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图文]

时间 : 03-17 投稿人 : 白鸽 点击 :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刘俊京

书画圈网 闫春玉报道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俊京先生是一位博采众体之长的书法家,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真、行、草、隶、篆皆能书,尤以真书见长。其字风以静虚灵动、恬淡清雅而为收藏者所称道。

艺术之美缘于自然、源于生活,艺术家们通过对美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悟,在追寻美的过程中,利用优美的线条、和谐的点画布局以及丰富的想象,在心灵和自然的沟通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欣赏者们获得美的体验和快感。书画圈网小编在整理先生的书画作品时,发现其艺术创作无论是选材、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都具备艺术品所具有的美的特征,而且独具风味,别具匠心。

赏析一件艺术品,绝对不能脱离艺术家的阅历和创作的背景意图。先生的这组以养生知识为题材的书画艺术,是其艺术探索和人生经历互相磨合,在以清静空灵为主的美学思想的导引下,相互碰撞而出的美的闪光。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自古以来,关于书画的审美和创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书画历史上,那些直指人心的美总是一致的。这组《静医斋便稿》就具备了艺术美的所有特质。

首先是“静医斋”书房斋名由来。刘俊京先生曾与名医结缘,系统研习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的石膏派中医技术,又极为用心,积极探索书法艺术的新意,结合自己对养生之道的体悟,针对现在浮躁的人心,将书画艺术的静虚之境和养生理论糅合在一起。故取其“静医谦和”,便是“静医斋”之意。

其次是刘俊京先生选材比较新颖。因先生曾做过十多年的中医,深谙传统养生文化,认为心静才能使人意念通达,养五脏润六腑,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规避时疫,获得健康,而这一点正和书画艺术的特点契合,心静才能创作出优雅的美的艺术,并让人在美中体会到平静悠远的心境。而取幅也以三尺作品为主,短小精悍,提升家居气色,在静怡灵逸的线条空间中学习养生知识,进而改变生活上的不良习惯,获得健康的生活。

再次是书画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先生擅长书法诸体,真、行、草、隶皆能书,并博采众体之长,创作出以魏碑为基兼具各体的属于自己的书法体系,以“敬、净、静”的审美意境诠释书法的空灵静谧。在这组《静医斋》养生书画里,先生将其灵动多变、风格静逸的字体,淋漓尽致的结合着实用的养生内容,相得益彰的互相协调,书与文浑然天成,珠联璧合,将书法的神气骨肉表现得淋漓尽致。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最后在书画所体现的意境和风格上,先生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念和养生的真谛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医、禅佛、戏曲、歌曲乃至日常所用等在先生这里皆信手拈来。这正好契合了先生追求书法,传承书画艺术国粹,弘扬民族文化之责任,创作灵感瞬间击中了先生求索之心,于是一幅幅充满了清新自然的养生书画便依次展现世间,不仅留下了美的艺术品,也给欣赏者灌输了丰富的养生文化,滋润着欣赏者们的心境。

细细品读先生静医斋便稿,正如先生一贯秉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书画传递正能量的的艺术理念。先生创造了崭新的书画艺术表现形式,在清新典雅的自然氛围里,体悟修身养性的妙旨,探索养生书画的境界。

为此,书画圈网小编在整理刘先生的这组养生书画时,总能感觉到其中洋溢的静虚空灵,内心自然宁静安然,在灵动的线条点画里感受先生描述的养生意境,那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汉字,不知不觉的就把人带入了“横出翠竹吐新叶,点落黄鹂衔老藤”的大自然里。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翰墨丹青话养生——刘俊京《静医斋便稿》解读 | 艺术杂谈

相关文章

  •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崔培鲁[图文]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崔培鲁[图文]

    ▲崔培鲁先生深圳近照崔培鲁1944年出生于山东枣庄市。早年毕业于临沂艺校,师从著名画家王小古和皮之先,后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研修班深造,国画创作推崇郭怡孮“大花鸟”创作理念,并倡行传统生活学养感情的融汇和时代精神的表达。1992年调入深圳特区创建南山画院。1994年初二度赴港举行画展,刘海粟大师为其作品题写了“气韵生动”的赞语并收为关门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

    188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美术馆中,哪家是流量之王?哪个展览最热?[图文]
    美术馆中,哪家是流量之王?哪个展览最热?[图文]

    去年上海最受观众欢迎的美术馆是哪个?哪一个展览最热?记者2月9日从市文广影视局获悉,2017年,本市美术馆参观人数为617万人次,其中中华艺术宫以255人次万位列第一。《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2017年10月28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展,截止2018年2月9日闭馆,参观总人数已达594984人,预计2月10日将超过60万人次。该展览也成为本市近年来观众人数最多的...

    200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看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勿以画价论短长[图文]
    看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勿以画价论短长[图文]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之棣楼吹笛图 34×45.5cm 册页 纸本设色 1910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与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并称为中国近代画坛四大家。近期,美术报刊发了一组评论——《吴昌硕的画价为什么高不过齐白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许多媒体广为传播。为此,笔者也颇有感触,谈谈自己的观点。湖南人齐白石,14岁做木匠,雕花为生;32岁开始学刻印;53岁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他操着一口湖南话独...

    16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五谷飘香福满堂——画家荆振初稻花香系列三[图文]
    五谷飘香福满堂——画家荆振初稻花香系列三[图文]

    画家简历荆振初,山东海阳人,少年时代离开故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画花鸟动物山水等。以画虎题材的作品享誉画坛。被誉为“吉祥虎名家”。画家曾在黑龙江五常从事基层美术工作多年,近年在“墨虎苑”潜心研究画虎艺术,探索出“丝皴法”作品追求激情雄浑苍润博大的艺术特性,国内外大展中虎作品多次获奖,被海内外艺术馆及藏家广为收藏。画家出版有《荆振初画虎艺术》、《中国画范本丛书——荆振初画虎作品精选》...

    133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震撼!创意摄影大师 Gilbert作品赏析[图文]
    震撼!创意摄影大师 Gilbert作品赏析[图文]

    比利时广告创意摄影师ChristopheGilbert的作品绝对可以用“震慑”来形容,惊人的创意,对前期后期的超强掌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洞入人心观察力……他摘获过全世界ONESHOW,嘎纳,等众多广告大奖。长期客户包括DDB,EuroRSCG,FCB,Ikea,Levi's,LGElectronics,Mercedes,Ogilvy,Play...

    10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剑桥考古教授:从古希腊雕塑与良渚玉琮看史前社会[图文]
    剑桥考古教授:从古希腊雕塑与良渚玉琮看史前社会[图文]

    左为出土自基克拉迪群岛的交叉双臂的雕像,右为良渚文化的玉琮科林·伦福儒,上海博物馆考古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考古学家的独角戏。考古学正走出“象牙塔”,主动走近公众,以适应时代需求。12月中上旬,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举办。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150名考古学家将就“水与古代文明”的论坛主题进行跨文化与比较研究,并探讨水资源、水管理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论坛期间,一系列...

    2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陈兵国画鉴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陈兵国画鉴赏[图文]

    人物简介:陈兵,男,字悦水,杭州桐庐人。师承黄胄、范曾等。著名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共和囯甲等一级文艺名家,国画艺术硕士学位,中国首届国学功勋艺术家、中华国礼藝術大师、中国館藏级艺术家、国家文化巨匠、国粹艺术家、澳门文化形象大使、中国当代书画艺术专家、学者。中华文化名人堂,神州书画名人堂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艺协(caa) 常务理事,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联出版...

    84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万  山  红  遍 ——兼谈李可染的新国家山水[图文]
    万 山 红 遍 ——兼谈李可染的新国家山水[图文]

    1950年,中国的艺术家们迎来了他们的新时代。李可染先生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他认为:“只要它(中国画)真正能够和人民大众相结合,革命事业相结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来了。与革命事业结合,创造新的国家山水图式,这个机遇被许多画家看到。而先行一步的,是傅抱石。传统山水与革命事业之间,如何建立笔墨关系?傅抱石找到了突破点:毛泽东诗意山水。在毛主席那些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

    93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自然意趣”与真性情 ——读钱玲萍工笔花鸟画之感想[图文]
    “自然意趣”与真性情 ——读钱玲萍工笔花鸟画之感想[图文]

    画家近影(一) 每当窗外的树叶稀稀拉拉落下的时候,每当一阵阵劲风从窗外掠过的时候,我们时常会不经意想起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细数着那些层层叠叠的黛瓦粉墙,烟芦云树,小桥流水,一步步走去……所有这些,在艺术家的画里,在摄影家的镜头里,那样亲切和那样的欣喜。时光之航,载着一条条有些泛蓝的皖山皖水,从上而下千古流淌。随后,我们的目光穿越千年,目送霞光里那些先贤穿梭而去,李公麟、邓石如、方苞、张廷玉、赵...

    83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回望2020上海艺术市场[图文]
    回望2020上海艺术市场[图文]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球各地众多艺博会、线下艺展纷纷被按下“暂停键”,申城却逆势迎来全球艺场的“上海时间”,牵引了世界的关注目光。艺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日常,自2020年三四月份疫情在国内逐步得到控制起就日渐复苏,随着10月15日至11月15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举办,全城艺术氛围之浓烈更是抵达前所未有的顶点,并以一种新的常态重塑上海艺术能量场。【领航力】政府牵头、政策创...

    88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国宝夜宴图中的潜伏[图文]
    国宝夜宴图中的潜伏[图文]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这是一幅由南唐后主李煜亲手促成的画作,有着非同凡响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准,成为世人公认的国宝——《韩熙载夜宴图》。那么,这幅画作背后到底“潜伏”着怎样的传奇旧事呢?夜宴中的主角关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作的作者顾闳中,诸多史料中除了“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画院待诏”这一简略介绍外...

    199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浅析粉钻投资[图文]
    浅析粉钻投资[图文]

    一般大家都认为钻石是越白越贵,其实那只是在无色钻石里面的分等而已。但是就宝石界来说,都是颜色越漂亮的越稀少越昂贵的,钻石也不例外。,粉钻让很多女性和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钻石,而奢华美艳的彩钻也不辜负它奢侈品的称号,价格非常昂贵,那么粉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投资回报大不大?让我们来一起探讨粉钻的“奥秘”吧。长期以来,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足够的粉色钻石,以满足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的需要。而现有的大部分...

    56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李庆祥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李庆祥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李庆祥,男,1954年6月16日出生,是广东省东莞市人,于1972年7月在东莞市华侨中学高中毕业,中共党员、企业厂长、一贯从事文职工作,于2014年7月退休。热爱书法,勤学苦练、自学成才。近几年来参加全国书法比赛荣获三十几次金奖。在二0一五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百杰书画名家。现为曲阜鸿儒书画院理事。中国民政部老龄事业基金会慈善艺术家。作品欣赏:李庆祥老师的的作品,其结构,笔画十分严谨,雍...

    4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夜间办公室》影射的职场女性[图文]
    《夜间办公室》影射的职场女性[图文]

    Edward Hopper,Office at Night, 1940. Collection Walker Art Center, Minneapolis; Gift of the T. B. Walker Foundation, Gilbert M. Walker Fund, 1948“《夜间办公室》这幅画可能是在乘坐纽约市的地铁时获得的灵感,而那些对办公室内景的匆匆瞥见,也在我的脑海中留...

    88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明代沈周缘何留下名作《草庵纪游图》[图文]
    明代沈周缘何留下名作《草庵纪游图》[图文]

    相比于明代苏州城内林立的大小寺院,大云庵并不出众,甚至连它的名字,也被当地人与附近的吉草庵相混淆。由于方言的谐音,吉草庵又被讹传为“结草庵”,于是大云庵便成了“结草庵”。沈周直到七十一岁时才第一次来到这里,但这次游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文徵明后来回忆,沈周“尝栖息于此”,可见其晚年对此地的喜爱。是什么让早就对苏州城内大小寺院了如指掌的沈周,喜欢上了连名字都被传错的大云庵呢?结草庵前的七孔石桥...

    194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