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人民美术网理论委员会主任)
2011年6月1日至9月5日《富春山居图》在大陆的一半跨过海峡来到台湾和它的另一半作了个暂时的弥合。这次人为的相逢,距此图一体焚割而分道扬镳大约经过了661年。我曾有一首诗云:“娟娟长绢火刀裁,山岳风云作两开。”如今,一件艺术品,因为是旷世之作,正应了王安石所云”所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如今它荣幸的成为了两个政治制度、两岸人民争取统一的磁力线,它彰显着吸引的一面,消弱着相斥的一面,确也更增加了此画的传奇色彩。由此我们可深悟到的是,文化的沟通交流需要的不仅是依靠“时间”这个过滤器慢慢的渗透,更重要的是恰当的时机。
大陆与台湾自上世纪50年代后互相成为了彼此封闭的两个世界。其实就大陆本身而论,由于地域的辽阔、流动的控制、交流的闭塞,自古就形成了地域间文化陌生的状态,何况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且敌对的两岸呢?可以说经过几十年割裂得两岸那是相当陌生的了。此后改革开放的30年中,内地无论思想环境还是艺术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大陆与台湾间民间经济的往来、艺术交流的往来也日趋频繁。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个科技媒体发达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艺术交流展现的迅捷,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一方面促进了模仿之风的规模,几乎是早晨北方展现的晚上南边就出现了模仿品。使艺术交流便捷这原本的好事,却也给艺术发展带来了雷同、浅薄的弊病。起码在大陆现状就是如此。
作为艺术基础的传统文化在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便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到了50年以后随着政治运动的脚步不但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了式微,且绘画界无论艺术形象还是思想反映手段个性也显得十分苍白。文革以后由于应试教育的大棒指挥着教育制度的教材,30年来实用思维操控着教育教材,致使作为维系中华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几乎毁灭的境地。缺乏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确实应当花大力气来改变这种状态了。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能让,也不能容忍传统从我们这里断裂失传。我以为,大陆与台湾间的联手求书画的发展远没有分裂的富春山居图拼合那样简单,也不应当那样简单。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关乎祖国未来的大事,它“任重而道远”并非书画小道而矣,为此“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仁以为己任”。我们之间的联手应当是共同发展的同时又应当坚持一条“和而不同”的发展原则。而这条原则的体现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短评快交流,而应当采取细致的缓慢的渗透。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大陆、台湾各自在艺术支持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这是两岸书画艺术交流首当考虑的问题,是各自向对方学习寻求提高的基点。我们知道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生活来源,董其昌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陻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作为画家来说行万里路就会使思想得到开阔,思路得到扩展,生活积淀得到丰富,而中国大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仅高山大川平原湖海自然景貌丰富多彩,且人文社会景象也是花团锦簇应接不暇,无疑,这给艺术家形成了一个极大展示的平台和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的养料库。袁宏道曾说:“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与台湾相比,发展书画在开阔眼界丰富素材激发想象空间方面大陆无疑具有极大的优势。素材对于画家创作来说至关重要,丰富的素材不但具有百里挑一的优中选优的选择优势,且可激发画家创作的激情。许多技巧都是原自客观事物的启发。以山水画的皴法来说,大陆众多不同地貌特质的名山峻岭,就曾成为了画家经营创造的源泉,为此而成就了传统国画得面目。那些名目繁多的皴法,如长短披麻、大小斧劈、荷叶、弹窝、拖泥带水、米点、解索、折带等无一不是根据不同的山地貌特点创造的。画家灵感的产生脱离了现实也会成为无源之木。许多带有地方特点的山川动植物都会给画家创作提供具有独立风格的机会。不必忌讳的说,在纷杂地域、众多民族的生活的、知识的、艺术的、人文的、传承的广阔海洋辽阔空间的大陆,发展自己的艺术道路,其优势自然是台湾一岛资源所不可比拟的;在就从艺人数来看,大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营造发展,有庞大的专业、业余队伍,象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国各个省市乃至乡县,至于充斥于广大社区、农村的书画爱好者以及大中小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大陆无论从美术工作者还是从美术爱好者角度来看,用庞大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但在创作和欣赏趣味更趋于异彩纷呈状态,而且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了许多有造诣的艺术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美术市场。
不过大陆在书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病。由于多年的政治统帅艺术的政策,致使书画艺术往往形成了被政治左右的格局,缺少了它作为艺术本当具有的独立品格和活力。特别在表现内容上的统一意志和艺术协会团体上的官派主宰御用性,限制干扰了艺术正常的发展。前者强调社会性,限制了艺术家个体思维创作的独立性,干扰了百花齐放;后者在只对领导负责的同时,形成了为官僚控制的自我服务自我名利的帮派封闭利益集团。艺术家确实应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摆正自己所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不能从形式上采取辖制性捆绑其思想的管理模式,那样则违背了文艺创作发展的规律。文艺可以为政治服务也可以不为政治所左右,要遵从艺术家本人的意愿的同时,当摆脱运用政治指挥棒的惯性思维和做法。改革开放以后的书画领域确实在倡导于此,但习惯势利的惯性不时在实际操作和舆论、思维中起着干扰阻碍作用。孔子所主张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时下依然有他的积极意义。一个真正的有能为的艺术家从事于艺术事业,必须建立在远大理想上,要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要有一颗仁慈善良的胸怀。我们所说的艺术家的良心即是提倡艺术家当考虑到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效果,提倡艺术家的创作富有民族性、个性的同时要遵从普世价值规律,积极地向台湾学习,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
大陆在与台湾方面相交融中必须尽快地对自身的弱项不足充分给与认识。大陆的书画艺术从艺者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功力不足的现象。近年台湾教材进入北京,从此我们可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统文化中“四书”占据着相当比重,四书中所涉及到的做人、处世、内政、世界观、群体观等,对艺术从业者都很重要。而我们目前书画从艺者的中间力量主要是三十至七十五岁者,这些人在这些方面所受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们看看目前教育方面大陆与台湾的在对待四书方面的状况和差距就可发现大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了。台湾自1956年教材使用《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个教材中有《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其中《大学》、《中庸》等内容在大陆的课本中几乎未被涉及过,很多老师都有艰深之感。在台湾这个教材属于高中必修科目。台湾现有48%所学校、5点3万高中生使用此教材。而大陆呢,近年大约有30所学校,其中北京四中也在内引进这个教材,但实际只有武汉四中、太原外国语第二学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郑州五中使用此教材。北京四中并没有使用。在北京只有民办高中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在使用。而我们大多学校没有使用这个教材的理由一是应试教育没法适应这么大的教材,二是缺乏师资。试想我们30至75岁的人在读书期间对四书基本是排斥的教育,师资自然是个问题了。由此例我们可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台湾的差距了。台湾之所以可以实行,乃因为1956年时代不乏在此方面有造诣的人,因此便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下来。
我以为台湾方面在对传统文化方面继承上有比较广的基础,而且在艺术独立于政治外方面比大陆艺术从艺者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因此大陆方面要尊重台湾艺术家独立自主的艺术人格,要虚心学习台湾艺术家打造自身的艺术人格的能力。在书画艺术上台湾艺术家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富有地域性的特色、品格应当坚守不弃。大陆台湾各方在交流中虽向对方汲取,但应当守住本身的传统,在艺术创作理念、艺术思维方式等方面当秉持自我的特色。虽然两方面都是在传统书画上求发展,但却不要采取相同的手段。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要在尊重彼此所走道路上求发展。所谓殊途同归就是不能走雷同的道路而最终达到共同的发展。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艺术的延续,需要前赴后继不断的跟进。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传统不惟表现在言之凿凿汗牛充栋的思想理论方面,尚体现在大量的艺术实物上。先辈为我们留下了鸿篇巨制的众多碑刻雕塑,还留下传承有序云蒸霞蔚绚烂多姿的纸绢书画。西安的碑林、兵马俑,大同洛阳巍巍的石雕、莫高窟的壁画,等等数不胜数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17万余件文物,后来修复好多无具体数据。这些数目庞大的艺术品都是书画艺术家毕其一生在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宝贝,这也是在全世界我们中华艺术家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传统基础上面进行创新这是历史所赋予我们书画艺术家的使命,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大陆台湾的珍宝,我们不仅会感到了肩上的沉重,我们内心也会体会到一种压抑。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创物”艺术,同时也将法度留给了我们,我们怎样带有创造的去“述”?远在宋朝的苏轼已经告诉我们要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手法在继承中去开拓发展属于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艺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祖辈奉送的财富,不辜负时代的寄托,不辜负自己“游于艺”初始所立下的“志于道”的誓言。如今海峡两岸正在筹建的书画共同发展的平台给两岸书画家吹起了进军的号角,我们期待着在“和而不同“的艺术发展之路上,我们“游于艺”的艺术家们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中不断创造出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