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留日画家与中国画改良[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齐齐 点击 :

留日画家与中国画改良 | 美术趣闻

近代中国是在国门被迫打开后,仓促向近现代迈进的。就美术而言,这个“外力”便是留学。20世纪中国美术史甚至可以用留学相贯穿,它以留日为起点,以留欧、留美、留苏等相续接,由留学生们带回的从技巧、方法到观念、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新知”,逐步而彻底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关于清末以来中日美术交流方面的问题,跟中日间其他问题一样,因两国关系频繁、复杂的变化,始终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致说来,1905-1937年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美术留日”运动,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所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600名中国留学生,但其中只有约72人为正式毕业生,学业程度亦有别于正规生或本科生。他们大多选择学习西画,此外对雕塑、建筑、陶瓷、漆艺、图案、美术史、日本画等也均有少量涉及,他们回国后遍布于各地“新美术”领域,成为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初期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1905-1923年约为美术留日的繁盛期,在1919年一战结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涨起来后,“美术留欧”逐渐结束“美术留日”一花独放的格局,进入二者平行发展期,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规模“美术留日”的“戛然中止”。

散布于日本各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留日生们,以非正规的西画学习外加自学和观摩等多重方式,在度过或长或短的留日学习生活后,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最为突出,如黄辅周(二南)、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鲍少游、汪亚尘、朱屺瞻、关良、丰子恺、张善孖、张大千、陈杰(之佛)、丁衍庸、髙希舜、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谢海燕、林乃干、苏卧农、傅抱石和阳太阳等约26位,阵容不可谓不大。这些画家中,留日前已有中国画根底或以学习日本画为主者约为16人,即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张善孖、张大千、髙希舜、傅抱石、鲍少游、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和苏卧农等,他们不存在“改从”中国画的问题,但大多数都在日本接触过西画,有过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或观摩,希望在写实造型上有所学习。其余10位画家确属由西画(包括图案)改画中国画的。为什么留日画家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成绩最突出呢?

第一,中国留日美术生的西画基本功普遍偏低。他们绝大多数留日时间较短,无法在西画学习上达到较深程度。从现存东美西洋画科毕业生的作品看,造型、色彩和构图均嫌稚拙,人物、花卉和风景均属初级水平。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洋画界从法国带回的是古典写实或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画风,且多浅尝辄止,其西画教学难以有很高的水准。日本的西画水平决定了留日美术生的水平,使得他们难以走向专门的油画创作之路。这是留日生归国后“改”向他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日本画坛日西融合的潮流对赴日美术家的影响。早在19世纪80年代,以狩野芳崖为代表的新日本画运动,就尝试引进日本画所缺乏的西洋透视法、明暗法,开启了日洋融合之门,并终在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激进派”手中得以最终完成,在1900年前后得到日本画坛的普遍认可,成为主导趋势之一,他们的改良成果,在当时的“文展”、“院展”、“帝展”、“二科展”等展览中,均占不小的比例,刚好被中国留日美术生亲见亲历,对于大多具备一定传统中国画修养或鉴赏习惯的他们来说,这些成果几乎与他们趋之若鹜的洋画一样令人瞩目,而具体的融合方法更为中国画提供了直接的参照,举凡全世界,再没有第二种文化能为当时的中国美术提供如此极具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经验了。康有为、蔡元培、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的“融合”主张之所以那么理直气壮,不能不说与日本的融合经验有直接关系。

第三,留日生回国后的生存空间并不乐观,他们主要以教书为生,但洋画专门教师之需毕竟不多,在更具实力的留欧画家返国以后,他们就更少了竞争的优势。另外,整个民国时期没能形成一个油画生态环境,市场流行的主要还是中国画,油画写实能力如徐悲鸿者,也不过偶有画肖像的“营生”,赖以生存的还是国立大学教授的薪水和出售中国画作品;交际能力如刘海粟者,其油画个展或操办的联展,能卖出的一两件作品也大多靠人情——缺少丰厚薪津支撑的留日美术生们,改作更有需求空间的中国画,就成了一种现实的考量。

受日本影响的20世纪中国画改良探索,有多种途径。归纳起来,大抵为四种类型:

一是工笔类型。在国内文化提倡“写实”的大背景下,接受了日本画启示的留学生画家,选择画工笔是很自然的。在画法上,大抵是以传统勾线平涂法为基础,借鉴日本画重视色彩的特点。可以说,20世纪中国工笔画的繁盛是与“日本因素”有密切关系的。

二是写意类型。以传统水墨写意画为根底,吸收西洋现代艺术的某种因素,如重笔触与色彩、适当变形等。与其说这是中日的融合,不如说是间接的中西融合。典型者如关良等,他们创造了最为成功的中国画改良案例。

三是渲染背景的类型。中国画讲究留白底子,很少染天空或背景。以高剑父师徒为代表的留日画家,吸取日本画渲染背景的特点,接近水彩画,但他们大多还是保留了中国画用线造型、表达情绪的特点,以及条幅的型制,保持着较为鲜明的中国画特征。

四是开拓人物故实画。自文人画畅行以来,中国画人物画逐渐衰落,很少再创作现实人物题材。日本画表现中国历史故事的现象,予中国留日生以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复兴人物画的使命。这是欧洲画坛所不能给予的。

总之,日本画坛在“日本画”领域所进行的“日洋折衷”的几种尝试,中国留日美术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承继,成为中国画改良最为重要的参照。

留日画家中在中国画改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朱屺瞻、陈之佛、丰子恺、关良、方人定、丁衍庸、傅抱石和黎雄才等11人,他们为20世纪“中国画改良”做出了极富价值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风格形成过程中,对日本的“摹借”是首先无法回避的问题。所摹借的既包括日本画坛与传统中国画渊源颇深的南画体系,也有偏于装饰、甜美、雅致的日本画体系,更有所谓“二手西方”一脉,总之,日本画坛东西洋融合与杂处的多元状态直接造成了中国画家“摹借”上的多元。

古今中外的画家均离不开对别人的学习,“摹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情况非常复杂。白谦慎在其著述《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关于“影响”的论述值得参考。“影响”或“摹借”,通常是在我们看到了绘画形态上的某些相似特征后引发的联想、追索乃至论证,而“相似”大致可以由四种原因造成:一、直接的师承和有意识的临摹。这个原因最好理解和证实,不赘述;二、潜移默化的视觉影响。即相同的视觉环境和审美参照之下,会出现风格趋同的现象,这也是所谓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画派等等的成因之一。它与直接的取法是有区别的,有时候相近的风格未必就是“摹”来的,或者说,“潜移默化”这一难以论证的因素是在整个绘画史上始终存在的;三、相同的渊源。即A与B相似,未必就一定说明A与B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很可能他们均源于C或者更为“曲折”地源于D,这样的例子在美术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四、巧合。即往往两个完全不可能发生关联的个体,在绘画风格上产生了近似,这种情况也为数不少。

总之,“摹借”也好,“影响”也罢,均非我们能用已有的美术史认知“想当然”地得来,我们既不能将存在相似性的个体轻易从历史的上下文逻辑中摘出,简单并列,强求关联,也要避免类似“前人一定影响了后人”、“主流一定影响了非主流”、“官方一定影响了民间”之类的想当然判断。与其他学术问题一样,关于摹借,也需要避免宏大叙事和主观先行,同样需要从材料出发,审慎分析每一种摹借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我们发现,在1905-1937年这段时间里,以前述十一家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们,对日本画坛的了解和借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广得多,所受影响既非限于一家一派,更非单一的技法学习,而是大多能融合多种元素,尽量综合地感知日本画坛的新气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留日经历和对“日本经验”的摹借,十一家的中国画革新探索将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地看,中国画家向日本画坛如此成规模地主动、积极的“摹借”,是空前的,但并非是绝后的。事实上,时隔约半个世纪的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画坛再度兴起了摹借日本的潮流,甚至“抄袭”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但与十一家的摹借相比,不仅更偏于技巧层面,且摹借面貌也欠缺多样,大致可以概括为较为单一的工笔潮流。可以说,近三十年来貌似“繁盛”、实则单调的中国工笔画坛所遍布的“制作”风气,与“日本”有关。同为“摹借”,何以半个世纪间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

“摹借”貌似简单,实则是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如何“摹借”甚至是美术史的重要课题:当吴昌硕大写意花鸟“横行”之时,为何只有齐白石、潘天寿学而能出?在齐白石为数众多的弟子中,为何只有从不摹其一笔的李可染能独得其神髓?同样学习“日本”,为何十一家可以转化得异彩纷呈,而今天却乏善可陈?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前人,用以比照今人。在“摹借”问题上,摹借了什么或许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摹借”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有价值的永恒话题。希望十一家的摹借经验能对今天的中国画实践起到它本该起到的借鉴作用,这也是美术史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之魂[图文]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之魂[图文]

    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践告诉我们,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动创新才能摆脱低质低效的陷阱,稳步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这背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工匠精神——嘉宾: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建堂工信部副部长 冯 飞中国社...

    168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昆仑山画家马万国作品专家点评[图文]
    昆仑山画家马万国作品专家点评[图文]

    【昆仑山画家马万国艺术简历】马万国,艺名抱海,齐鲁人士,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美术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创研室副主任,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8月与2014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1月在山东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刘金贵教授联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作品曾多次...

    100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偏爱清白菜根香——历代绘画中的白菜[图文]
    偏爱清白菜根香——历代绘画中的白菜[图文]

    白菜之名,平淡无奇,似乎看不出惊人之处。但典籍中记载,白菜古称“菘”,其名可谓雅致,其节不失高雅。据《本草纲目》记载,根据宋代陆佃所著《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野蔬草虫图(中国画)许迪小小的白菜,虽然没有传统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规格“待遇”,但仍受到很多画家的青睐,在传统画史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风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野蔬草虫...

    10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专题报道:刘院明[图文]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专题报道:刘院明[图文]

    刘院明,当代画马名家,先后就读于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深圳大学。国家文旅部有关部门签署的美术专业正高级(正教授),一级美术师职称,曾获文化部有关部门授予的“中国艺术大家”和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的“2021年度艺术功勋人物”称号。现分别为艺术机构副院长和院长,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在中国徐悲鸿画院书画院,画院任副院长共五年,荣宝斋画院专业学习研究和创作人物三年。长期从事美术组织和美术专业创...

    93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工业版画的前世今生[图文]
    工业版画的前世今生[图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专业版画工作者深入工业生活,奔赴建设一线,自此,以工业为题材的版画创作开始得到普及,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在全国各大建设工地涌现。1989年,由中国版画家协会发起的“首届中国工业版画展”成功举办,“工业版画”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中国工业版画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发展起来,记录着中国工业的成长足迹。时代在变迁,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了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

    113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黄杨木雕一百单八将(二) 七十二地煞星
    【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黄杨木雕一百单八将(二) 七十二地煞星

    王笃芳浙江乐清人,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黃杨木雕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黄杨木雕创作至今己有59年,期间当过兵,当过钳工,上过大学,1968年年曾在浙江美术学院...

    42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博物馆不仅能“说话” 还要会“说话”[图文]
    博物馆不仅能“说话” 还要会“说话”[图文]

    2018年是博物馆免费开放10周年。北京日报3月推出系列报道《读“你”十年也难懂》《遗世独立?免费博物馆为何“冷漠脸”》《展柜展板加图片模式落伍了》等,对博物馆缺少讲解,传播手段陈旧等问题进行报道、分析。这些不便有望得到改变。5月18日起,全市文博领域地方标准体系中首部服务标准——《博物馆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博物馆必须能“说话”、会“说话”。导览讲解设施设备成标...

    61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著名画家朱明德速写作品赏析[图文]
    著名画家朱明德速写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家简介朱明德,中国美协七届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朱明徳青少年在古都洛阳学画。入伍后被部队培养成军旅画家。转业后不断求学学艺、坚持创作,基本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朱明德受门采尔、叶浅予、黄镇、邵宇、董辰生、陈玉先影响,几十年坚持速写不缀。其速写形简神凝,线长力稳。先后出版《...

    105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走进画家杜海涛绘画艺术[图文]
    走进画家杜海涛绘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介杜海涛(原名杜必成)天津宁河人,1944年12月生。1962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1992年至1994年于北京画院师从画马大师杨刚研修两年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兰州画院高级画师,曾任过教师、编辑等职。自1983年在兰州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以来,杜海涛已先后于北京、上海、广州、台北、东京、慕尼黑、日内瓦、伦敦、柏林、埃尔富特、不来梅、圣英贝特、维也纳等地举办个展,均获好...

    5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17 中国艺术品市场“战况”如何[图文]
    2017 中国艺术品市场“战况”如何[图文]

    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 西泠拍卖2017秋拍 成交价:RMB 1046.5万元2017年,令人瞩目的不只是份额问题,更是新的条件下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方的问题。2017年的中国拍卖市场,可谓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既有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兮甲盘这样的“巨星级”文物,又有名人手札拍卖的异军突进,既有“持续高温”的“乾隆热”,又有上海自贸区二期艺术品保税仓库的即将落成,西泠艺是上线,...

    78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向秀甘淡泊,深心托毫素——走进王锰书法世界[图文]
    向秀甘淡泊,深心托毫素——走进王锰书法世界[图文]

    王锰书法作品我和王锰仁兄虽同处一地,一直以来没有交集,一是他是官(本地书协主席),二是听说他特傲视。机缘巧合,有段时间接触的比较多,才发现他不是他说的他,而是谦逊的,谨慎的又不失融通的。言谈间四书五经句句经典皆能信手拈来,笑的真诚,尽力良善间。他的艺术也绝非他人眼里的书。我看王锰写书尽透端劲秀伟,气韵雄逸,风棱淳厚,不失骨秀。所书篆隶看似细筋入骨如秋鹰,字外却出力而中有藏棱。书...

    122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孟云飞:流行书风浅议[图文]
    孟云飞:流行书风浅议[图文]

    孟云飞:书法家、学者一、何为流行书风“流行”一词的本义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史记.晋世家》:“天灾流行。”后来其义又被引申为指疾病传播过程的一种表现。即在一定时期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平时发病率的均值。 在辞书上并没有“书风”这一词条,从字面来看,则应该是指“书法风格”的缩写。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它的最初含义是棍子、柱子和...

    57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陈长来[图文]
    喜迎二十大 翰墨颂华章——特邀著名书画家陈长来[图文]

    艺术简介:陈长来,1956年生于无锡,祖籍兴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专职画家。《江南村舍》获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及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美展并获奖,(中国文化报)、(美术)、(书与画)、(美术报)、(民生周刊、艺术)、(美术天地)、(中国画研究)、(书画导报)、(羲之书画报)、(艺术界)、(画苑)、(当代名家)、...

    160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信札拍卖:取之不尽的资源 方兴未艾的市场[图文]

    1998秋拍香港蘇富比《黄宾虹信札》镜心,成交于6900港元近些年来,内地拍卖场上信札拍卖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名人与艺术家的往来信件,吸引了大量历史爱好者、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竞相追逐,拍卖场上也不断创出天价。一、先冷后热的信札拍卖国内名人信札拍卖最早开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首场拍卖书法专场中有徐悲鸿行书15通信札的册页,估价为10-12万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千元,...

    39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驶入意象的深处,寻找生命的本初"杨晓阳新作观瞻[图文]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曾说过:“真正的画家不该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应致力以其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本不赞成这句话,但当看到杨晓阳先生的壬寅新作“丝路生活系列”,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因为他在这组新作中以“主题的多义化”构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将人头画成平顶以谕示。这种观念的建树,既是他忧患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责任担当的彰显,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性之爱的大写意。这是...

    148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