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小老虎 点击 :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范畴体系。例如,关于绘画的特质和社会功能,从早期的知神奸、明戒鉴,逐渐发展出畅神、益寿、自娱、写心等观点。关于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则形成了讲究气韵、情趣、意境的特征。在创作中,强调师造化,追求不似之似,重视笔墨的趣味,等等。①但是,在20世纪,这个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逐渐受到排斥。究其背景,对中国饱受屈辱的现状痛心疾首的知识分子希望从西方的文化中获取力量,重塑大国的尊严和地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自卑的情绪。以美术界为例,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完全是西化的,美术学院的建立改变了中国画以往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方式,而采用了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油画的传入更对传统的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在美术学院中与中国画分庭抗礼的画种。相应地,中国美术的范畴体系也逐渐被西方标准的范畴体系所统帅。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禁锢后,一下子被汹涌而来的西方艺术和艺术理论所淹没,中国自身的美术范畴体系的声音日渐微弱。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但是,对中国艺术的评价仍然是采用西方的标准。例如,2008年11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教学的研讨会上,一位来自瑞士的策展人对研讨会所设定的当代艺术市场教学的本土特色的命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谈所谓中国本土特色是没有意义的。在《清华美术》卷七上,刊载了高名潞和英国美术批评家保罗·格莱斯顿(Paul Gladston)关于中国当代美术的“中国性”问题的争论。② 其实,从西方学者的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的观念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他们完全是以自己的价值体系来看待非西方艺术的。在他们眼里,当中国人谈美术的中国特征和中国性时,一定有意识形态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嫌疑。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当评价西方当代艺术时,他们更强调其观念价值,而讨论中国当代艺术时则将之看作是一种对中国现实的“如实”反映,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所具有的某些意识形态因素,显然,他们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让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艺术,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构建就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几代理论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但青年一代必须肩负起这个使命。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个体系的建立绝不是要让中国的艺术重新回到封闭的过去,而是在博采中西方文化艺术理论之长的基础上的全新建构,绝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混合与杂糅,而是去粗取精的水乳之融。其目的是使中国艺术既让中国人能够理解,同时让世界其他文化的人也能接受。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自身的传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尽管这是两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但最难回答,而我们必须尝试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西方话语的限制,探索基于中国人审美价值和判断的艺术概念。其实,很多西方学者都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乃至美术史写作的出发点提出了质疑和反思,美国学者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就认为,如果按照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看,传统的艺术史写作中的艺术实际上已经死亡了,现在需要对艺术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这其实也提醒中国理论界不必拘泥于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毕竟中国拥有一套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必须对艺术的本质进行独立思考,无需重蹈西方理论的覆辙。当然,走出西方话语并不是要与之对抗或进行武断的排斥,我们需要借鉴西方的智慧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就像中国人吃西餐,我们吸收了营养但并未因此长出蓝眼睛和高鼻子。但是,目前国内很多理论家和艺术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习惯于拿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艺术,将西方的现状当成中国的未来。其结果是,中国艺术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成为西方艺术的翻版。

在对中国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毕竟,西方艺术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如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就是两座卓越的高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大谈中西艺术的差异,认为传统的西方艺术是写实的,中国艺术是写意的,西方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外在形式,而中国艺术才关注人的心灵。这种理解太过简单,也不符合事实。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很多人将其当做衡量艺术是否新潮的标准,以此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判断。事实上,西方现代艺术进行的完全是一场形式革命,当20世纪的艺术经过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发展到极少主义时,形式主义的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西方抽象艺术的演变,并非其本质使然,它是受命于历史,受命于与某种特别的艺术传统在某个特定时刻而产生的结果。于是,与后工业社会相伴而生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以挪用和拼凑的方法重又回到了历史主义的范畴。西方人以惯常的理性思维方式将艺术中某个方面的探索推向极致,然后重又寻找新的方向,这种探索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做继续深入的探索,更可以完全撇开它们走自己的路。美国学者方闻认为,中国绘画在元明之际从图绘再现到书法性自我表现的转变,与20世纪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艺术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它可以和西方的艺术相互借鉴、相互印证,但不必重合。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界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道路。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美术发展,很像目前流行的“山寨”文化,模仿和粗制滥造的作品泛滥成为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现象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趋附和误读。对此,中国美术理论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代中国的美术评论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等术语和人名,好像不借助它们就无法阐释中国当代艺术。

最后,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必须是在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之上。刚刚故去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说:“我每作完画,立刻想到两个观众,一个是乡亲,另一个是在巴黎的同行老友,我竭力要使他们都满意。……对作品要求群众点头,专家鼓掌。”④其实,吴先生就是在东西方艺术中寻找共性,力争创作出一种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绘画语言。事实上,吴先生在绘画中的追求,也是理论家在学术体系建构中应该力争做到的。中西方艺术虽然外在形式上差异明显,但在精神追求的旨趣上却是相通的。正是这种相通性使融合中西的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成为可能。

这种范畴体系的作用在实践中更多地体现在美术批评上。也就是说,批评家用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去判断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批评家同样是具有创造力和独立精神的艺术家。19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家奥斯卡·王尔德指出:“批评家与他所评论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同艺术家与形式和色彩的视觉世界或者情感和思想的非视觉世界之间的关系相同。批评家甚至不去为了自己艺术的完美而要求最好的原材料,任何东西都可以为他的目的服务。”⑤和艺术家需要拥有强烈的个性一样,批评家同样需要个性,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艺术家的作品;批评家的个性在解释中表现得越有力,这种解释就显得越真实、越令人信服。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除了丰富的艺术史知识、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和敏锐的时代感之外,批评家还应该具有一种对待艺术的真诚的责任感,其中包括用艺术来对整个社会和民族进行服务的意识。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学术责任和理想,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在今天中国艺术市场繁荣的表象下,能否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地指出?能否理性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日益全球化,正如前面讲到的,我们提倡走出西方话语,绝不等于无知地拒绝。中国的艺术只有同外国各民族的艺术发生接触,才能获得被我们称为民族性的独立的生命。批评也是一种创造,只有具有批判能力的民族才能发展。

本文不过是一种期望和呼吁,并非想为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指点江山。学术研究的视野、途径是多元的,但这种建构却是必不可少的。我真诚地希望中国当代艺术能够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从中国美术中得到艺术享受。这才是我们对世界艺术的真正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①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葛路先生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范畴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论述。

②两篇文章分别是高名潞的《是谁在“打”墙?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性”问题》和保尔·格莱斯顿的《从“墙”与“入境”:评近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中关于“中国性”的策展思考》,载《清华美术》卷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方闻《现代艺术批评与中国绘画史》,载《清华美术》卷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④引自吴冠中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吴冠中》,2010年版第56页。

⑤[英]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载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相关文章

  • 美国学术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组图[图文]
    美国学术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组图[图文]

    美国学术界曾经是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方闻、高居翰和班宗华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曾经通过他们的著述和执教影响了几代学人。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这批学术带头人的先后退休或离世,美国学术界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弱了。笔者在2017年初对北美地区部分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教育和研究的大学教授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一次定量定性结合的问卷调研,结合笔...

    124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永杰的绘画艺术[图文]
    刘永杰的绘画艺术[图文]

    刘永杰,陕西长安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文学硕士学位、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画系刘永杰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陕西美协副主席、陕西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成就:《过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丝路风情》(合作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丝路古市》1992年获加那大中国书画研究协会首届枫叶奖铜牌...

    63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陈洪荣国画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陈洪荣国画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陈洪荣,男,1946年出生,现任中国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武陵书画协会会员、名誉会长,中国桂林炎黄、江苏省南京金陵 、内蒙古呼和浩特、中国神州、天津市海河 等书画院上,一级书画师。中国武陵协会高级书画画师,中国收藏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藏典收藏家协会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内外知名书画家协会会员。主要业绩自1992年以来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书画展荣获金奖。2010年...

    3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品拍卖市场信心何在?藏品品质是关键[图文]
    艺术品拍卖市场信心何在?藏品品质是关键[图文]

    苏轼《木石图》以4.1亿港元落槌,潘天寿巨幅指墨《无限风光》以2.875亿元成交,安思远藏善本碑帖11种成交价1.926亿元……中国艺术品市场2018秋拍季落下帷幕,多件拍品的天价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信心,然而,业内人士却表示:“看似热闹的拍卖市场只是‘外热内冷’,持续调整的行情并未促使拍卖行勤练内功,甚至走向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自我包装上。”艺术品还能保值增值吗?观察2018年秋拍季可见,大...

    165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作品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属于冷门收藏,正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升值空间巨大欧志葵 温婧近日,一批版画在南方文交所首次试水,受到市场追捧。无独有偶,今年邦瀚斯香港拍卖行的秋拍首次推出“版画、摄影及纸本作品”类别,带来101件来自多名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版画、摄影和纸本作品。业内人士指出,版画市场价位近年来不断走高,但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仍属于冷门收藏,当前我国版画处于价值洼地,未...

    69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没有完美——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九期[图文]
    没有完美——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九期[图文]

    晚清民国--吴昌硕--芍药图美析: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芍药具有艳丽富贵、姹紫嫣红的品格,在花卉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这幅芍药画在吴昌硕晚年的作品,画的烂漫开放,他用鲜艳的胭脂红来设色、花瓣含有充分的水分,故能显出动人的光彩,再加茂密的枝叶陪衬,很有生气。吴昌硕的作品不象工笔那样把结构画的很准,我们看芍药的花型就可以得知,吴昌硕先生不计较小节,注重中国画里面的气息、韵味...

    76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彭利铭诗词书画[图文]
    献礼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彭利铭诗词书画[图文]

    彭利铭,1965年生于湖南涟源,长于京城,少时受中央文史馆前辈指点学习书画,后师从欧阳中石教授。历任第八届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第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在北京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1998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十人书法展”。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2003...

    21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陈聪绘画艺术[图文]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陈聪绘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历】陈聪,1963年生,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副高职称。先后求学于合肥师范学院(原安徽省教育学院)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造型艺术高级创作班;中国国家画院;北京荣宝斋画院。师从郭公达、郑若泉、刘继潮、曾来德等名家教授学习中国书画艺术,擅长山水画,于花鸟、人物、书法、篆刻以及西洋绘画均有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画风淳朴,气象博大,具有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赛活动并多有...

    60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盛世雪》拍出2.295亿港元 朱德群抽象画市场行情[图文]
    《盛世雪》拍出2.295亿港元 朱德群抽象画市场行情[图文]

    在4月底刚刚结束的202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幅朱德群1986年创作的抽象三联画巨制《盛世雪》以2.295亿港元的天价(折合人民币1.93亿元),刷新了其个人拍卖纪录,成为春拍中的一大亮点。朱德群的艺术人生是怎样的?他的抽象绘画从何而来?其抽象画特色是什么?近年市场行情如何?未来是否仍然具有上升空间?朱德群 盛世雪 油画画布(三联屏) 193×384.7cm 1986年作 香港苏富比2021春拍...

    92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是不该被忽略的重要展品[图文]
    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是不该被忽略的重要展品[图文]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履生摄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陈履生摄享受博物馆之美,绕不开对于博物馆建筑空间的欣赏我喜欢拍摄博物馆。博物馆其实很难拍,这是一座与历史和艺术相关联的建筑。建筑本身已经给我们设计了一个硬件基础,包括它的朝向,它与周边的关系,以及阴晴雨雪和朝阳暮色等等。它的结构,它的材料,它的光影关系,已经很难改变。捕捉它的神采,要下功夫了解这座建筑,以发现者的眼光去发现其中的神妙之处,寻找博...

    17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张大千与苏仁山:遥隔百年的翰墨因缘[图文]
    张大千与苏仁山:遥隔百年的翰墨因缘[图文]

    《人物四态》卷(局部) (张大千题)纸本苏仁山(清)苏仁山(1814 - 1850年)是清代后期的人物画家,兼擅山水,广东顺德人。因其僻居岭海,又性格怪异,不善交游,且享寿不永,作品传播不广,因而声名不显。虽如此,在晚清民国以来,他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不少海内外藏家及艺术家关注,逐渐进入主流美术史视野。张大千就是一个对苏仁山产生浓厚兴趣的画家。上世纪30年代,张大千在北京城的东单古玩铺,看到一幅...

    6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牍”一无二[图文]
    “牍”一无二[图文]

    【镇馆之宝·四川博物院】宝贝档案姓名:郑板桥判牍年龄:200多岁主人:郑板桥住址:四川博物院个性签名:“牍”一无二的传奇我,郑板桥判牍,在这儿给大家施礼啦。跟前几次与大家见面的“镇馆之宝”相比,我太年轻了,算是小辈儿。我们那时候,百姓去衙门告状,都要呈上一张“状纸”,写明诉讼的内容。县官在案件审结完毕后,把判词写在状纸的前页或结尾处,就称为“判牍”。虽然我的知名度在文物界不算高,...

    81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分吃亚洲艺术市场蛋糕[图文]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分吃亚洲艺术市场蛋糕[图文]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海报邱月烨3月15-17日,一年一度的亚洲艺术圈最重要的盛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下简称香港巴塞尔)开幕。今年,香港巴塞尔迎来第三届,主要的画廊展区仍然分为四大部分,画廊荟萃(Galleries)、亚洲视野(Insights)、艺术探新(Discoveries)、艺聚空间(Encounte...

    120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起哄艺术的诞生:绘画美、艺术美与起哄美
    起哄艺术的诞生:绘画美、艺术美与起哄美

    自去年大病一场,至今没有彻底康复。尤其去年生病后,一度失忆,尽管恢复大半,但是脑子转的速度慢了很多,实际上好多理论文章还处于半成熟状态,有的章节部分在小范围披露过。即使现在整理,也是很勉强、艰难的整理,毕竟有半拉脑袋工作的不同正常。——曹喜蛙 向读者致歉 2018年春天一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几乎达到阶段性的巅峰,同时也开始滑向阶段性的下坡路,与中国此刻的阶段性有点相似。大规模的消...

    176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2022·金虎送福——画家于源春精品日历[图文]
    2022·金虎送福——画家于源春精品日历[图文]

    艺术简历于源春,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艺术家,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国画高研班、美术系导师。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学会名人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中宣盛世中国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网顾问,中国工美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山东老教授书画研究院直属画院副院长,山东通俗文化研究会书画院顾...

    198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