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缸杯
现象热浪席卷
自从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天价,这件小杯子不仅成为投在文物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中的“重磅炸弹”,而且其冲击波还远涉普通民众,成为社会热点。先是各方专家不断解读,后有众人分析热点,再有各式各样与之相关的活动陆续跟进。
此外,鸡缸杯的“子孙”——清代、民国所仿之佳作,乃至其嫡亲——成化斗彩瓷器,其远亲——成化瓷器和历代斗彩瓷器,皆被各拍卖公司、古董商、媒体视为重点目标。鸡缸杯的现代克隆品也在网店和商家迅速蹿红,一些高价位的鸡缸杯还“借古开今”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定制发行。追风之行并非“鸡缸杯”为始作俑者。早年间,因鬼谷子下山罐拍出身价过亿元,引得元青花风光至今;那只过亿元的“古月轩”小瓶同样在一夜之间俯首皆是……下一个不知又会是谁呢?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如今的鸡缸杯热已然演化成为社会现象。但说到底,追逐“鸡缸杯”的心态与当下爱慕“高富帅”、“白富美”的心态一样,都是爱慕虚荣的土豪心态在作祟。正如网上卖鸡缸杯的广告语所直接体现的“18元过2亿的瘾”、“不一样的亲民价格让您享受‘一掷2亿金土豪’的感觉”所说。仔细审视、研究,“鸡缸杯”的背后隐含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喧哗骚动、浮躁拜金等等。
黄启贤(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商业运营中的机会主义在这次鸡缸杯热中再次得到充分体现。所谓机会主义就是商家都知道这是借热营销,能大赚一笔。如《让子弹飞》中的九筒麻匪面具就是一例,电影一火,一个30元的面具仿品在网上一个月卖出200多万。这就是互联网独有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大众化、娱乐化。但热气过了,也就过了,很少有人会考虑太多。
王鹏伟(文玩天下首席鉴定专家):国内的收藏市场往往如此,从来不缺炒作的热点,只不过现在就是鸡缸杯一下子爆发了。比如当下流行的南红玛瑙、琥珀蜜蜡、青金石、绿松石、菩提子手串,虽然并不是凭借拍场上的明星而一下子风靡全国,但也与藏传佛教近年来在国内的盛行密不可分。去年一串1000元至1500元的金刚菩提,如今却卖1万元,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菩提子原本就不怎么值钱,每年都会从菩提树上结出不少。新仿的鸡缸杯也一样,只要画得好、胎土好、釉色好,器型仿得有味道,买一个玩一玩也不错,这叫“好吃不贵”。但如果是同样的师傅用同样材质做的同类型的杯子,“鸡缸杯”要卖500元,而其他的杯子也就二三百元,那就有炒作之嫌了。
现象如此跟风
“天价鸡缸杯”引发的热炒让鸡缸杯仿制品着实火了一把,然而这些仿制品很多属于粗制滥造,比如网上充斥着“爆款鸡缸杯”、“限量鸡缸杯”,有些根本不是“斗彩”工艺,有些甚至分不清画的到底是鸡还是鸭,完全误导了大众。2005年拍出天价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引起轰动后,各类冠以“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名字的仿制品也蜂拥而至,甚至令一些不知情的人将“青花”与整个中国瓷器的价值画上等号……类似于此的跟风,其来势汹汹不得不让人咋舌。
许宏翔(艺术家):现在虽然是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火热时期,但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大众消费不起的,比如一幅布面油画的价格往往上万元,买回去挂在家里做装饰,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可能都不会这么做,更别说普通百姓了。但是把布面油画转化成丝网版画推向市场,再由画家签名,一张一两千元,也挺好的,大家都喜欢,能扩大艺术消费的群体和范围。如果有仿制很好的鸡缸杯,我自己肯定也会买的,哪怕贵一点也无所谓。你看卢浮宫的雕塑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就是凭仿制而走遍世界的。
冯建忠(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中国的很多传统艺术都在逐渐没落,而“天价鸡缸杯”、“天价元青花”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重新关注了中国传统艺术——陶瓷艺术。但是随着劣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大众已经不能够了解到真正的中国陶瓷艺术,能够接触到的只是画满鸭子的“鸡缸杯”。在这种冲击下,大众会对陶瓷艺术失望,进而对中国传统艺术失掉兴趣。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大众,让大众了解到真正的中国陶瓷艺术。
这种引导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合作,第一是媒体宣传,一定要正确宣传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向大众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各个方面的特点;第二是要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尽量减少劣质仿制品的出现。只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魏有华(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成化斗彩鸡缸杯和元青花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骄傲,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存世量稀少,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仿制品出现,这些仿制品大多精美绝伦,极好地继承了这类艺术品的艺术美感,有利于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播。显然仿制品也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仿制的。
然而随着天价事件,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鸡缸杯和元青花,根本没有仿制这类艺术品应该有的工艺水准,这极大损害了艺术品的形象,会让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认为不过如此。而这种粗制滥造大量出现则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急于求成、短视牟利的心理,这种心理无疑会损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社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要摒弃这种心理,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龙斧(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鸡缸杯热”和“元青花热”首先是以天价购买为噱头,以大众的围观心态和拜金心理为基础,以商家的大量制造仿品等为手段的推波助澜,而共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买家赚足了面子,大众赚够了好奇心,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看上去是皆大欢喜的场景。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这其实是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个生动写照,也就是唯经济指标论。在其指导下,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准就是经济指标,衡量一个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就是拍卖价钱,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赚钱多少。所以天价艺术品会被推崇,买家会围观,大批的仿制品会被踊跃购买。但是这种理论造成了经济发展很快,环境却污染严重;艺术品市场很繁荣,但是艺术文化被扭曲,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这种价值观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现象居心何在
随着近年来古玩艺术品市场上一些天价国宝的出现,在国内的民间收藏群体中开始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和收藏家们聚在一起,办起了以“民间国宝”、“华夏珍宝”为名的一系列评奖和展览。而在这些评奖和展览中,一些民间藏家几乎人手一件“天价文物”,比如在某公开举办的鉴定交流论坛上,就有礼仪小姐一次性端上了20余件号称成化斗彩的鸡缸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鸡缸杯居然被“专家”全部鉴定为真,并且声称总价值超过了56亿元人民币……
张庆玉(瓷器玩家):我认为,这种借天价国宝来牟利的,确实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骗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藏家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眼力不济,被人给忽悠了。举一个例子,我前一段遇到过两个声称自己收藏有明成化鸡缸杯的藏家,他们拿藏品找到我,说“我们的鸡缸杯和刘益谦的是一模一样,我们把两个杯子的各种数据都进行了比较,可以肯定,我们的杯子也是真的。”事实上,这两位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藏家,在当地收藏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我只能遗憾地说,他们的鸡缸杯真的是假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鉴定瓷器,绝不仅仅只是从器型、颜色、绘画、款识等方面来考察,更要看的是这件东西是否具有那个时代的气质和特征。众所周知,成化官窑的瓷器之所以每一件都是精品,不仅是因为其绘画与色彩每一件都很独到,更是因为其承上启下的独特时代气质。底足、款识这些,景德镇的艺人都能够仿制到一定的高度;仿制鸡缸杯的人,他对成化瓷器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可能比你高得多。但是瓷器高古优雅的气质,是现代人难以仿制出来的。如果你对成化官窑瓷器不了解,没见过,只是单纯地看照片、比数据,那么你就很难不上当受骗。
薛治(收藏爱好者):我觉得这些声称自己有元青花鬼谷子大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宋徽宗珍禽图、黄庭坚书法的所谓收藏家们其实就是一群“国宝帮”。他们借着国宝的名气大肆干扰视听,扰乱收藏市场,企图浑水摸鱼,把自己当年上当受骗花了巨资买来的那些假冒伪劣东西出手。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收藏的是什么。可是为了减少损失,甚至为了牟利,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不过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懂鉴赏的人都不会上当,因为“国宝帮”们缺乏最基本的收藏常识。
王旷(古玩艺术品经纪人):其实我认为,单纯以心态的好坏来评论这些民间藏家并不适合,归根结底是恶劣的外部环境误导了他们。据我所知,他们绝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一些高端的仿品,但是他们的这些仿品几乎清一色地都经过国内很多有名气的特殊“专家”鉴定过,都有这些专家给开具的真品鉴定证书。你能随随便便说是这些藏家的心态不好?这些给他们鉴定的人,哪一个不是在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发言权。因此,在这些人看来,分明就是真的鸡缸杯,愣被你说成假的,不是他们心态不好,而是你嫉妒他们藏有国宝。如果这些浮躁和混乱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得不到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进一步完善,这种真假不辨的收藏群体就不会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