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波,男,1962年6月生于辽宁昌图宝力镇,号山野村夫、天桥山人、砚田耕夫、老门。1988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王盛烈、孙恩同等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曾为昌图书画院画家,现为铁岭市文联专职画家。
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神州诗书画报》、《美术大观》、《中国美术》、《中国艺苑》、《美术》等百余家报刊杂志。
作品二十余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大展,数十件作品被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中外友人及全国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及有关机构收藏。先后在安徽、甘肃、山东、福建、广东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被“当代艺术”评为最具收藏升值潜力的画家之一。2013年出版画集:“21世纪中国画坛名家艺术研究杜哓波卷”,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年,国画《老门》入选中国“东北风”东北三省国画作品联展。
1998年,国画:《乡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展,作品被收藏。
1999年国画《关东脊梁》、《年正月》两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1999年,国画《乡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鑫光杯”迎奥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0年国画《秋高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0年国画《老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作品被收藏。2001年国画《远来的风》在庆祝建党80周年辽宁省美术精品展中获铜奖。
2001年国画《秋熟》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沃土新花”书画家成果汇报展,作品被收藏。
2002年国画《清秋》、《生之初》两幅作品分别获得辽宁省工笔画邀请展金奖和银奖。
2002年国画《厚土情丝》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3年国画《一片净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成就未来”美术作品展,获得优秀奖。
2003年国画《关东梦醒》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梦忆童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大展,荣获最高奖,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年夏一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4年国画《疾风破晓》、《故土》两幅作品被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5年国画《相依相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5年国画《故土温馨》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6年国画《土门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李苦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被收藏。
2006年国画《守望千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7年国画《腊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小幅工笔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8年国画《老金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展”。
2008年国画《走进祥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获得最高奖。
2008年国画《梦里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工笔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08年国画《银色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山水画双年展”,作品被收藏。
2009年国画《走过千年》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工笔山水画展,作品被收藏。
2010年国画《家园瑞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和谐燕赵,红色太行”山水画大展,作品被收藏。
我没有去过北国,没有茫茫雪原的感受,更没有北方乡村铺天盖地冬雪弥漫的印象。近读北方画家杜晓波的一大批表现雪乡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壮阔、博大,安宁、洁净,沉雄、奇丽,还透着亲切、平和的暖暖春意,不由得使我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想,这大概是我喜爱杜晓波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家如唐王维,宋人李成、范宽以至马远、夏圭都有雪景的佳构,尤其是元人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几乎无人不拍案叫绝。雪给了画家以梦境一般的美感,画家因而运用其灵动的画笔,表现出大自然寒林野村的雪景奇观。“雪景山水”由此而产生,并形成了传统的程式和规范,几乎都是以勾勒、淡染、留白或弹雪的方式,表现出“银色世界”的黑白之妙。
毋庸置疑,杜晓波是沿着古人开辟的“雪景山水”之路一路走来的。他曾从传统山水的根系中汲取营养,下过深入的功夫。当他从李成的《雪山行旅图》、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夏圭的《雪堂客画图》、王蒙的《岱宗密雪图》、吴伟的《灞桥风雪图》等作品一一走过之后,他深深地懂得了“继承不等于创造”的道理,理解了“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古论的含义。清代笪重光在《画荃》中精辟地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他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正是古人实践和理论的烛光朗照,杜晓波把他的艺术触角对准了银装素裹的北国雪乡。生于斯、长于斯的杜晓波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热爱那里的父老乡亲,惊奇于那里的寒冬之美。在他的眼中,北国的严冬已不再是严酷、是荒寒,是谈虎色变的灾难,如今的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今非昔比。虽然苍天仍有狂风大作、飞雪满天、奇寒刺骨、举步维艰的“变脸”之时,但更有“喜笑颜开之日。若稍加留意,你就会观察到:雪后初晴,万物皆白,一树银花,美玉铺地,真是如入人间仙境。这是南方的任何一处胜境都不能比拟的。杜晓波正是怀着对故土的深情,融心魂于玉洁冰清的雪乡之中.发现了雪原景观的自身之美和它的审美价值,并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开拓雪野、雪山、雪树、雪村的北国风光,创造了~幅又一幅的雪域的风情画卷,表达自己对改革开放后北方山村的雪乡人文景观的时代感受。这是“雪景山水”走向当代的新的境界,这是北方地域特征的再创造。杜晓波的画真正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雪域景观之美,创造了“雪景山水”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的领域。
杜晓波作品中的景观,偏向于自然景观,源于他深入生活的底蕴和现实体验,多以横帔长幅的形制构图,时有立轴或斗方。他觉得横幅构图更有利于展示山舞银蛇、漫漫无际的雪乡吞吐大荒的壮观。他的取材多为皑皑雪山、冷冷冰河、层层玉树、雪压村舍,间有红灯高挂、玉米高筑、炊烟袅袅、喜鹊喳喳、牛羊欢呜……那天高地阔的境界,那深厚苍莽的意象,那充满生气的山景,既有别于古人冷寂荒寒的隐居山水,也不同于今人盛行于北方的“冰雪山水”。杜晓波力图展现的是与人类同在的永恒自然,是令人动心动情的生生不息的乡民栖息之的地。因此,他笔下雪乡景观的呈现,不用提炼过甚的笔墨符号,不作模糊印象的抽象处理,从局部和细节而言,颇有真实感从作品的整体而言,又有高度的综合和概括,既不乏古代雪景山水的营养,又巧妙地把包括形、光、色、明暗在内的西画创作技巧,有机地融在写意的传统笔墨体系之中使画面丰厚而富有体积感、质量感和现代气息。
杜晓波使用的艺术语言,不是大笔头的写意方式,也不同于装饰意匠稍多的工笔方式,而是高度重视用笔的兼工带写语体,水墨淡彩服从于景观形质的呈现,又不失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他没有使用白粉点染裸露雪的表面质感,也没有使用矾墨以造成冰的肌理效果,而是“以笔主其形质,以墨别其阴阳”,成功地发展了“墨中用笔者巧,笔中有墨者能”的技巧,把北方乡村“雪”的美景在笔墨与实景结合中表现出来,既有一定的图式感,又有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气候特征.更有浓郁的乡情融入其中。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程式,完全符合传统的笔墨规律,又以他人所无的样式,丰富了中国山水回的表现领域,拓宽了中国雪景山水画的疆界。他的艺术作为中国现代中国画的一株玉树银花,风格是异常鲜明夺目的。如果把绘画分为再现与表现两种,他的画是倾向再现的;如果把绘画形象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他的画是侧重于具象的:如果把山水画意境的构成剖析为实境与笔墨两种因素,他是以实境创造带动笔墨更新的:如果说有的画家更着重自我的表现,另一种画家更重视与观者共鸣,那么杜晓波是致力于与观者沟通的。
不仅于雪乡山水,在他的另两类作品中,也表现出上述的特点:一类是表现出农家院落风情的工笔画,如《走进祥和》《清秋》《梦忆童年》《清风徐来》《庄户人家》《关东腊月等作品:一类是表现山情水境的写意画,如《春山幽谷图》《秋色人家》《山里情》《连山绝壁》《石泉野翠》《归家图》等作品。前者以表现家禽牲畜为主.也有以农家屋前屋后的环境入画;后者是采撷北方山景于笔下,表现出浓浓的乡土味和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以及生意奔宕的笔墨。
解读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工笔画严谨、细腻、凝练。他坚持以写实的形态贴近生活,热哀于表现北方农家的生活印迹和自然诗意。他强调绘画艺术视觉形象的塑造感,把对西方写实主义优长的吸收和发扬传统工笔画的优势结合起来,试图运用中国工笔画的材料、工具与晕染方法去追求西画的坚实细腻的造型和色彩效果。他的工笔画没有去描绘奇花异鸟的灿烂,也没有去表现狮虎狼豹的野性,而是以独特的眼光去追寻和发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禽家畜的生存状态之美以及被遮蔽的庄户人家的生活环境的原貌之美。比如,他画羊羔钻进庄稼地里的活泼可爱,他画黄牛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他画鸭群在清风吹拂的树苗丛中的悠闲,他也画农家房前屋后的景致,他还画田头高梁收割后的景象。杜晓波营造了一个手法丰富、内容充实、自然朴实的艺术世界。作品充满了一种祥和、恬静的乡土气息,对家乡故土生活的深情与眷恋都融化在作品之中,给人们以无穷的回味。他用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中国工笔画本身有着偌大的空间,具象写实手法仍具有深化和发展的前景。
值得强调的是,杜晓波的中国画艺术,无论是表现四季山水还是家禽牲畜,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他的稿本取自于乡间大地,而非前人传承下来的作品,它是体验生活及采风写生的产物,是从古代文人的超逸山水转为现实山水的自然承续,贯通于其中的一直是他对中国画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品格的追求与滋养。最大限度地去亲近自然——表现题材和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然之美——表现风格与方法,不仅让我们从中嗅到最普通、最淳朴的乡民的生活味道,还让我们在他鲜活生动的形象塑造之中,彰显出艺术达到主体精神与格调。因而,杜晓波的山水最为贴近土地的,最为亲切可人的.也是最接近平民式的表达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杜晓波是一位在传统上出新,表现新的视觉。显示出很大的艺术潜力。我们充满热情地期望杜晓波再接再厉。不停于攀登,不放弃超越,迎接更加美好的前景。
贾德江
2013年4月18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他的写意山水已把表现雪乡的技法束之高阁,已变写实的笔墨为写意的笔墨,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法取法宋人,所画崇山峻岭、干岩万壑,呈现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北派山水的雄强之美;另一种笔墨源自于元人.突出了用笔的松活和用墨的苍润,黄公望的“尽峦嶂波澜之变,亦尽笔内笔外起伏升降之变“对其影响尤深。他继承了历代山水回名家的写生传统.以真山真水为师,故他能”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将其最受感动的也能感动别人的如画江山写生记录,经过加工提炼,创作出比大自然更真实、更美的山水画艺术形象——或在广大空间的重峦叠嶂中驰骋神思,或在一方居落、一方风土中寄托有动于哀的深切情感。其感人之处,是因为他的作品源于自然,强调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具体物象的结构特征,选取不同的绘画语言加以表现,不以奇怪为高,而以平中求奇为胜,像他的“雪乡山水”一样,追求在平常的景色中幻化自然、历史和生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