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才,1961年3月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德州,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术创作院执行院长,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
2008年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古韵流村—全国山水画写生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8年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水墨本味”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09年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融聚--2009中国国家画院学术邀请展》我的作品都入选参展并入编作品集。
2009年10月《锦绣家园》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
2010年8月参加“人文北京写意昌平”画展,作品;《古道雄关》上海世博会收藏
2010年9月作品《双堡》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11年10月作品参加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法国举办的中华底蕴—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2011年八月参加由中国画学会主办首届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2年八月参加水墨在线—中国画八人展
2012年九月参加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第二届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 请展
2012年十月参加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神奇的鄂尔多斯—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山静有泉声
张英才:在《美术》平台崛起的画家
李人毅
我曾在《美术》杂志工作了六年,对于美术理论的涉猎和对画家的研究,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杂志社内,张英才就是我关注的对象。
一、在大杂院结识的两个贵人
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两个贵人。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顿时多了起来。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代经典作品,从传统中不断发掘、发现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就是将来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了,还要继续在传统中汲取知识,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底气。
伴着习画,英才高中毕业了,他的画在大院里也出了名。这时,在《美术》工作的艺术家夏硕琦也搬到了他们这个大院居住,就对英才说,我们单位要招临时工,你来吧。就这样,经夏硕琦介绍,他进入了《美术》杂志,当时《美术》还没独立,叫编辑部,英才的主要工作是摄影。这年是1980年,英才18岁。
谿谷溅瀑
当时《美术》主编是王琦先生,社里人际关系简单,氛围很宽松,他边工作,边画画,一晃七年过去了,1987年领导上让他搞出版发行,这是一种为单位增进经济效益的事情,他一干就是13年,之前他搞摄影时还能在业余时间里画点画,可这在这些年里就把画撂下了。
二、创作时的见证人——《美术》杂志发行部小仓库
后来《美术》编辑部成为独立的杂志社了,随着机构人事的变化,社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这时的英才选择了沉默,他又重拾起画笔,又开始了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以之铭记夏硕琦的知遇之恩。
当进入二十世纪,他尝试着创作,那时,他每天上班,就在发行部仓库的小角落里,一张又一张地画着,而正式的主题性创作,则始于2005年他到美协展览部组织画家到各地写生的时候。
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地进行着创作,形成了系列性发展状态。此时他笔下涌动着创作激情,画作不断,形成了井喷之势,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大家惊异地盛议英才是闯进画坛的一匹黑马。当然,只有画家自己知道这丹青之路的个中滋味,而我则有幸成为他创作转折关头的一位目击者。
水乡人家
我2001年开始为《美术》撰稿,2002年进入杂志任主编助理和编委,我们朝夕相处6年。英才2005年到2007年在《美术》杂志发行部小仓库创作时,我是见证人。
那时他常把画的成品、半成品拿给我看,还很郑重地让我给与“指导”。令我惊奇的是,他画的都是四尺三开以下的小幅画,看似小品,却画出了大内涵,整幅画起承转合经营得当,近与远,虚与实,静与动对比得当,很有韵律。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画的山与树,用笔很讲究,起落有力度,见法理。其中石分三面,树见古风,绝不像个新手所为,只是在创意构思上尚显陈旧。
我知道是多年临习历代名家山水画影响所致。当时对他赞赏有加,不断鼓励支持,还为其中几幅代为题款。记得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差面对实景写生了,如果再有生活,就你这底子,一定能成为山水大家。”
我与英才都是2007年那年离开《美术》杂志社的,几年以后,果然不出所料,走进了生活的英才,带着累累硕果,步入了他艺术的黄金时代。
空山新雨后
三、久有丹青志一颗平常心
目前,引起理论界关注的英才,正面对着许多对他作品在学术层面的解析,在本文中不再多说。但我认为,生命状态的坚韧,在复杂生活环境中的历练,对他审美取向的定位和艺术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说是地震后的大杂院认师给了他正确的启蒙和引领的话,那么他所工作近三十年的《美术》杂志社,给了他一个坚实的前行和攀登艺术制高点的阶台。是职业给予他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了他广阔的丹青视野和厚重的人文资源。
从18岁起,他镜头指向的都是中国美术界巅峰人物,纪录的都是美术大事记中重要的时刻,而接触的作品中更是引领华夏丹青大趋势的艺术佳构。身在平台高远,眼界开阔的他,更悟出了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能画出好画的真谛,一旦走向创作之路,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善于默默汲纳知识营养的学子,他总是在观察中学习,无论是艺坛大家的言行和著作,或是一幅幅画种不同,流派各异,国度有别的经典之作,他都在领悟中撷取、吸纳着,在比较中识别着、充实着。
雾锁山乡
六年的朝夕相处,我发现他从不进入名利之争,也不计较得失。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他在逆境中不抱怨,不发牢骚,谦和处人,远离纷争的烦恼,没有心结缠绊,乐观面对人生,这无疑是画好画发展事业最好前兆和坚实的基础。
应该祝贺英才,他在《美术》默守28年,没有辜负这天赐良机。能在耕耘中收获,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就是他能珍视生活,踏实工作,总是抱有一颗平常心,有着底层平民的草根生态。他是在《美术》平台崛起的画家!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做一名好画家是英才的心愿。何为好画家:就是做好人,画好画。如今的英才,正如鱼得水般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创作着,工作和创作,使他服务于大家和画好笔下的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为英才高兴。(癸巳四月初二晨于北京掬星台 发表《人民美术网》2014-02-24)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