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齐,字秦生,一字清悦,号荆南山人,祖籍湖北监利。1940年生于西安,成长在河南南阳,长期工作在湖北监利县文化系统。1998年入郑州画院。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姚伯齐》,《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姚伯齐》等。姚伯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创新,在焦墨、泼彩领域开创了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他以独特的“树皮皴”建构了极其鲜明的艺术语言和姚氏图式,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国家画院主办“姚伯齐焦墨山水画展”时为其撰写之简介)
《三峡魂》(长卷局部6944cm×248cm,2004年)
姚伯齐:骨法用笔承载下的笔情墨韵
李人毅
在当今画坛上,能够把焦墨山水进行系统承传,理性发展,进而形成一种独特风格者,当属画家姚伯齐了。
说到焦墨山水,就不能不说道一个人,那就是国画大师张仃先生。张仃先生在难忘的岁月中想画国画没有颜料,只能醮以墨汁在白纸上作画,久而久之画出了一批对景写生小品。这批作品画面上并不因为墨色单一而单调,也不因为仅有线条而枯燥,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统一,堪称佳构。这偶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却形成了一种流派——焦墨山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焦墨山水恰恰是应了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有了正确而严格的法度才能承载下笔情墨韵,焦墨山水画必然会出大家、出名作。以张仃为师进行焦墨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不乏其人,画家姚伯齐深得骨法用笔之真谛,并用人生的艺术实践执着地践行着,进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山魂系列之十三》姚伯齐(96cm×90cm,2013年)
一、彰显焦墨艺术魅力的祖国山河
姚伯齐焦墨山水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三峡题材为代表的系列作品,是以写真笔法为祖国山河作画传,来彰显焦墨艺术的魅力,构成了画家姚伯齐作品的主要风貌。
在他笔下呈现的是泰山的雄奇和三峡的壮美,蜀道的险峻和家山的灵秀。这一批以渴笔重墨营造的大山水,被人称之为主题性创作。强调的是整体性,不是那种一角半边的小经营,这使得焦墨画法走进了大制作和整体结构叙事的丹青视野中,把师承的表现力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与表现题材相适应的是技法,在这批以写生为基础的作品中,画家用笔形成了自己的方法,画主峰近景时的中锋侧锋相交汇,短皴和长线条相转换,生动而娴熟。尤其表现山脉结构的重墨粗线条与短线相呼应,犹如墨分五色的大泼彩效果,使黑白灰在对比中深沉而响亮。
法度是伴随创新而变换着的,以风骨构筑画魂,使画家的创新有了精神和技艺的双重支撑。姚伯齐的焦墨山水,不管笔法怎样千变万化,却一直恪守着以骨法用笔,以线为魂的书写性,不管篇幅多大,造型多复杂,都是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慑人心魄。
《峡江千里驾轻舟》-姚伯齐(136cm×68cm,1996年)
二、追求溢彩河山的审美理想
为焦墨山水随类赋彩,形成溢彩河山作品系列,是画家在探索路上的醒目坐标,这类作品有二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焦墨构成主体后敷以淡色,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了,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二是进行泼彩,让水与色在重叠、互渗中产生肌理效果,在偶然中发现必然。这探索的过程,也是画家追求溢彩河山的审美理想的过程。如《西陵风光》等,在深邃幽秘中透出隽永秀美之感,尽管色彩纷呈,但支撑起画面的“主轴”仍然是骨法用笔的焦墨线条,依然是渴笔神韵在主宰着泼彩的风骨,因为再绮丽的彩晕,总无法剥离骨法给予的关照。这是画家探索路上重要的一个阶段印痕,深深镶嵌在旅人的心路历程中。
《万里长城雪姿图》-姚伯齐(146cm×365cm,2009年)
三、在进行抽象巨变中成为造境高手
姚伯齐没有停止探索之路,当写实创作无法承载他的精神世界时,就转向了新的探索领域。作者开始把山水画创作提炼概括为对客观事物心象的表达,创作出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笔山水系列。即以意笔写心像,营造家山系列。写心像,要的是以减言达广义,这组系列以《川东印象》为代表,整幅作品简化到仅用几根可以数得出来的粗细相间的线条来塑造,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地进行着别样的叙事。
《蓬莱三岛风光图》-姚伯齐(68cm×136cm,2006年)
另一种则进行着抽象的巨变,把山的结构归纳为一种符号式的艺术语言,以平面构成的饱和式状态来阐述哲思,进行逻辑上的变奏。在《山魂》系列里,画家不再拘泥造型,笔下石非石、云非云、树非树,只有宣泄情感的线条在流动、在倾诉,把笔意的张力推向了极致。画家这种把绘画语言转换为狂草式的书法语言的表达方式,将黑白墨韵推向了神化的领域。可见,画家姚伯齐是在以豪放的气势,来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丹青人生。
姚伯齐是一位造境高手,他的三种艺术面貌,确立了焦墨山水的学术地位,成为一位有学识、有追求、有文化成果的艺术家。(本文发表于2012年181期《中国书画艺术报》)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