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图文]

时间 : 03-13 投稿人 : 小闹腾 点击 :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 美术评论杜蓓和她的作品

“绢人”亦被称为“北京绢人”,正名“绢塑”艺术,是绢的一种软变形工艺,是流传在中国民间的古老工艺技能,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绢人”第三代传人杜蓓接受中国文物网编辑的专访,向小编介绍了“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何为“北京绢人”?

据杜蓓介绍,“北京绢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特征是以绢来塑性,制作原料十分讲究,如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饰、衣料及头戴的绢花、手中的宫灯、绢扇等全部为上等的丝绸、绢纱和蚕丝。

绢人作品的题材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侍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因此从原料到题材的选择,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

“绢人”的起源

杜蓓讲,中国民间的布制玩具被认为是产生“北京绢人”的肥沃土壤,绢人的制作技艺是在中国民间“针扎”和“彩扎”类制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肯定绢塑艺术在唐已初具规模,史书《全唐文》中《木偶人》就介绍其制作过程,“……以雕木为戏,丹濩之,衣服之。虽狞勇态,皆不易其身也”。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 美术评论

杜蓓作品《霸王别姬》

贞观年间出土的“绢木女舞俑”和官木俑就是其发展的证明,“绢木女舞俑”分别梳理不同发式、装饰、姿态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绢塑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准。“官木俑”全部着装黄色花绫袍、黑腰带。

“绢人”在古代的发展

杜蓓认为,绢人在唐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人物设计、整体造型的塑造逐步成熟,随着鉴真和尚东渡,绢人技艺也传到日本,现在日本的美术人形的部分技艺就是仿制唐时的工艺。

北宋时民间开始把绢人运用在大型活动中,宋人吴自牧撰的《梦梁录》中就有以绫绢塑人形的描述,“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并以绢绸彩结成人形”••••••此时的绢人技艺已有了惊人的表现和一定的规模。

元以后,中国古代民间的绢塑工艺不断发展,除了绢人,绢花也开始流行与民间。

明时,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百花齐放,制作技艺也非常成熟。

到清代,内务府御用工厂所设各种作坊中即有“花儿作”,后陆续流于民间,康乾时期,北京崇文区花市一带“各街、市花庄及住户营花者约占一千户以上”。至清中叶,当地住户多以造花为业,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即有“花儿市”之名。

一直到民国初期,绢花依然生意兴隆,而绢人由于其技艺的高难度,则只在宫院显贵处见到,没有得到像绢花那样的普及程度。至1937年后,由于战乱不断所有绢塑工艺行当都开始日渐衰落,后几近绝灭。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 美术评论

杜蓓作品《白蛇传》

“北京绢人”的由来

绢人——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以“北京绢人”的名字首次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杜蓓说,这一段时间又是中国民间手工技艺在历代传承中的重要发展和最为辉煌的时期。

1954年,文化部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把以我国民族形式的传统手工艺品参赛国际儿童玩偶比赛的任务交给了当时为北京女青年会会员葛敬安,在各方面的大力协助下,葛敬安终于用绢做材料制成了藏、苗、黎、彝、维吾尔五个少数民族妇女人形,经过多次的修改,并在多次参加世界比赛获奖,“北京绢人”成为了绢塑工艺的杰出代表。

“北京绢人”在近代的传承发展

杜蓓告诉小编,1955年1月4日,葛敬安在北京自家院内辟了几间房屋,和李配芳、杜崇朴、张宗敏、陶慧敏、宋翠珍、陈明礼、张琴等七、八名爱好艺术、热心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女同志一起,白手起家,成立 “美术人形研究小组”(即“北京绢人”);成功制作了“西施浣纱”“吹笛仕女”“李纨教子”和“秉烛夜游”4个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小说中的古装仕女作品,“北京绢人”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 美术评论

杜蓓作品《梁祝》

1957年“美术人形小组”改由北京市特艺公司和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双重领导,正式定名为“北京市美术人形研究小组”,小组的成员也逐步扩大。

1964年,“北京绢人”作品“海棠诗社”和“荷花舞”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很大成功,这标志着北京绢人工艺走向了成熟,日本、英国、加拿大、瑞典、巴西等国纷纷定货,北京绢人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有一些行业像绢花、剧装、锦盒厂由于转产合并等因素加入绢人行列。

中国的芭比娃娃:北京绢人的历史渊源 | 美术评论

杜蓓作品《天下掉下个林妹妹》

杜蓓简介

杜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玩具协会会员,自1974年从事绢人创作工作,1978年起在设计室从事绢人的设计工作,同时正式拜贾绍浦师傅为老师,成为北京绢人第三代传人。其作品做工精美、独具神韵,代表作有《西厢记——花园相会》、《霸王别姬》、《渡海观音》、《白蛇传》、《天下掉个林妹妹》等。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陈慧

相关文章

  • 丹青绘画中秋月 翰墨书写盛世情——著名画家于受万的绘画艺术[图文]
    丹青绘画中秋月 翰墨书写盛世情——著名画家于受万的绘画艺术[图文]

    【个人简介】于受万1943年生于山东牟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顾问、山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淄博书画院名誉院长,文化部艺术院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画《戚继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写意性工笔画《长城祭》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写意性工笔画《长城颂》1990年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画石呈龙》、《竞自由》、《丹涯怀古》等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级...

    177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应该如何欣赏那些天价艺术品[图文]
    应该如何欣赏那些天价艺术品[图文]

    刚刚拍出29.57亿元的达芬奇的《救世主》每个人的生命都注定了要和一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相遇,这些艺术的结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无论这些艺术品值多少钱?是不是拍卖出了天价?对普通大众来说,天价引起的轰动效果也许只是起到了将高端艺术品迅速拉近到大众面前的作用。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个误区,就是总觉得一定要看“懂”才行。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想看的人不敢去看,总觉得不懂艺术史论、美学常识、作者生平...

    27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何桂彦: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图文]
    何桂彦: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图文]

    Nelson 的雕塑《曼德拉》并不是把一件雕塑放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小区等地方,它就能成为一件公共雕塑。当下大量的波普化、媚俗化、装饰化的城雕,不但没有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成为了充斥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垃圾。城市雕塑不仅要体现公共空间的独立性,还要在审美与思想层面对既有的僵化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权力话语展开批判。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卡尔·安德烈曾将古典雕塑到极少主义雕塑...

    13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双年展是不是太多了?[图文]
    双年展是不是太多了?[图文]

    策展人Dan Cameron。图片:courtesy of Flickr and the Knight Foundation本周一,美国密苏里州成为希望获得国际广泛关注的最新双年展举办地。在该地州政府机构和当地慈善家的支持下,策展人Dan Cameron将策划一场名为“2018年开放空间:堪萨斯城之艺术体验“ (Open Spaces 2018:A Kansas City Arts Experi...

    56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李保民[图文]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画家李保民[图文]

    【艺术家简介】李保民,1952年生于甘肃兰州。1965年10月参加工作。1968年参军,在新疆军区服役三十余年。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秦文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评委、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美术研究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新疆创作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年表:1992年2月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

    102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绘画中的人物都是哪来的?——一份艺术模特简史[图文]
    绘画中的人物都是哪来的?——一份艺术模特简史[图文]

    今天当我们提到“模特”时想到的可能是杂志封面大片、T台走秀,但在艺术史中,除了时装模特之外还有一种在艺术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模特”,它是视觉艺术家创作中的一部分,为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原型。在没有照片的年代里,贵族找到艺术家以自己为模特画一张肖像;或是文艺青借做模特画画的机会为自己的心上人画一张像,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那样:描绘人物是艺术长久以来的使命,那么这些画中的人物都是从何而来?...

    9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苍莽深处的人性光辉[图文]
    苍莽深处的人性光辉[图文]

    站在王晓银的画作面前,有两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一是苍凉,他笔下的大漠风情莽莽苍苍漫无极限,仿佛给观者胸中注入了一缕夹杂着细沙的风,令人心内喧闹尽去陡生苍凉;二是温暖,那些看似生机贫乏的画面深处总是倔强地存在着一种生机,那些悠慢的骆驼、憨直的牧人就是生机的源头,他们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光辉之下,显得温暖而生机勃勃,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一缕微小的温暖会油然而生并迅速延展壮大。吉祥家园苍凉与温暖,这两种迥...

    141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重塑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图文]
    重塑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图文]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美在博物馆》的主题讲座让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从事展陈设计的博物馆人,听了此次讲座深有感触,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展陈设计的思考。欧洲的一家博物馆由物的关注到人的关怀陈馆长高屋建瓴,从博物馆的建筑之美、收藏之美、展览之美、教育之美、休闲之美等几个维度论述了博物馆的美,可谓“大美”。尤其是“休闲之美”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基本...

    118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画家刘鹏凯:盈科后进识性情 浑厚华兹道禅机[图文]
    画家刘鹏凯:盈科后进识性情 浑厚华兹道禅机[图文]

    书画圈网王喜英 李秋霞报道 东坡自称“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也正是当代山水画家刘鹏凯的真实写照。刘鹏凯善于把书画作为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同时,亦善于把浑厚华兹的水墨与饱满激情的色彩作为特有的绘画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投身造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沉淀,已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摸爬滚打定书画一见钟情,不只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用在刘鹏凯与书画的...

    3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高岭:表现的意义[图文]
    高岭:表现的意义[图文]

    油画 2015 210x170cm表现主义绘画在世界范围内现在主义艺术运动中,曾经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人性的精神皈依之间日益严重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鞭挞的一种深有力的艺术形式。而它一经出现,便被恪守精神至上。不甘被剥去神圣光环的拜金主义经济扩张和维度单向化的享乐主义意识诱惑所征服的无数艺术家,视为完成个人生命之旅并发出不妥协呐喊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不记空间的透视关系和构图的完...

    363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素描之于中国画创作[图文]
    素描之于中国画创作[图文]

    中国素描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发展、民族命运同行。早在20世纪初期,徐悲鸿、潘玉良、吴作人等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的艺术家就远赴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观念与技法,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中西合璧”的坚实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批革命现实主义画家采用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时代风云,开辟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境界。1949年后,艺术家们积极践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

    2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百家争鸣”时 敢言笔墨先:记山水画名家张维国[图文]
    “百家争鸣”时 敢言笔墨先:记山水画名家张维国[图文]

    张维国·艺术简历张维国,1946年生于天津武清,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澳中水墨画家联盟(中方)主席。“百家争鸣”时 敢言笔墨先——记著名山水画家张维国国画赏墨,水墨山水更重用墨。张维国先...

    179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16年升值最快的古钱盘点[图文]
    16年升值最快的古钱盘点[图文]

    2000年以前,古钱的升值比较平均,各个品种的升值幅度相差不大。2000年以后,各个品种逐渐产生了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老一代收藏家的观点是“物以稀为贵”,主张投资现存量稀少的古钱。而这几年,像雍正制钱、乾隆、嘉庆、道光大样等泉品虽然现存量并不稀少,价格增幅却超过许多大名誉品,使许多收藏者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认真研究发现,泉品价值增幅大都有其内在原因,笔者为大家归纳一下2016年...

    16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谈谈戴学正老师的山水画成就[图文]
    谈谈戴学正老师的山水画成就[图文]

    胡铁铮先生在老师戴学正山水画展上讲话“百年悬壁看人世,谁复重提云叟名。”——近日金临轩美术馆为吾师戴学正先生举办“溪山无尽一一戴学正山水画展”,这对于我们重温先生的艺术,评价先生的艺术地位,无疑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我想老师在天之灵也会很欣慰的。我是戴学正老师的学生,十几岁即拜他为师,跟他学画。回想当年临习老师的斗方手稿,每张都临二三十次,也没有临到老师的笔意神韵。现在我已年近八十,在山水画...

    116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为什么汉代重视天马而轻视骆驼?[图文]
    为什么汉代重视天马而轻视骆驼?[图文]

    〔图一〕 丝绸之路骆驼风景 (汉代符号)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进物种,代替真实的骆驼成为了充满想象的神奇动物。可见汉代丝绸之路真正的标识符号应是天马而不是骆驼。...

    79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