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被传得火热。记者获悉,文章作者南航在读本科生,他和一群爱好摄影的学生创建了摄影团队。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获得不少大学生响应。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据4月5日《现代快报》)。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几乎很难说清,到底是“陌生人”成全了参与者关于亲吻的热切想象,抑或是“亲吻”的行为当真熟络了日益冷漠的人情?一面是用心良苦的劝世意愿和价值倡议,另一面则是被猜忌的荷尔蒙与流言四起。这场“戏剧性的相遇”,正引发戏剧性的后果。
“你好,陌生人”,可谓杂糅了现代社会行为艺术的典型特征。比如说,无厘头、挑衅性,以挑战传统的规范和秩序来宣示主张;再比如说,毫不顾忌的感官冲击力,在场景建构、画面组织等环节不遗余力地刺激受众。仅仅就此而论,“亲吻陌生人”的策划自然很是成功。
可是,就如同许多行为艺术一样,这一活动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缺陷”。那就是,“行为语言”与“价值诉求”发生断裂:你所做的,不能支撑你所说的。特别是,随着目标设定的空泛化,抽象的大词、空洞的说教大行其道,所谓“行为艺术”更加陷入了自娱自乐的窘境。此次活动的策划者解释称,“亲吻陌生人”旨在表达对陌生人的信任。可是试问,我们为什么要信任陌生人?陌生人又为什么值得信任?凡此种种,倘若无法在逻辑上自圆其说,公众想必很难为之动容。
在很多时候,各式各样的“行为艺术”,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要表达些什么。其生拼硬凑的自我辩解,时常显得漏洞百出而莫名其妙。一个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实在于,不成熟的行为艺术,已经愈发孤立于社会多元价值的建设过程,而变成了封闭的、去意义化的圈子文化。就此而言,“你好,陌生人”的行动,将之定义成小众人群内部的社交活动或新鲜尝试,是否更为恰当呢?
当然,亲吻陌生人,固然无法带来真正的信任,可是其也未必就如同一些人所猜想的那般不堪。对于此类行为艺术,我们本就无法以常规的标准加以评判,听过、见过、忘掉便好。现实的生活,毕竟要比那些“策划出的人造场景”复杂得多。
文: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