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浮躁的笔会现象:书画创作要尊重艺术规律

时间 : 03-10 投稿人 : 拐拐 点击 :

吴善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为我这样一名老文艺工作者的心头平添了许多暖意和底气。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文会友、以书画会友的雅集活动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一些传世作品由此产生,像人们熟知的《兰亭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类似的雅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金钱无关,其参与者书画艺术修养甚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雅集时的即兴挥毫只是创作方式之一,更多名作不是一次雅集所能够产生的。寂寞耕耘、潜心研究、长期积累,是高水准艺术创造的不二法门。而当前流行的“书画笔会”,与纯粹的“雅集”基本没有关系,也不是面向群众的书画艺术普及、春联赠送或纯粹的抒怀吟咏活动,其中掩藏着公款消费和雅贿,可称为浮躁的“笔会现象”。这样的“书画笔会”,表面上是“繁荣创作”,实则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背道而驰,也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

书画创作需要一定的条件

目前,各种层次的书画笔会所产生的书画作品质量不高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创作有“五合”“五乖”:“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恬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合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孙过庭认为,要想写好字,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闲散的心态,二是有感而发,三是合适的环境,四是纸墨相配的良好效果,五是有创作的灵感、冲动。这五个条件如都具备称之为“五合”,反之则称为“五乖”。与此对照,目前许多的笔会无法提供上述“五合”创作条件,产生质量不高的作品是必然的。

我们在笔会上通常见到的情况是:承办单位找基本不具备书法学养的工作人员去购置笔会所需物品,烟、酒、水果一般是不错的,但笔墨纸砚却未必,因为他们不懂好坏,宣纸、墨汁、印泥等常常质量不合格。作品无法装裱,墨汁跑墨,印泥跑油,没有书画毡子的用毯子代替,再不然就用布、纸张来代替。大桌案没有,就用小桌拼接,有棱有缝,高低不平,作品缺乏应有材料保障。

也有的笔会,一切都准备停当且合乎要求,书画家们在一片掌声中开写开画了。围观的,拍照的,交流心得的,一拨拨你方唱罢我登场,谈天说地,扯东扯西,既没有焚香沐浴的恭敬虔诚,又不见澄心定志的凝神投入,心不在焉,逢场作戏,“五合”基本不会全,至多满足一二。说在这种条件下能出好作品,只能是自欺欺人。

也许有人要反问:书法创作不是讲“无意于佳乃佳”吗?那么多人看着,给我们鼓掌,我们多受鼓舞呀,多振奋呀,一会儿就写一地,没纸了还想写。既“无意于佳”,又有创作欲,难道不好吗?回答是否定的。“无意于佳乃佳”指的是书法创作水平高,各种技法烂熟于心,并合理运用得心应手的创作状态。有这种水平和能力的人在创作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忘我无我的状态,由此创作出自然流畅、恣意纵横、浑然天成的佳作,没有刻意安排、刻意表现。如果作者的功力未达到成熟的境界,“无意于佳”就只是自鸣得意的奢谈。依笔者之见,当今中国书坛能进入“无意于佳乃佳”的作者最多不过数十人,这还是乐观估计。从近年来全国书画展和“兰亭奖”的入展、获奖作品看,几乎没有一件作品是在“无意于佳”状态下写出的。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精心准备、精心创作、反复书写、细节考究、字字推敲、整体效果鲜明动人的精品力作,没有严肃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勤奋不懈的反复探索是不可能做到的。

书画家经常参加浮躁的“笔会”,对于培养正确的、有责任感、有志向的创作态度是无益的。这样的“笔会”只能助长热衷炒作、追名逐利以致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

书画家只有沉下心来学好传统,才能打好创作的基础。没有传统作为基础,就谈不上创新。要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便没有独立品格。在艺术道路上,会有许多岔路,许多发展方向让书画家分辨选择。怎么选,选什么?如果没有对自己、对艺术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就会迷失方向。掌握艺术的技巧技法也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和长期的磨砺,没有捷径可走。

书画创作不是艺术表演

书画家用以为人民服务的是他们的作品,而不是作品产生的过程。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动态艺术通过表演和时间的推进展示创作成果,而美术、书法、摄影等静态艺术则是通过作品本身来展示创作成果。这两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创作到作品,到展示的方法、欣赏的环境都有很大区别。令人不安的是,浮躁的笔会将这个界限混淆了。在一些笔会上,书画创作和各类演出混合在一起,成了节目作秀。而笔会上的书画创作本身也成了视觉效果并不理想的肢体情境演出。

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现场展示,最大的弊病还在容易引起误解,让观者认为中国书画就是现场这短短几分钟里毛笔挥动的几下子,而忽略了书画家积年累月的苦功和艺术领悟,以致对中国书画的艺术价值造成广泛的损害。在将劳动付出和作品经济价值直接挂钩的西方,人们认可的是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创作的作品。面对几十分钟一幅的国画、十几分钟一幅的书法创作展示,西方观众也许会礼貌地称赞“神奇”、“不可思议”,但是如此短的时间里,寥寥几笔创作的作品也能值那么多钱,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在国外举行这样的“笔会”,本意是传播中华书画文化,却因做法不当,弄巧成拙。中国书画是建立在海量身手练习、心灵领悟基础之上高度浓缩的艺术,本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蕴。在这种表演中,却成了无足轻重、投机取巧的雕虫小技。

有的观点认为,“笔会”是书画家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形式,是贴近群众的身体力行。笔者不敢苟同。是否参加笔会不能成为书画家的创作是否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为人民服务,书画创作应是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加上精湛的技艺构成的作品。匆匆一挥而就的敷衍应酬之作,能说是“为人民服务”吗?

书画家是书画作品的生产者,而不是表演书画的演员。书画家服务人民群众的方式就是要提供优秀的作品,让作品像人民群众日常所需的所有产品一样,规范地进入市场。书画家提供优质的产品,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依法纳税。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艺术品,欣赏,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一个新事物,一条好的新路子,只有依靠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才能不断地坚持下去,发展下去。书画作品通过市场机制,接受市场洗礼,既能求得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最佳效果,又可不当市场的奴隶。

文艺家为人民服务,首先是把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基层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体察人民群众的感受,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齐白石之所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不是他到处去赶笔会挣钱,拉关系,找人围观,也不是他到处大量作画,免费赠送,而是他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取材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在他的创作题材里,白菜、南瓜、农具、蜻蜓、蚂蚱都可入画,并以卓越的才华,赋予了所画之物勃勃生机。白石老人画作中的美来自画家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在生活中提炼着质朴而趣味盎然的美。“蛙声十里出山泉”,他在艺术道路的跋涉中找到了艺术最广大最深厚的源头,并付之一生的实践。齐白石的画作就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典范。

其实,书画家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有这份心,书画家就会有更多的好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设施也遍布城乡,许多地方建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可不少场馆处于闲置状态,有“馆”而“无物”,有“物”而无“质”。如果我们的书画家能够精心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捐赠给这些场馆,既能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好去处,也能为大众提供了可供欣赏的艺术佳作,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改革开放以来获得成功、受益颇多的书画家群体而言,这也是回馈社会的最佳方式之一。

浮躁的笔会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容易催生腐败、助长奢靡之风

办笔会要花钱用人,要做广告,要邀请书画家,开销巨大。“高端大气上档次”是许多笔会的通病,吃住行都要讲究,接待规格要高,请的书画家也是名气越大越好。一个笔会办下来,花费几百万元也不新鲜。花那么多钱,效果又不好,主办者乐此不疲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是名家书画作品的高价格。一些领导干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灰色利益。笔会如果靠公款支出,则往往与私设小金库或造假账脱不了干系;如果找私企老板出钱,则往往与官商勾结利益输送脱不了干系。因此,这类浮躁的笔会极易落入化公为私的雅贿形式,必然催生腐败,催生违规违纪,助长奢靡之风,有百害而无一益。

最近,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有的领导干部玩风盛行、热衷于书画联谊活动,存在腐败风险”等问题,一些地方清理了省管领导干部担任书协主席、副主席等问题,加强了对领导干部违规举办、参加书画展、笔会活动的清理,对资金来源情况进行了核查;制定了关于严格规范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举办个人文化活动的规定。有的地方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严禁利用工作时间或公共资源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严禁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以开笔会、办展览、印专集等形式敛财,严禁利用公车、公款、公物或者公共资源组织或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摄影、书画、出版活动等。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也是对浮躁的“笔会现象”的釜底抽薪。

对专业的书画家而言,浮躁的笔会是严谨创作和敬业精神的腐蚀剂。书画家既然选择了以创作书画艺术作为事业,他的毕生修为均须以此为坐标,时时警醒,校准定位,守住自我,行得正、做得端,更应志存高远,胸怀广大,以扎扎实实的脚步、勤勤恳恳的耕耘获得大的成就。目前,许多书画家早已衣食无忧,除应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外,更应知恩感恩,珍惜操守,自尊自律,自觉抵制包括笔会在内的各种诱惑,做文化艺术的引领者、时代的先行者。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

  • 120年后 如何让甲骨文再次“惊天下”[图文]
    120年后 如何让甲骨文再次“惊天下”[图文]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的价值愈发受到珍视,甲骨学研究借助前沿科技步入了新阶段,曾经深藏在博物馆的甲骨也以表情包、书法课等形式,从高冷变得亲近。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圆圆的太阳,是“日”;弯弯的月亮,是“月”;三山耸立,是“山”……3000多年前,...

    134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新发行中国书法(篆书)金银币能否引爆2018币市[图文]
    新发行中国书法(篆书)金银币能否引爆2018币市[图文]

    2018年,一只“神兽”的到来把中国股票市场搅得风起云涌,它就是独角兽。如果你拥有独角兽概念股,涨幅翻倍属于平常,不到50%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金银币市场也将迎来一只独角兽——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币。据悉,该项目将于2018年6月发行,包括8克精制金币、150克精制银币、30克精制银币3枚,共计5个规格产品。新龙头、新发行、新营销,围绕着这只中国币市独角兽的多个新概念,刺激着迟钝已久的...

    165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钱杜的《梅花图》赏析:寒香千古(图)
    钱杜的《梅花图》赏析:寒香千古(图)

    钱杜的《梅花图》嘉庆、道光年间,杭州的“松壶派”不为正统派画风所拘囿,形成了一种雅秀绝伦、似梦似幻的绘画新风尚。“松壶派”的创始人钱杜,生性闲旷,潇洒拔俗,屡掷千金,不为家计,随手散尽,还要为躲避债款而四处漂泊。他好游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南逾瓯闽,西涉峨岷,出入于云贵高原之间,往来于江浙水乡之中。他在南阳的诸葛庐旁种松结庐,在金陵的近清凉山筑青...

    182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那些金光闪闪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图文]
    那些金光闪闪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图文]

    电脑都不能仅以三原色的混合一步到位地调出金色,因为它不能创造闪耀的金属光泽。金色成为色彩有一个技术问题,画面的颜色是通过吸收光线和反射光线来呈现的,而金属光泽显然是由于强烈的反射形成。那么如何使颜料拥有金子的色泽?这个问题如果问画家克林姆特,我想他必定会回答,只有真正的黄金才可以显现金色。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 克林姆特 1907金色是克林姆特晚期作品中最耀眼的色彩。克林姆特的作品原名《阿黛...

    176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翰墨丹青:走进著名画家富中奇人物画艺术[图文]
    翰墨丹青:走进著名画家富中奇人物画艺术[图文]

    富中奇(Fu Zhong Qi)男,1959年5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满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毕业。同年入黑龙江省画院任专职画家,198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进修。现为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深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执行导师。自1982年...

    154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名人志|情系翰墨 力耕不欺,著名书法家唐建平和他的书法艺术[图文]
    名人志|情系翰墨 力耕不欺,著名书法家唐建平和他的书法艺术[图文]

    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它具有简约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广大书法爱好者更掀起学习和收藏书法的热潮。在众多流芳百世、承载人类文明的书法中,有人选择篆书的凝重圆润,有人喜欢隶书的古朴率真,有人欣赏魏碑的遒劲浑厚,有人效法楷书的端庄严谨,有人心悦行书的流畅温和,有人追求草书的自由豪放,有...

    3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艺术之都伦敦:博物馆之城[图文]
    艺术之都伦敦:博物馆之城[图文]

    在伦敦,最大的乐趣就是参观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可以说屈指难数,统计数字说有300家之多,能说的上来的名馆也有二、三十家。比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家人物肖像画馆,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泰特美术馆、设计博物馆、电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伦敦交通博物馆等等。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它...

    137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从高原攀向高峰[图文]
    从高原攀向高峰[图文]

    珠峰归来不看山【编者按语】2004年,敬庭尧走进了珠峰大本营写生创作,现在看来,就觉得发生在昨天一样,依然使人感觉到新奇和震撼。一这次体验生活之所以令人震撼,是作者站在珠峰5200米的高度后,又向上攀登了一千多米,完成了生命的跨越。在当今画坛不乏画珠峰者,但走进珠峰大本营与珠峰面对面画写生者鲜见。敬庭尧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圆梦,见识一下世界最高山峰的“身材”,找到近距离画珠峰的感觉;二是...

    81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焦宣洛:简说抽象主义绘画[图文]
    焦宣洛:简说抽象主义绘画[图文]

    图为部分中国抽象画家作品。朱德群作品华夏收藏网讯 二战以后,抽象主义绘画虽然都称为"非描绘性绘画"、"非主题绘画",但实际上呈现出的面貌是多种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依稀可以见到主题或物象,表达一定精神世界的"抒情抽象",或称"热抽象”,带浪漫主义倾向,代表是康定斯基,其它还有克利、麦基弗、格雷夫斯等。另一类是以点、线、面、纯色等为基本元素,没有具体主题和对象的"几何抽象",或称"...

    69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丝路遗珍 印象岩画[图文]
    丝路遗珍 印象岩画[图文]

    岩画原始吗?当然,这些来自远古的符号,散发着人类原始文明的神秘气息。但在张学智的笔下,原始的岩画跃动着现代的艺术气息。在民族文化宫的展厅里,张学智的印象岩画,有水墨的,有油画的,有黑白线描的,也有泼墨重彩的,有些是象形符号的复摹,有些是抽象变形和夸张写意。“远古的呼唤——张学智印象岩画‘一带一路’巡回展”展出了张学智80余件印象岩画作品,内容有反映太阳崇拜、祭天、狩猎、鏖战等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

    162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把脉书画收藏大势 近现代书画市场认可度依旧
    把脉书画收藏大势 近现代书画市场认可度依旧

    张大千作品环境、资金、人气和书画作品是决定书画收藏或投资的关键元素,四者不可缺一。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等等,没有好的环境,一切皆是空中楼阁。资金——推动市场的有力引擎,是助力加油的发展动机,没有资金介入,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待字闺中。人气——买家都在观望,行情就不可能展开,没有人气,终端只能冷火冷烟。作品——艺术品本身不精不美、不优不新,就不可能激发收藏...

    47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当代艺术不是看的是用来想的[图文]
    当代艺术不是看的是用来想的[图文]

    什么是好的艺术品?如何培养鉴赏审美能力?9月20日上午,台湾著名艺术鉴赏家赵孝萱女士做客2015“艺术深圳”,并以“艺术鉴赏与收藏”为题,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有关艺术品欣赏与收藏的独特心得。为期4天的2015“艺术深圳”20日正式闭幕。“扩大视觉储存库,才能懂得鉴赏”怎样才能鉴赏好的艺术品呢?“我们必须对美术史有所了解,扩大自己的视觉储存库,才能懂得鉴赏”,赵孝萱说,“今天的讲座其实是现在西...

    115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弗里兹艺博会进军洛杉矶:携手好莱坞能带来什么?[图文]
    弗里兹艺博会进军洛杉矶:携手好莱坞能带来什么?[图文]

    去年伦敦弗里兹艺博会上,Marina Adams的作品。图片:by Leon Neal/Getty Images目前看来,弗里兹艺博会正在向西海岸进发。根据Other Words的专栏新闻稿,这家国际性艺博会正准备在2019年1月登陆洛杉矶。就在弗里兹和好莱坞娱乐、体育和时尚公司Endeavor(曾名为William Morris Endeavor | IMG)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快满两年之际,这...

    176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苦禅•大课堂》开课 廖静文侯一民缅怀李苦禅[图文]
    《苦禅•大课堂》开课 廖静文侯一民缅怀李苦禅[图文]

    苦禅大课堂开课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先生给大家讲第一课。并当场展示给大家苦禅先生曾经给画一幅手卷。9月1日到10日,李苦禅先生书画稿展览——《苦禅•大课堂》在北京荣宝斋二楼大展厅开放。此次展览将以影像资料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李苦禅不同时期的书画稿130余件,同时在展览中开办小展厅,模拟昔日美院教授的陈设,邀请书画界较高声誉的艺术家亲自讲授,追忆李苦禅艺术...

    5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叶向礼独树一帜的“百荷图”欣赏(三)
    叶向礼独树一帜的“百荷图”欣赏(三)

    叶向礼, 1963 年出生于江苏沙洲, 祖籍浙江德清莫干山麓, 现居杭州。 号莫干山樵、望湖斋主。 现为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收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当代中国画名家, 师从张寅彤先生、 李腾先生学习中国画, 追求艺术, 孜孜不倦。 擅花鸟, 尤钟情于荷花, 所作彩墨荷花将中国画笔墨功夫与西方油画色彩元素相融合, 以半抽象的形式展现出蓬勃多变的艺术生命力,创作出更富东方禅意与...

    191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