缺性,陨石确实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果真的是出于爱好,量力而行收藏一点陨石无可厚非。如果是出于投机心理,指望着通过炒作陨石一夜暴富,就要当心了。这一幕并不新鲜。去年,云...

    19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学习书法师碑还是师帖[图文]
    学习书法师碑还是师帖[图文]

    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原标题:“师碑”还是“师帖”碑与帖是古代书法作品流传的不同形制,各有风格,各有特点。一般说来,碑重气势,帖讲韵味;碑显庄重,帖贵流便;碑求界格方严,帖追意态挥洒;碑以雄健为美,帖以温雅取胜;碑讲刀法,帖重笔意;碑有二次创造之美,帖贵一次挥洒成功;学碑取其结字体势,临帖求得笔情墨趣。古今学书者,有的师碑,有的临帖,倾其心力,皆有所得。所贵者在于碑帖结合,融会贯通。“师碑”还是...

    195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古韵书香 ——论刘旺超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图文]
    古韵书香 ——论刘旺超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图文]

    博古好文 2013年 刘旺超古韵书香——论刘旺超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人毅看到耀军传来的刘旺超的作品,让我为之一振。多年来,我所渴望的一种绘画形式终于谋面了。这是一种有别于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的丹青叙事,画面上是以古籍为主的静物,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当你品读画作时,一股古韵书香扑面而来,令人赏心锐目却能蕴藏心旷神怡的静谧。驻足探究,令人流连忘返竟能蕴涵豁然开朗的清新。刘超...

    78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澄怀观道——实力派青年人物画家张劲松[图文]
    澄怀观道——实力派青年人物画家张劲松[图文]

    张劲松张劲松,1969年4月生于郎山脚下,柳河之滨,幼承家学,酷爱绘事,既长,毕业于潍坊学院艺术系油画班,得受西洋大师之熏染,于西画略有浅涉,后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时常浸淫于大师典迹之中,又得沐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吴山明、吴宪生、冯远先生雨露,亲聆教诲,始识门径。张劲松作品《外面的世界》劲松于西画、国画、雕塑均广泛涉猎,撷取众长,经意匠经营,初具面目。其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人物尤...

    20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国大师高公博画作,勾起你童年的美好记忆[图文]
    国大师高公博画作,勾起你童年的美好记忆[图文]

    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学会副主席高公博是一位斐声海内外的艺术巨匠,他曾创作了《蓑翁》《济公》《酒不醉人人自醉》《渔湖雨声》《飞天》《同一个梦想》等一批黄杨木雕作品,许多作品被国家重要场所收藏并获全国大奖。他创作的根雕、劈雕、意雕被原国家文化部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许多作品被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选送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影响深远。近年来,他在坚持黄杨木雕创作的同时...

    73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