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创客”是一个响亮且有意思的主题,捕捉到了当下重要的文化生存现象,策展人在前言文章中对这个现象做了比较清楚的阐释,如果将本次展览作为策展人的作品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有必要说的是,以六大策展人组成的豪华团队的规模来看,这个展览水平并不算高。评价一次大型展览,不仅要看现场,还要看文献。虽然六大策展人都针对这个很新潮的主题撰写了各自的前言文章,但不少内容欠缺分析,像写散文,漫无目的,东拉西扯,没有多角度地揭示“创客”这个时代概念的内在关系。可见,著名策展人都太忙,如果连大型展览的主题文章都太赶时间,我不得不呼吁一下,大家不要太辛苦了。
我发现这次参展艺术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国外留学经历,以这个类型为代表的整个展览的作品在语言和空间上都玩得很溜,但作品表达大多比较浅层,缺乏新意,形式很国际化,内容很细腻,但缺乏对现象的洞察力。虽然都接受了欧美文化的洗礼,但毕竟自己的文化基础很弱,很多人只学到了欧美文化的表皮。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80后、90后的通病。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被洗脑的一代,政党文化直接灌输我们,商品消费间接腐蚀我们,我们似乎都习惯了就在自己的领地里宅着,哪怕外面的世界多么激烈,我们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爱理不理,大不了自己玩自己,这是我们这代人的逻辑。虽然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很通“灵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但这个苗头并不明显。总地来讲,艺术家们是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执着地做着“无用”的艺术,从中国艺术发展脉络来看,这是一个必经阶段;从世界艺术发展现状来看,现阶段的“中国青年艺术”现象在整体上文化含量不高。但我可以断言,这个阶段是最好的阶段之前的最差的时候,我相信有的艺术家能从这种亚现象中蜕变出来,但不是策展人通过一场活动就能将他们整体升级成“创客”的。
本次展览是一次像嘉年华般热闹的展览,事实上,这样的展览在中国并不稀奇。我们总是以为只有搞得很热闹才能让展览变得大众化,也许是吧,但真正大众化的东西是在包容和分享中实现的,但展览中的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所展示的包容度并不够,不是他们不愿意分享,而是视野本身就很局限,所以很多人的作品只能是自己玩玩,或者充当一下观众自拍的背景。尽管策展人和主办方不停地努力推广,最终还是赶集的时候热闹一阵子。艺术走向大众化除了硬广宣传,关键还是要在创作中建立起大众性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把作品做成公共娱乐设施。我觉得,这次展览最精彩的镜头是开幕式上范迪安院长代表主办方高瞻远瞩地立足于全球化语境用抑扬顿挫的音色发表的那番热情洋溢又感人肺腑的讲话,如果能够将所有作品作为他讲话的背景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事实上,策展人提出的主题在高度上超越了参展艺术家的整体创作视野,这是展览的最大矛盾。真正的“创客”应该像策展人前言中写的那样“独立、威风凛凛”,甚至应该比策展人站得更高。遗憾的是,我游走全场却没有发现一个创客,反倒在赞助商广告中发现了一些商业产品设计师身上有创客的气质。我真希望将来能看到一些安静、威风凛凛、付出时间的展览和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重要的不是软件的使用,不是方法和语言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我们内心的包容度,进而去测试世界的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