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是西方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多年前,油画从中国宫廷走进了民间,这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西风东渐”的大幕中多了一抹艺术的亮色。古城苏州,以敏锐的目光迅 速拥抱油画:1919年1月,颜文樑与同伴们共同发起“美术画赛会”,参展画种中就有油画;1922年7月,颜文樑与同伴们首次创办苏州美术暑期学校,由 胡粹中、朱士杰、颜文樑教授西画。因此两项,苏州得以在今天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油画教育祖庭”。2016年5月,中国油画学会以“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 品展”为学术切入点,举办“中国油画艺术理论研讨会”,众多学者艺术家在这里讨论了如画江南的开放精神与油画的关系,以及油画的前景。
“江南如画”的学术意义与文化内涵引发了学者的思索。正如《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对于‘江南’的理解绝不只是一个纯粹自然风景的概念,而是人文的意涵。 这意味着每位画家必须从单纯的风景题材的局限里扩展到一个更加宽泛的表现范围。如何理解‘人文江南’,显然呈现了一种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深广度。当下对于油 画江南命题的再度探讨,无疑是20世纪以来几代中国油画家有关此一油画命题探索的继续。”
“如画”是双重的观念
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自然环境给大脑所提供的信息慢慢影响着我们。江南有自己的视觉要素,就把江南人变得很容易去接受这些要素。所以,江南如画或者是风景如画,“如画”这个观念是双重的。
一方面自然如何塑造我们的视觉大脑,反之亦然,艺术作品怎么样帮助我们观看历史,观看自然。这个展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如何塑造我们对媒 介的把握,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左拉说艺术家一是要服从自然,二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左拉还提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人气质的反映,这种气质与 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把中国艺术放到世界近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来看,中国油画界存在一个问题。这可能与我们平时过于简单地讨论和理解 精神问题有关。产生的误导就是觉得艺术必须怎么样,或者身处北方应该怎么样。但是艺术的伟大和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其不可预料性。艺术是人类创造性领域 里面唯一不因为时代的先后而决定其价值的,也不因为个人的去留而决定其价格。所以一如古今,只要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就永远不会过时。也因为它不会过时,所 以艺术未来的走向是很难预计的。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很多艺术家会过多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让自己承担过多的历史责任,而忽略了艺 术媒介本身。
“江南”也可以成为世界的
丁宁(北京大学教授)
宋徽宗的《听琴图》中树下的一把古 琴是在暗示皇帝与下面的人需要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所以琴是中国文化之音的一个代表,而琴与江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明代张岱在散文中也提到“张敬修制 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中国绘画的很多东西都与琴和地区有关。马远的画中仆人携琴1990 年代BBC做了一部名叫“云之南”的纪录片,它引发了西方人对于云南的想象。这部纪录片让中国的云南变成了一个西方能够理解的云南。同样,是不是中国的江 南也可以成为世界的江南?由世界来展现江南的价值以及江南承载的高水平的文化技艺。13世纪时,马可·波罗一到杭州就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所以 我的这种观点其实早已存在。18世纪时,世界上十大城市中,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四个在中国江南。所以我想江南的特点是不能限定的,江南是如画的、 灵性的。所以江南灵性的文化是否能与中国故事一起有一个非常好的呈现。英国诗人有这样一个观点:我的诗歌不一定是澎湃激越的,不一定是感情的喷射,而是像 水流到一个容器中,然后慢慢溢出。我想那渐渐溢出的过程是不是就像文化江南,或者像江南文化中至柔至刚的部分。
“江南”孵化了新女性
李少兵(南开大学教授)
新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妇女解放。江南人陈独秀和胡适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蔡元培更是以身作则,做了一个婚姻宣言:“第一娶不缠足的女性。第二,女子要 识字。第三,男子不得纳妾。第四,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五个宣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最后他娶到了一位新文化的领袖。 总的来说,经过新文化人士的努力,婚姻自由,女子受教育、有工作成为了时代风气。江南女子就走在了妇女解放的前列,孵化了一大批的新女性。当然这也是有争 议的,有的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定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不一定幸福,但这也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有人问起的时候,我就推荐他们看《爱的艺术》。
中西不同是审美不同
金田(江苏美术馆副馆长)
我从小生活在中国画的圈子里,圈里也有很多作家,我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与西方不同。西方艺术更多的是“看”,而中国艺术更多的是“读”。他包含了读的内容, 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我们是从小学的汉字,可能就是老祖宗给我们汉文化的基因在起作用,我们看一幅画,首先不是看图像,而是要看字,看上面的诗和题字,所以 中国画更多地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我感觉中西的不同也是审美取向的不同。
南人北相与北人南相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想讲一个南派与北派、南人与北人、南方与北方的问题。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的毛病是“蠢”,机灵的毛病是“狡”。缺点可以改 正,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北人可以厚重而机灵,南人可以机灵又厚重。后来有了南派北派之说,但南方或北方,南派或北派,江南或江北,仍有共同之处。人的生长 环境不同,形成的气质也不一样。南方人的绘画和北方人的绘画,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普遍人性的存在,不同之处是地域性的差异。我觉得过 分强调南北差异是不合适的,但是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我认为绘画里面的南人北相,北人南相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北方的浑厚,也要南方的机灵。两者不 是互相割裂的,是可以相融但又同时保证各自特点的。
写意是保持一种姿态
彭锋(北京大学教授)
绘画的写意可以是人的情意,也可以是物的生意,绝对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把握了物的生意以后才有的写意。人的情意和物的生意在今天哲学层面上两者的根是相通的。
王履的《重为华山图序》中提到:“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物欲似 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意思是画华山必须要在华山里面,光这些还不够还要体现出意。“意”与物的形体不一样,每个物的形 态也不一样。郑板桥《题画》关于竹子“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 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三个竹:眼中之竹——自然的竹子,胸中之竹——心灵的竹子,手中之竹——身体的竹子。我觉得写意是 存在于自然、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写意绝对不是一个东西,不具备本体的地位,只要是个东西就不是写意。“之间”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出于有无之间的姿态,一种 出于现形与潜能之间的姿态,写意是保持一种姿态或者做出一种主张。
寻求契机来探索“意”
许江(中国油画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意” 的心灵方式强调心物往还,强调心手相应,强调默照心形。心物往还讲观看的问题,心手相应讲上手的问题,默照心形讲突破的问题。它们都在一个诗性的境遇当 中,强调用循环反复的方式来指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来酝酿心灵的自由,来突破眼和手的极限,真正寻求一种解放的契机来探索“意”的世界。通过这样一个表 述,让我们慢慢体会“意”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一个东西来求取。
像崇拜图腾一样爱艺术
闫振铎
(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鲁迅说:“血管里流出的全是血,水管里流出的全是水。”同样,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东西。我从十几岁画画到现在76岁,感觉体会最深的 是要先认识自己。所有历史上真正能被称为“大师”的人无一不这样。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是非常注重个人感受与理解的。
我觉得我们 现在一定要回归古代传统艺术本身,本来一开始最原始的时候是活活泼泼的生命艺术,后面就成了技巧和技艺的,进而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人 对人的时候,像对图腾那样的崇拜来对待我们热爱的艺术。现代来说,我们要发现不同时段、不同时间、不同年龄阶段对生活和生命的体会以及感悟。用我们所掌握 的手段把它重现出来,这才有意义。生活在自然界里面,万物皆有灵,这种灵性是可以和人沟通的。不仅是在形上,它们的生态有一种感动我们的精神层面的力量。 而在形式上,雨也好,春夏秋冬也好都呈现出不同的东西。我们视觉的把握无不是观察客观生命现象的形式构成,我们被感染后再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生命形态是 随着生命过程千变万化的,然后再根据自然环境千变万化,所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油画民族化几经起伏
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油画民族化几经起伏,即使是在主流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讨,无论是油画组织的提倡还是艺术家的探索,仍缺乏实践成 果。因为这种尝试成为纯粹的形式实践。现在的油画民族化极差,实践中往往导致异国情调、商品化。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油画早已不完全姓“油”,很多情况下它是 一种综合艺术写实或者是边缘性绘画样式的总称。而且油画界也有将油画民族化提法边缘化的倾向。比如说2006年意象油画的提出以及系列性展出,实际上也是 对油画民族化这个话题的变相延续。当年陈丹青1988年在黄山会议上表过态:“油画民族化的口号我倾向于不再提,我在画画时老想民族化会妨碍我画画。我看 提多样化是合适的。长期以来谈论油画民族化问题或者是油画本土化问题,都是想建立与之相抗衡的中国油画体系的潜台词。随着经济飞跃,这种需求涌动更为强 烈,但是油画需求不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导。”
预测未来往往危险,人类从未停止对未来的预测,这也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把握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幸,也是我们的不幸。有幸在于我们有机会实现我们的历史抱负,不幸的是接下了西方人的历史负担和责任。
江南是永恒的艺术题材
奚静之(清华美术学院教授)
关于艺术走向这个问题,我抱有乐观的想法。虽然将来的艺术形式会更加多样丰富,但我认为油画不会消亡,也消亡不了。
由于时代的发展,油画的画材发展神速。除了丙烯,有的油画也用国画的材料,还有用水彩,也有用沙石来表现质感和技能。这种新的变化使得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 了,也出现了很多表现力很强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写意,中国的写意画与欧洲的是相通的,很多好作品就是用写意的形态在油画当中得到体现,这是近十几年来一 个新成果。
艺术创作本身是心、脑、手的结合,而现在有一些绘画创作不完全是这样的。吴冠中说搞油画的艺术家是一个工匠和一个手艺,画家没有这样的手艺就成不了艺术家了。如果画家拒绝写生,拒绝去田野详细地观察描写人民生活,而是完全对照片加以改造成为油画就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从世界调查的结果来看,油画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得到人民的喜爱。即使是在法国或美国,人们在艺术馆排队要看的艺术还是表现真善美的作品。中国观众对油画非 常热情。中国美术馆只要有好的油画展览,必定观众如潮。江南艺术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从诗词、文学、戏剧包括评弹、昆曲扩大到徽戏、黄梅戏也算是江南的艺 种,都有非常好的成果。它们都是整个绘画时期整个江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江南文化不仅表现在绘画上,其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值得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认清文化流动与融合
肖谷(上海油画雕塑院长)
在前行的道路上要警惕三种现象和阻碍:转换、驯化与造浪。所谓“转换”是对已有知名的形式、内容和体系的转换。要警惕这种现象。所谓“驯化”是对灵心的失 信,对本性的抹杀。所谓“造浪”是举起没有理论依据的画派大旗,举办没有核心思想的展示,到处发表没有观点的造词理论。以上这些方面,我个人觉得在近十年 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客观现象。
欧洲造型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塑与造,而亚洲文化是书与写。两者体现的精气神和心路、情路不一样,有很大差异。
所 谓地域文化的特质不是天生的文化板块,是在历史中逐步融合起来并仍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中国南北文化之不同显而易见,通常我们所说的南是指江南的文人气质。 对于艺术家来说,东西南北不同文化可以说是不同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的个性兼容的就会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文化现象,认清文化流动与融合的重要性。
(徐佳和根据研讨会发言整理)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