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圈网 李秋霞 书中有言:“艺术没有情感不行,情感得不到饱和也不能成为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首先自己被所描绘的对象所感动,才能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别人。”这正是当代山水画家王顺舟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与精神折射。
放弃生意,爱上绘画
王顺舟出身于一个美术之家,自幼时起受父亲的影响学习绘画。在他很小的时候,见得最多的就是画案前父亲画画时挥舞毛笔时潇洒模样和一张张书画作品的诞生,深深吸引了他。王顺舟跃跃欲试,稚气未脱的他学习父亲认真地趴在画案前涂涂画画,虽然画得什么都不像,但听到父亲的夸奖时,心里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此,书画不仅点缀了王顺舟的生活,更成为其抒发情感的寄托。
后来,他迫于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忍痛割爱,以立业为重,开始做生意。随着生活的好转,那份埋藏在心底的艺术情结再次爆发。俗话说,有心者,永远不会觉 得迟。就这样,王顺舟又重拾旧业,开始了艺术创作。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绘画“更上一层楼”王顺舟特意到天津艺术学院进行深造,先后跟着著名山水 画家姚麟章、候春林、何延喆学习书画技法。经过两年多的锤炼,王顺舟不仅打开了眼界,而且技法日臻成熟,思想境界亦提升不少。
王顺舟对元四家、清四王、石涛等画家十分推崇,并从这些画家中大量取法。而现代画家李可染,魏紫熙,宋文治等更是对王顺舟影响深远,这表现在王顺舟作品中 的许多方面。王顺舟认为,“要想保持永远的激情,对我来说,那是一刻也离不开生活,融入生活,关注现实,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才会打动人心,精神才能长存, 而不是空洞的显摆绘画技巧。”他时常深入生活,向自然学习取法,曾数十次深入太行山及各大名川,绘制了大量的写生稿本,对各大名山中的诸多物象尤其是山石 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这对他在创作技法语言的形成和整体艺术风格的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深入太行,寄情山水
王顺舟善于把书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修养,心灵的抒发;同时,亦善于把春生繁华的色彩与饱满的情感作为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风格,在尊重法度根基不失传统上积极创新,经过多年的体味和感悟,已在山水画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纵观王顺舟的山水画有一种浑厚华兹、绮丽润泽的美感。在笔墨语言上,王顺舟常用积墨法,他将传统的披麻皴、折带皴等皴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画面需要,进行重 新组合,反复皴染积墨,达到沉厚、丰富而淋漓清透的笔墨效果,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给传统的山水画罩上了神秘的气息。他说,大山从来滋养万物,本身就带 有一种神秘感,太行山养育了多少华夏儿女,它独特的性灵唯有用沉厚才能表现出来。
王顺舟笔下的山水恒静无言,却给人山长水远的即视感。在这空灵飘渺的仙境里,结庐山坳,松风鸟啼,幽僻中雅趣自生。他说,幽居山林在中国古代有很深厚的历 史渊源,是隐士的归园田居,幻想置身庐中,白云缭绕,衣袂飘然,在庐中吟诗作画,烟云都穿窗探首来相伴,那该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岂不成了飘然出世的神仙?
王顺舟沿着山水画的创造性一路走来,将自己的情感理念完全融入了艺术创造之中,简洁、洒脱、凝练的语言,赋予了作品深厚的艺术意蕴,使其作品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精神家园”。这在当今画坛是难能可贵的。
艺术简介
王顺舟,曾用名旭虹,号言石,男,1971年生于河北任丘,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1990年进入天津市神州书画学院学习中国画,师从姚麟章、候春林、何延喆,主攻山水。任丘美协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北京金秋书画院画家,河北博艺画院理事,郑州康菲书院特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