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日常的“现代感”——张友宪芭蕉系列解读[图文]

时间 : 03-05 投稿人 : 齐远 点击 :

日常的“现代感”——张友宪芭蕉系列解读 | 艺术知识

张友宪秋风夜雨伴300×290cm1993年

在当下,“现代”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字样,而且其前卫意义似乎也大打折扣;人们现在口中谈论更多的已经是“当代”。细心体会一下,“现代”似乎意味着一种态度;而“当代”则更多具有一种时尚的感觉。

我更愿意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解读张友宪的“芭蕉”系列。

中国水墨绘画需要走向现代吗?这个问题在100年前的康有为、陈独秀那里就有过斩钉截铁的答案;徐悲鸿则是一个亲身实践者,他不仅以自己的水墨人物、动物绘画实践对中国画敞开了一条后人多行效仿的道路,而且在美术教育上身体力行,改变了几代人的水墨绘画认知的视觉和技法。

中国的“现代性”正是涂上了浓重的自身色彩,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之路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强的内容是通过水墨绘画的变革体现出来的。

总结中国水墨绘画走向现代的几种路径,大致上有:

徐悲鸿式。这是1949年以后在中国发生的水墨绘画走向现代的主旋律,旋律的基调是西方的写实传统——苏联的现实主义——中国的“两结合”式现实主义。其结果是整整改造了几代人的中国绘画,对传统审美评价体系也作了彻底的革命。当然,这个改造是伴随着权力来推广的。

林风眠式。林式中国画方式(这里不用“体系”)发端于20世纪后,它也是以西方式的观察和绘画手段对中国画进行改造。它从来就得不到体制的支持而只是艺术家个人尝试,有赵无极、朱德群、丁泉雄、吴冠中等人的实践印证,尽管被人指为缺少笔墨传统,但它的确是中国画走向现代的一个和风细雨但步履坚实的实践者。

刘国松式。刘式的改造同样根植于西方美学,只不过取样于晚近的现代主义资源。这种改造以一种破坏性的冲动和狂飙般的速度,迅速将“现代水墨”、“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等导入学术话语圈,它没有权力伴随但反骨彰显,也彻底抛弃了笔墨的传统,反倒独树一帜。

其实,当代社会还存在着大量为数众多的不属于上述几种类型的中国画家,他们注重笔墨,多采用传统中国画题材作画,他们同样有西式教育的背景,他们的绘画实践(这里我称之为“实践”,是因为“实践”具有非固定和随机性以及阶段性特点)中,有时也会体现出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只是这种“现代”更为日常化,更为和缓,更注重内心表达。

张友宪“芭蕉”系列正是这一群体的“日常”显现。

作为一种“日常”,张友宪的西式教育背景是清晰的,大学时代他的出色素描、白描功底至今还令许多人印象颇深,但他并没有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切入,而是沉浸在笔墨的表达上,用一句话就是喜欢“那刀刻一般的力量”。也因如此,他对缺少笔墨支撑的画作,纵使大家如林风眠、吴冠中,依然敢于不完全恭维。他推崇老舍先生60年前一篇评述傅抱石画艺的文章,正是在用笔的力量上与老舍引为同趣。

另一种“日常化”是他的才能的多样。山水、人物、花卉无不精到,据说在美术院校教中国画的教师中,能够同时教此三科的人极少,同时,焦墨、淡墨、彩墨山水人物,行、隶、篆、草,亦无不精。张友宪正是这样一个全才。当然,“全才”也有另一面,就是可能主特长反不易彰显。他的南艺周边同侪们,一个个正因特长和图式的昭著,早已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文人画”潮流中蜚声扬名,而全才的他却似藏在蕉丛中,深隐不露。

然厚积终有薄发甚至喷发时,张友宪此次向人们展示的铺天盖地的芭蕉,还是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打动人心的震撼。

这些芭蕉枝叶,一反传统芭蕉的艺术造型在人们头脑中的“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的印象,要么枝垂凋零、残叶败枝,要么野、乱、挤地拥簇一团,或者浓密黑荫,宛如一团心绪不宁的乱絮。张友宪在一幅蕉叶画上题画诗中言:“蕉魂挟风霜,玉管诉衷肠。莫道头被折,来年又上扬。嫩红是芽端,汁绿叶叶长。与君情义笃,日日新模样。”从诗中表达的情感看,与古人徐文长的“墨葡萄图”题诗的心境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文人不平则鸣的产物。

在另一幅蕉叶图的题诗中,他这样写道:“……独处黄瓜园,沉心静虑,写真自然生气于芭蕉,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三再四,观之不竭,取之无穷,风霜烈炎,不顾世俗,烦闷皆除。时或有孔方兄来访,亦能化解其利,一超直入如来之境。”

南艺美术学院教学楼前的缓坡上种植着丛丛芭蕉,经常会看到一个身影,支起大画架,独自写生,那可能就是友宪;也时常看到一人身后拥簇着一堆人,那是友宪和他的学生们。至于在家中他是如何“化解”孔方兄,直入如来之境的,那是一个文人的本分内事,我更关心的是在他发自内心的芭蕉系列中体现出的呈现出来或隐或露的“现代感”。

现代感的构成,从内容上说是关注现代生活,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用艺术表达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形式上融入现代构成因素,或打破技术的陈规乃至采用破坏、颠覆性的技术材料语言组成画面,形成视觉冲击。张友宪的芭蕉系列在内容上并无突兀,但在形式上,早期的芭蕉丛主要是以构成感夺人眼目;近期的芭蕉丛则浑挞排空,扑面而来,在视觉上具有明显的压迫感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现代感当然是温和的,其实也不是画家的有意追求,就像许多其他中国画家一样,只是日常实践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现代”经历。这种经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向“现代”乃至“当代”的表达当中;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对其教育和环境的自然弹射,弹射之后,仍可能会坚守在他们所熟稔的传统表达中。

张友宪应该属于后一种艺术家类型。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现代”与否当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无人能超脱“现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我们将张友宪的芭蕉系列放在中国画现代之路的大背景下研究的理由所在。

2013年11月于南京月牙湖畔

相关文章

  • 墨象生动·意境悠远—当代著名画家苏冠人国画鉴赏[图文]
    墨象生动·意境悠远—当代著名画家苏冠人国画鉴赏[图文]

    苏冠人,1960年生,广西防城港市人,研究生学历。苏冠人国画、油画双栖,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冠人作品苏冠人精于绘事,中西兼融,能为文,亦善诗书美学,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他的油画色彩深得其恩师凃克“绿色”的无穷韵味,善大遍酣洒绿色,随手写来翠迭纷披、奇异、鲜润、那样软、那样嫩、不杂一丝尘滓;注重阳光、空气、水份、地域和时令的描写,追求画面调子的和谐统一和色彩的微妙变化,意境宁静而深邃。原中国美...

    179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上德若谷——黎尚谷[图文]
    上德若谷——黎尚谷[图文]

    【黎尚谷个人艺术简介】黎尚谷,名樵号谷阳道人,麓斋。在职研究生学历,先后毕业于中国道教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现任浙江永嘉县北川宫住持,永嘉政协委员,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老子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等。2005一2007年毕业于中国道教学院。2006年国画《云山深处》获中韩...

    109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襟怀阔 风骨俊 翰墨香  ——孟云飞书法琐谈[图文]
    襟怀阔 风骨俊 翰墨香 ——孟云飞书法琐谈[图文]

    孟云飞近照孟云飞书法作品在当代学者型书法家孟云飞的书艺之路上,一息尚存之热血浇铸的禅武精神,充满“体道式”哲思的高妙棋艺,与书法技能、章法布白、笔墨气象、人生态度充分水乳交融,转益成一种有价值、有品节的生命范式。其书法的特点有三。其一是襟怀阔。笔墨天远,宣纸浓淡,书法家的襟怀端赖其丰厚学识的积累。1995年,孟云飞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教学之余,不忘进取; 2001年他考入首都师范...

    8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花道茶艺说东方美学[图文]
    从花道茶艺说东方美学[图文]

    东方美学,从根儿上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这种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且更是诉诸于“践行”的现世传统。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人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不是我们没有传统,而是我们从前没那么看。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如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

    103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张世英作者:张世英(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顾问)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现代西方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艺术重感官美,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色之美。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常常提及的口号,叫作“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提 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重视声色之美,重视好...

    8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奎耀(组图)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张奎耀(组图)

    【艺术简历】张奎耀,1952年生于安徽淮南,70年代从师朱宝善先生学画至今。先后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结业于国家画院首届姜宝林工作室中国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委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花鸟画创研部主任,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导师,《中国美术家报》编委,安徽理工大学画院副院长,淮南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作品:1989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中...

    180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不可忽视!“潮流艺术”已全方位“入侵”[图文]
    不可忽视!“潮流艺术”已全方位“入侵”[图文]

    《Nice to See You Again》 奈良美智 图片来源/苏富比Kaws的玩偶、村上隆的太阳花、Bansky的涂鸦、草间弥生的波点、KennyWong的Molly……这些都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景观,年轻人乐此不疲地享用着潮流艺术的成果,彰显着自己的态度和审美。潮流艺术也已经从亚文化的地位逐渐走入主流市场,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究竟什么是“潮流艺术”?它为何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

    25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当代书画难找接盘侠 北京市场90%以上画廊亏损[图文]
    当代书画难找接盘侠 北京市场90%以上画廊亏损[图文]

    面对艺术品市场持续的深度调整,书画市场两极化的“瘦身”趋势进一步显现。尽管近现代名家高端精品和小名头的低价位作品市场表现尚可,但当代书画市场却不容乐观,画廊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境。有藏家指出,当代的书画交易有很多都是处于停滞状态,无论是藏家还是艺术品的经营者,都不同程度地面对着作品价值缩水现象,很多收藏家高价入手的藏品价值大幅下调,巨大的价格落差导致很多交易无法进行。当代书画市场未来将走向何...

    26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在新媒艺术中静观管机械眼与人眼的关系[图文]
    在新媒艺术中静观管机械眼与人眼的关系[图文]

    “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在上海西岸美术馆推出十五位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并未涉及近年随技术手段更新而来的发展,却将重心落在新媒体艺术的脉络梳理与多样化呈现这两个因素上,从而均衡地兼备学术性与可观性。此外,展览选入张培力、崔岫闻与周滔这三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亦准确勾勒出新媒体艺术在本土的发展简史与观念转向。展览名为“观察”,传递出的着眼点在机械眼与人眼之合、离关系,技术推进下呈几何级...

    79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废画三千——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一期[图文]
    废画三千——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一期[图文]

    近现代-李可染-青山密林美析:《青山密林图》是李可染山水画--蜀中系列作品中的一张代表作。蜀中的生活影响了李可染的一生。《青山密林图》沿用了李氏的丰碑式构图。通篇运用了大泼墨,使画面显得水气淋漓,华滋大气。李可染先生喜欢画水田,《青山密林图》中的水田像明镜一样穿插于青山密林之中,若隐若现。密林中的亮光处的-农夫水牛-小桥-农舍构成了作品的画眼,黄昏中的大山中的空白,使水田的空间显得格外的深邃。这...

    105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唐代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跟丝绸之路有何关系[图文]
    唐代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跟丝绸之路有何关系[图文]

    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的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见图),出土于唐陈元通夫人汪氏墓。银碗内壁锤揲出两相嬉戏的摩羯图案,两摩羯首尾相接,呈逆时针单线流动。其外还有连珠纹、条带状卷草纹以及条带状缠枝纹等纹样。器物纹饰、制作技艺及文物来源都显示着彼时国内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与昌盛,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银碗上的摩羯形象与摩羯星座羊头鱼身的造型差异很大。羊头鱼身的摩羯是古希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中黄道十...

    109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装置与绘画的边界:装置绘画在当下的再探讨[图文]
    装置与绘画的边界:装置绘画在当下的再探讨[图文]

    2016年5月7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的群展“出墙——面对装置诱惑的绘画”展览现场导言:从波普艺术家打破了架上绘画与现场装置之间的界限开始,是绘画嫁接了装置,还是装置嵌入了绘画?是绘画解救了装置,还是装置拓展了绘画?变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方面,绘画突破二维空间更加有利于观念的传达,另一方面,装置嫁接图像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一来缓解了绘画上百年来在美术史上的焦虑,二来解决了装置难以进入市场的...

    7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品味中国诗词文化盛宴——代雨东《咏春十一阕》赏析[图文]
    品味中国诗词文化盛宴——代雨东《咏春十一阕》赏析[图文]

    最近品读了《咏春十一阙》,作者是当代诗人代雨东。之前对代雨东了解不多,读完《咏春十一阙》却觉得相见恨晚!《咏春十一阙》可谓文学界少见的一股清流,全文清新自然,毫不做作。作者好像不是刻意写作,只是在驻足欣赏春景时听到了春天万物的低语,便顺手顺心写了下来;作者代表春天的花鸟树木发声,等候千山万水回应。读代雨东的《咏春十一阙》,是一种享受。读《洞仙歌重游梅河口》时,我们能从“看知音、喜尔满面春风,相拥...

    196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人生的另一重境界[图文]
    人生的另一重境界[图文]

    赵国柱书法(一)鉴真大师刚剃度时,做行脚僧(出寺化缘)。做了一些日子便觉疲累,不想再做。一位高僧问,你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还是愿意做一个弘扬佛法的大师?鉴真说,当然是后者。高僧一笑,领他走到寺前,正值大雨如注,眼前道路泥泞不堪。高僧说,你昨天走过这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鉴真说,昨日阳光灿烂,道路坚实平坦,我怎么能留下自己的脚印呢?高僧说,你现在去走,就可以留下脚印了。“不履...

    89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黄釉瓷曾为明清皇室独享瓷器 却被低估[图文]
    黄釉瓷曾为明清皇室独享瓷器 却被低估[图文]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黄釉瓷器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大多数...

    40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