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陈丹青谈周海婴摄影:拍照有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图文]

时间 : 03-02 投稿人 : 大双 点击 :

陈丹青谈周海婴摄影:拍照有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 | 艺术美文

郭沫若、许广平与侯外庐。1948年11月华中轮周海婴摄

善良的观看——谈海婴先生摄影作品

陈丹青

周海婴(1929—2011),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无线电专家,一生酷爱摄影。他曾说:“我确实想过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可是最终还是钟情于科技。”

“周海婴早期摄影展”日前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集中展示了其摄影作品近200件,其中有近1/3作品为首次公众展出。《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一书同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春天,海婴先生逝世了。看到讣告的第一念,我眼前不是暮年白发的海婴,却是1936年鲁迅过世才几天,海婴坐在父亲书房藤椅上的那枚照片:一个7岁的丧父的男孩。我有幸见过海婴先生三四次,斯文谦抑,典型老派上海人。末一回见他,是在2009年海婴先生摄影展宴席上,人很多,他不断从座中站起,接受敬酒,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笑谈,显然有老来头一次办展览的那份轻微的惶然。上一年,我被令飞兄领到海婴先生的木樨地寓所,老人家正为展事整理照片。他从书房出来,爽然坐下,上身凑近我,说是你看看哪些可以展呀——这一刻唤起我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小时候,上海中产阶层的父辈对孩子,常是这种男性的蔼然而大气——才看10余帧照片,我暗暗惊讶了:这莫非是另一套布列松式的上海摄影么?时在政权更替之际,海婴年方20岁。

鲁迅从文,自小酷爱画画;海婴专攻科技,终生喜欢拍照。说来并非虚妄而牵强:这对父子间有迹可循的遗传,是迷恋图像,敏于观看。

早在1904年,青年鲁迅即痛感于围观行刑的镜头,以至弃医从文:此事非仅关乎道德层面,更触及影像传播的文化命题。上世纪初,西方日后繁复万端的影像论述远未出现,直至90年代,始有域外学者取后现代意识专文剖析鲁迅此一公案中“看”与“被看”的多重关系和复杂隐喻,而鲁迅当初的痛感,早已经浓缩了80多年后的论题。他对影像传播的预见还见于20年代的一次谈话,说是日后教学必将介入幻灯(今称“多媒体教学”)。客居上海的鲁迅还是一位热心的电影观众,也喜欢拍照片,海婴诞生百日,一家人就打扮整齐,去照相馆。鲁迅的杂文几次谈及摄影,均有独辟的见解。

要之,鲁迅于古老的文字与绘画之外,格外瞩目新兴影像媒介。欧陆第一批洞见摄影从深处改变传播功能的文人,是19世纪的波德莱尔到上世纪二战前夕的本雅明。“五四”一代见及于此而有所阐发者,就我所知,似唯鲁迅而已,刘半农谈过摄影,究竟浅得多。今日中国已在数码影像时代,影像研究的译著很不少,据此而喋喋议论的本土文人渐渐多了,但如鲁迅般锐利而准确的直觉,还是罕见。

在鲁迅书信中,海婴好奇而顽皮。这位迟迟生育的父亲过早离世,再不知7岁后的男儿将有怎样的才志——世人,自不免将海婴永远认作鲁迅的儿子,这是他毕生为人的难——鲁迅当然想不到孩子日后成为无线电专家兼人大代表,更想不到海婴的热衷摄影,承续了父亲敏于观看、富于同情的天性。

青年海婴瘦而高,梳着分头,西裤马夹,是我幼年常见的上海富家儿模样。说海婴富家儿,不确切,他与母亲曾有过艰难时光,但晚年鲁迅的山阴路寓所,及后母子俩迁居的霞飞坊,均为中上阶层住宅区,直至“文革”前,那一带的老少男女走出来,便是这等气质与扮相:干净、入时,适度讲究,归于有教养的质朴。新中国成立后,母子俩成了高干阶层,青年海婴一脸的单纯而无辜,正是当年典型的名流子弟。

陈丹青谈周海婴摄影:拍照有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 | 艺术美文

李济深将军。1949年1月沈阳周海婴摄

在上海,在相对宽裕的知识家庭,海婴10岁即摆弄半导体和照相机,再自然不过——五六十年代和整个“文革”期间,一个少年人拥有自己的照相机,百千之中不及一二——可喜海婴终生葆蓄这份业余爱好,不事声张。相较父亲高度自觉的书写生涯,海婴拍照,毫无野心,他甚至不曾设想这堆胶片的珍贵:这是潜藏摄影自身而被时常错失的见证价值,这价值,缓缓显现,有待岁月,关乎记忆,关乎记忆的淹没,或者缺失。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这批照片捕捉的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大量细节,包括政权交替之际若干政治人物,成了那段历史的孤证。以下朱其的评语,允为中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关于新民主主义十年时期的影像都是公共意识形态或者国家主义的政治图像,迄今未曾发现过像周海婴拍摄的如此数量惊人的有关那一时期的私人影像。原因在于,当时拥有照相机的人群不是太多,而且一般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歌颂主流之外的私人角度,来摄取宏观的“解放”市景下的众生相,即使有类似拍摄者,大部分照片亦在“文革”中被销毁。

朱其并且说:唯一能够与之并列的同期摄影,是1948年至1949年间法国人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在中国拍摄的伟大作品。或曰:一位法国资深记者与一位上海弄堂青年的照片,能够对应么?事涉影像,历史别无选择。而影像见证的雄辩,非仅定格于天才的“决定性瞬间”,同时,取决于历史的“决定性地点”:当1949年中共军队大举南下、民主人士群集北上,布列松与周海婴的镜头正对准中国现代史关键时刻;还是这两个家伙,紧握照相机,在解放之初的上海街巷穿梭游荡……这时,历史确实等候摄影者给出犀利精准的一瞥,但摄影者的“在场”,或许比“决定性瞬间”更具决定性——在当年航向东北的油轮上,我们无法确知有没有其他摄影人,但周海婴在。他不是记者,没有任务,是他母亲的随行家属,带着照相机:在甲板上,车厢中,会议间隙,没有人会拒绝鲁迅的公子为他们拍照,沈钧儒、黄炎培、马叙伦、郭沫若、侯外庐……都算是海婴的叔叔伯伯,他们看着他,如对族中的晚生。

相对布列松的锐眼和政治敏感,1949年前后的周海婴是位时代的处子;相较北上政客极度亢奋的群体性天真,海婴尤其是个处子:他对甫告诞生的新中国的热爱,等同年轻人的好奇,他的拍照的冲动,源自大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再精明的职业记者也难获准跟随这趟秘密旅行,尤难接近当时作为高端政治筹码的名流,但海婴全程在场,坦然面对所有人,纯真地观看,然后摁下快门。而上海解放初期的摄影,是北上旅程那份兴奋感的自然调节:他回到自己的天性。他的观看,如镜头,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家人、亲友、邻居、小贩、乞丐、庆祝游行、夏季水灾、同学郊游……细心的观者如果留意照片中处处透露的好心情、和平感,及解放战争之后的生活憧憬,是因海婴正当恋爱:那幅构图舒展、意气欣然的自拍照——几位青年环绕着大树——正中间的女子便是海婴的意中人,她是那组照片里再三出现的“沪上三姐妹”之一,日后嫁给了周海婴——爱意、新中国,正当年轻,同时眷顾这位迷恋拍照的公子,如明丽的晨曦,照亮了海婴那一时期的全部照片。没有冲突、阴郁、痛感,也不见丝毫政治意识和宣传性。在周海婴的目光中,可见的世界是他的母亲及其长辈,是他生长的大上海,还有,他爱慕的人。即便是穷户与乞丐的悲苦相,也构成一张张望之善良的照片。

陈丹青谈周海婴摄影:拍照有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 | 艺术美文

打针。1949年上海周海婴摄

布列松的新闻摄影和周海婴的私人照片,分别留取了1949年前后的中国的真相。同一座城市,同样的市民,在布列松那里,我们看见时代崩解,政权的胜败;在周海婴那里,生活之流并未切断,战时的纷乱过去了,日后的政治严寒尚未到来,民国的上海,风神如昔。甚至在我60年代的童年记忆中,海婴拍摄的人物与弄堂,几乎未变:街坊邻居住满老上海市民,彩车上的肌肉男仍是游行队伍的看点,被路人围观仰望,殷实家庭的琐碎讲究和婚宴扮相残存着民国的余绪,宗教仪式已被禁止,我不记得儿时见过牧师与信众出入教堂,但始于1959年的饥荒年代,我家弄堂口也常坐着来自皖北饿乡的乞丐……是“文革”中断并扫荡了所有人的面目神情和生活方式。只消略一翻阅《老照片》系列,不算清末民初那一段,中国无数照片中人文样貌所呈示的裂变,始于1966年,其时海婴将届不惑之年,儿女成群,很少拍照了——晚年的海婴重拾摄影,有一幅胡风之子与胡风遗孀的家庭照:重聚的一瞬,隔代沧桑,鲁迅的公子拍摄了鲁迅的学生的公子。海婴早岁摄影的欣然纯真消失了,唯余老来的凝视——在海婴私人相册中,共和国初年的明快影像已是遥远的斑痕。

永逝的50年代,永逝的老上海。我猜,布列松会乐意看看这批照片,欣然核对他曾短暂游荡的这座城。由文学而著名的鲁迅嘱咐孩子莫做“空头文学家”,由父亲而著名的海婴,毕生谦抑,藏着自以为无用的“记忆”,未敢示人,以至不知其珍贵。这对著名的父子各自见证了嬗变的时代,两代之隔的言说方式,则分别选择了嬗变的媒介:在书写时代,因苦闷而呐喊的慈悲心,鲁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学描述清末民初的众生相;在影像时代,因善良而观看的好奇心,海婴悄然自喜,沉溺摄影,留取民国末年接连共和国之间的韶光。海婴先生过世了,他早就完成的遗作,就是我们有幸面对的这些照片。

毕生承受鲁迅的盛名,同时,长期被权力,也被公众,有意无意摈除在这份被剥夺、被掌控的文化遗产之外。晚岁,海婴从《我与鲁迅七十年》的书写中抬起头来,正视自己,并获得正视;暮年,海婴含笑拿出这份被他自谦为业余的、封尘60年的照片。有如一组迟迟告白的心事,一幕被隐藏的剧情,在这批意外出现的照片中,我窥见唯父子间才会牵连的内在理由。

我说不出这是何种理由。做鲁迅的儿子,难有作为,无须作为。临终前的海婴,竟是这样地带着一份自己的作品,回向父亲身边。

陈丹青谈周海婴摄影:拍照有男孩渡海远航的兴奋 | 艺术美文

胆量1949年。上海周海婴摄

相关文章

  • 孟云飞:飞鸿舞鹤 节义千秋——黄道周书法简论[图文]
    孟云飞:飞鸿舞鹤 节义千秋——黄道周书法简论[图文]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汉族,字幼玄, 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年-1646年)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

    102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探访缅甸最大玉石交易市场[图文]
    探访缅甸最大玉石交易市场[图文]

    缅甸最大玉石交易市场场景缅甸最大玉石交易市场场景缅甸最大玉石交易市场场景曼德勒的玉石市场位于市区西南方,是缅甸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石市场,众多商人带着翡翠毛料和成品在此交易。市场玉石的交易如同菜市场买菜,所以也吸引着不少游客到这里看热闹,感受玉石王国的独特文化。图为1月6日,玉石市场一角。 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121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图文]
    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图文]

    齐白石 篆书 五言联原标题: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文艺新亮点)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不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与书体的演进中,愈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内涵上还融会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天,书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同样担当着重...

    32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因无法而不可效仿[图文]
    《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因无法而不可效仿[图文]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

    183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九探—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九探—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少年来对于齐白石的画作一直被社会公认的看好,虽然其中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否定的原因是引起我们此篇论述的原因,我们这里主要是通过否定“否定”达到肯定齐白石所有作品的目的。齐白石一生大概创作了一万多幅画,其中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山水为古风,但属自家风貌;人物基本为清代前形象;花鸟所涉猎的具体内容有:虾、蟹、鸡、蛙、藤萝、兰花、牡丹、玉兰、荷花、芭蕉、鸡冠花、菊花、万年青、凤仙花、天竹、雁来红、山茶花...

    198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祈福纳祥[图文]
    祈福纳祥[图文]

    粉彩三星图双环瓶高29.7厘米,口径11厘米。直口,束颈,腹下渐收,高圈足。肩两侧饰兽面衔环耳,上施矾红彩,兽两眼以黑彩装饰。腹部一面绘福禄寿三星,其中寿星一手持拐杖,一手捧寿桃;禄星怀抱婴儿,婴儿手中拿着拨浪鼓玩耍;正中的福星身着红色官服,腰配玉带,手执如意,气度雍容华贵,其身后的仙女执扇相随。人物面目渲染自然,头发、胡须描绘细致,衣纹线条流畅自如。另一面绘一只仙鹤和两只红色的蝙蝠,寓意福寿双至...

    178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刚健秀挺 神韵雅逸——品读著名书法家朱非老师楷书艺术[图文]
    刚健秀挺 神韵雅逸——品读著名书法家朱非老师楷书艺术[图文]

    汉字之发展蕴含古人对字形之审美观念,唐楷之笔法、结体等体现了成熟汉字之美,达楷书之巅峰。然生活节奏加快,使为功名所累之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楷书耗时费力,且难于出新,使研习之人渐少。古越绍兴,书家朱非老师,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临池不辍、躬耕砚田,精研楷书数十年,渐臻佳境,闻名遐迩。朱非老师,自幼笃好书法,手追心摹欧体近50载,间或学二王、赵孟頫,及赵之谦北碑和《曹全》《礼器》二隶。品读朱非老师书法作品...

    189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颜景龙山水画印象[图文]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颜景龙山水画印象[图文]

    【艺术简历】1955年生于河北省馆陶县,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四届名家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河北省画院院聘画师、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民族英雄精神永存》真力弥满万象在旁——颜景龙山水画印象郑世芳笔者认为,大凡画家作品的面貌,便是其“真力”的形象展现。...

    18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以情感疾风,尽与天地往来 一一 杨先绘画艺术之我见[图文]
    以情感疾风,尽与天地往来 一一 杨先绘画艺术之我见[图文]

    杨先作品杨先水墨作品的视觉张力,是远离庸常不合绳墨的。其笔墨纵横捭阖,其章法的险峻奇绝,其韵致的跌宕起落,较之严整的传承有序的学院模式,是迥异和判若两然的。最为凸显的,其实还是情感迸发渠道的差异,以及文化内核的变异,乃至技巧的离经叛道。杨先作品严格地说,杨先从未进入过高等美术学府,而其艺术渐次升华以及精神的涅槃,则是峰回路转和波浪式的,是且行且歌。步履的沉稳间或战战兢兢,难说杨先的传承多么系统...

    106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气韵峻雅·笔墨灵动——著名画家方坤作品欣赏[图文]
    气韵峻雅·笔墨灵动——著名画家方坤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方坤,中国画家。曾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专业。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可染画院、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岭南画院签约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40余年,作品雄浑大气,个人风格突出,是我国当代最具艺术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曾在贵州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山东省美术馆、绍兴美术馆、阳江市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广州恒源博物馆、贵...

    157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明清女性笔下的山水景致[图文]
    明清女性笔下的山水景致[图文]

    一、女性山水画作在画史中所占比重“丹青之在闺秀,多隐而弗彰!”这是晚明书画鉴藏家汪珂玉在广泛搜罗天下书画并将其辑录为《珊瑚网》的过程中发出的感叹。正是这样一句肺腑之言,让人体味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画坛中,发声弥稀的女画家处于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位置。在画史中本就数量较少的女画家作品中,就绘画题材而言,又以花鸟画数量最多,山水画最少。若以存世画作来看,据李湜统计,在明清女性画家近400件画作中,花...

    77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敬华春拍:张大千作品赏析[图文]
    敬华春拍:张大千作品赏析[图文]

    张大千行书十言联上海敬华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於6月30日—7月1日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期举槌,预展时间为6月28日—29日。此次拍卖是敬华重组后的首次大型拍卖,经过一年来的认真准备与筹划,为广大藏家严格甄选了一千多件品质精妙的佳品,分为中国书画、珍瓷雅玩、珠宝翡翠三大门类十个专场,古今名家作品汇聚一堂,上乘佳作精彩纷呈,珠宝翡翠华丽流美,将为广大藏家及艺术品...

    15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

    赝品是如何搅热书画市场的2008年,上海买家以253万元拍到一幅吴冠中先生的《池塘》,经吴老鉴定系伪作。2012年范曾自曝,“现在市面上‘范曾’的画有500万张,而我每年也就画250张左右,照此计算,500万张我要画2万年,所以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齐白石书画是仿制品重灾区。著名学者画家、北京市东城区美协副主席李海峰说,按照严格推断,齐白石作品在经历“文革”后,存量应有2...

    117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退休人民警察苏埃才的书法艺术探索之路[图文]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退休人民警察苏埃才的书法艺术探索之路[图文]

    苏埃才、男、汉族,1948年9月出生,今年76岁,大学文化,共产党员,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院士。现住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1971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任杭锦旗公安局公安特派员、治安股长、刑警队长、副局长、局长等职,在担任杭锦旗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期间坚持打击犯罪和为民服务双管齐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公安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全旗社会治安取得显著成效,杭锦旗公安局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公安...

    15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漆艺 当归[图文]
    漆艺 当归[图文]

    大漆·当归同许多艺术门类一样,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漆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代漆艺发展创新之路应该怎么走?漆艺的魅力溯其根本就是对材质的坚守,若不以大漆为主要材质,那么漆艺创作就无从谈起。漆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传统材质与现代理念的平衡性的问题,回归材质的本源魅力,并走出属于本国特色的大漆艺术发展道路,是推动中国当代漆艺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下,中国的大漆艺术...

    41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