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的客观表现对象里,大致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喜好和个人品位,素养。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了许多钟情某一地区题材的画家,甚至有抢地盘这一说。例如古代的范宽于华山、倪瓒于太湖,近代的黄胄于新疆人物,大家各自寻找到一种与自己性格相投的表现对象,各自专研,最终形成自己的笔墨符号,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和冲击。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肃南高地上,祁连的风时常光顾着那里,也光顾着忙于绘事的王晓银。
王晓银没有去表现当代比较热门的西藏人物,而是选择了几乎隐于张掖肃南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当我开始要给王晓银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正在研究着艺术语境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几乎是同时,有一个问题不断地出现在我的思绪里,王晓银为什么会选择裕固族呢?如果是单纯的作为评论人,我可能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些,但我恰恰在年少的时候去了张掖,并到了肃南,但遗憾的是,除了夏天的清凉和驰骋在草原上的烈马,我几乎没有任何感慨的事情。
当我看到王晓银的一系列的水墨人物和骆驼时,这些人或舞蹈,或静坐,骆驼或写意,或工笔,我便告诉自己,王晓银的骆驼用其多变的形态和更细腻的表现手法区别了吴作人先生的骆驼,当然,也区别了同时代的某些画家。在大面积的没骨画法中,王晓银对黑白灰的理解是透彻的,也许正是这样,他独创的彩墨骆驼才没有了色彩惯有的浮夸和俗气。水墨和彩墨,在我看来,无非是当代对传统的延续或者自我救赎。最让我感动的是,除去了这些娴熟得过分的技法,他的骆驼难是有表情的,细细的的看了一遍他的作品,那些骆驼的表情居然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就那么活生生的站在那里,从另一个时空中抛来轻轻的一瞥,带来王晓银落笔时的气息。王晓银早年在造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人物画造型很到位,但王晓银似乎无心对写实给予给多的关注,而是如哲学家一般,把目光放到了别处。
我以为,别处,正是产生独特艺术语言的语境。王晓银的语境是区别于传统而又是自己所熟悉的。这种熟悉其实是对生命家园的理解和无声的回馈。因为熟悉,王晓银的艺术语言才能剔除了那些不必要的表述,最终这种语言变成了一种简洁的艺术符号和艺术程式。因为有了去除繁缛之后的简洁,这种抽象的艺术符号在一张张宣纸中逐渐变得经典起来。这种经典让人无从挑刺,像是从骆驼的眼神里读出王晓银的自信。甚至,像是从听到裕固族人口中听到,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写照。如果持续不断地深入王晓银的艺术语言,就会发现语境的重要。现在我开始认为,正是语境下的动力,才促成王晓银的创作。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语境和艺术表述的关系。在历史上,不论文学或者艺术,都是需要载体来呈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可是历史中的那些文章或者笔墨语言放置于当下,就会发现或多或少的不合时宜。而在当时,作者一定是以为足够经典的。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有价值,那就是对表现对象的不尽了解。于是,那些不合时宜就成了今日被淘汰的繁缛,从而与经典失之交臂。回过头再去看王晓银的裕固族人物画,像是依然可以感受到100年那些族人的彪悍和朴实。这种彪悍和朴实形成了一种超然的精神指向,凝聚在王晓银的笔端,从此穿透岁月的流转,向现在和未来的裕固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究其缘因,不仅仅是土生土长的优势,大约还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肃南今年的夏天姗姗来迟,很多爱美的姑娘到了现在还没穿上短袖。说其得天独厚,并不是说那的环境怎么宜人,在江南的园林里,我们可以感到一日是两日,园中岁月长的雅致和情调,而在这里,却有着高原上绵延无尽的祁连雪山,丰茂的草原,广袤的沙漠。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今日的裕固族人,使之与别的民族区分开来。这些坏境一定带给他们许多的生存难题,但也让他们和王晓银有机会去做生命的课题。这样的环境会让王晓银明白,当风从祁连山呼啸而来,真正能留下的是什么。我以为,这就是语境的动力。这种动力会让王晓银去创作,去回应内心的激荡,这种回应,像是明志的过程,历史上这种现状并不少见。例如明代的花鸟大家,他曾在一幅《杂花图》卷上题到:喜农家有登场之庆,童仆鸡狗各得其所,真郊居一乐也,畅我心曲,舍笔墨又何以哉?遂展素纸,作墨花数种,以志野兴。陈淳以花鸟野草明志,王晓银取裕固人性情写心,今日看来,异曲同工。
明白了王晓银的艺术语境,就会明白他的艺术语言中所描绘的高度。就像我很早在中央台看到的超鱼纪录片里的一句话,:那熟悉而难闻的味道,是它们光荣的味道。而王晓银笔下的裕固人,有着青草和牧马的味道,这味道散发的不仅仅是光荣,还有不断刺激裕固人不断奋进的力量。这种刺激,让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作为生命存在的印记。
肃南的草原或许有一天会消亡,甚至,裕固人也会被同化的和汉人无疑,但只要他们还记得那画中作为经典永远存在的彪悍和朴实,就会想起那牧马和草原的味道,在草原上奔驰的欲望就会再度升起,那绿色就会永远存在。
如果说一个画家要从精神上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止于怡情养性。那么就要让自己的作品对人类的心灵产生作用。这些,王晓银都做到了。当然,在他的图式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丁点的赞美或者责问,甚至,我们没看到他发表的任何看法,这些,都是为了完成艺术中顶顶重要的,把立场让出去,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王晓银
王晓银简介:
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山丹县,1982年毕业于山丹中学并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86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金昌市群艺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
1995年创作工笔画《途》入选文化部社文局主办“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并获优秀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9年工笔画《红沙棘》获甘肃省文化厅,省美协主办“庆祝建国5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01年工笔画《祥云》获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文联主办“西部风情书画作品及陶艺大展”飞天奖。
2002年工笔画《戈壁熏风》获甘肃省美协主办纪念5.23讲话发表6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4年作品《戈壁牧人》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庆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草木又一秋》入选中国美协,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首届电视书画大赛”。
2005年作品《融》、《岁月》分别入选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美协主办“全省专业画院美术作品展”。
2006年担任“甘肃省中国画、油画大奖赛”评委。
2006年美术作品《大漠追梦》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共同主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进京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8年美术作品《沙棘红的了时候》获甘肃省文联颁发的甘肃省美术创作“金驼奖”铜奖。
2008年出版了“风从漠上来”——王晓银中国画作品集,同时有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了个人画展及作品集首发式。
2008年由洛阳美术馆主办“王晓银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2009年《秋歌》获甘肃省美协、省文联主办“庆祝建国6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大展”二等奖
2009年《秋》获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甘肃省第四届群星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0年《焉之山下》人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1年《山里人》获甘肃省群文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12年《春漫陇原》获纪念“5.23”讲话7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12年由香港东方艺术中心、中国美网、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主办“豫东三人行——李喜生、索铁生、王晓银国画作品展”。“草原三人行——李鸣泉、索铁生、王晓银国画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