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蒙克:现代之眼中的古典悲剧[图文]

时间 : 03-02 投稿人 : 黑加仑 点击 :

蒙克:现代之眼中的古典悲剧 | 艺术常识

图片资料

蒙克常被归属于19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这位凡·高的同代人擅长于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展示在世人面前。正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举办的展览“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试图勾连起他与现代主义的关联:他如何拥抱摄影、电影、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关注窗外的现世生活,如何积极回应艺术市场的需求。

很少有哪位现代艺术家像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那样,蜚声世界,却鲜少有人理解。他笔下的《呐喊》(TheScream)或许是人们最熟悉的图像之一,2个月之前,刚刚以1.19亿美元的价格成为拍卖场上最昂贵的艺术品。6月28日至10月14日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举行的“爱德华·蒙克:现代之眼”的展览,试图向世人展现“呐喊”的光晕之下一个更真实而具体的蒙克。

蒙克常被归属于19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这位凡·高的同代人擅长于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本次展览也试图勾连起他与现代主义的关联:他如何拥抱摄影、电影、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关注窗外的现世生活,如何积极回应艺术市场的需求。展览检阅了艺术家20世纪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包括60幅绘画,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还有少量珍贵的影像作品。

撕开自己的伤口

在这场筹划已久的展览中,英国《卫报》的艺术记者劳拉·坤宁(LauraCumming)注意到一张艺术家的自画像。画面中的蒙克浑身赤裸躺倒在手术台上,一个护士手持一个装满鲜血的大碗,床单上有一块巨大的血渍。三位外科医生环绕在他的身边,数十名学生在窗外目击这戏剧性的一幕,就像画布外的观众一样,见证了艺术家的殉难。

如果观众拘泥于事实,会发现这是一幅有点可笑的画面。在和恋人图拉·拉尔森(TullaLarsen)的感情受挫之后,蒙克用枪射伤了自己,子弹战略性地错过了所有致命的部位,精准地击中了他不画画的那只手的一根手指。这样的伤势并不需要做大手术。因此这张绘画只是一场表演,在奥斯陆蒙克博物馆中的公开展示,使得包括拉尔森和媒体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见证他的心碎。

这幅作品名为《真实的仪式性夸张》(Exaggerationintheserviceoftruth,1902-1903)——这正是观众所期待的可怜虫蒙克。

在泰特现代艺术馆,拉尔森同样被描绘为血腥房间中的杀人犯、夜晚的吸血鬼;蒙克自己则是沙发上被刺死的尸体,就像大卫笔下的马拉,一只胳膊垂落下来。他的绘画就像宣传海报一样,都是直截了当的一面之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感受有其自己的力量。

你从背后捅了我一刀!你毁了我的生活!你撕碎了我的心!这些图像几乎不需要标题,甚至人们可以想象,画面上会弹出罗伊·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式的对话框。蒙克为每一种情感寻找到图像的修辞,隐喻不再诉诸文字,而成为可视的图像。医院床单上的那摊血迹有点像是一颗从身体里被移除的心脏,同时,也仿佛是《呐喊》里那张变形的脸孔。

通过展出的作品,人们很容易发现,那些最坏的日子对于蒙克来说是一笔财富。他似乎从来不为自怜、忧郁、嫉妒、悲伤这类负面情绪感到羞愧,他也总是坦然承认内心的欲望和压抑。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对于自己的故事有所保留,他不会假装豁达、平静或者宽恕,他的情绪总是炙热而直接,他的艺术坦率而充满了戏剧性。

展览中的60多幅绘画以生动、清晰的图像的力量表述着自己,就如同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一目了然。渴望爱的煎熬,面对孤独的痛苦,性爱的吸引力,或者对这一切的恐惧,如果你曾经感同身受,你很容易为之所感动,它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这是基本原理,也是蒙克作品的前提。

戏剧的夸张成为一种普遍真理,艺术家为世人一一呈现:寂寞、病痛、愚蠢、醉态,患上西班牙流感,被心上人拒绝,脑力和视力的衰退。自画像在整场展览中占了相当比例,尽管蒙克的夸张有时候看起来很像漫画,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创作者的真诚。他将自己的炙热情感化作油彩泼洒在画布上,而观者可以从每一条笔触中体会到艺术家的精神状态。

蒙克5岁时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就像来自地狱的怪人,在午夜时分把蒙克弄醒强迫他看着最亲近的姐姐一点点死去。《病中的孩子》(TheSickChild)是他一生重复描摹的图像之一,在泰特现代艺术馆展示的作品创作于1907年。脸色苍白小女孩转向一个身着黑纱的女人,把手放在她的手中。女孩从枕头上坐起,却长着一张死亡的脸孔,她的母亲,抑或是她的护士,把头埋在自己的胸部,陷入深深的悲痛。蒙克的父亲在他青年时期去世,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精神病,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蒙克在晚年表示:“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地伴随我一生。”

他的痛苦如此真实而贯彻心扉,他曾经沉溺于酗酒,1899年和1908年两度遭受神经衰弱的折磨住入疗养院,一生忍受着恐惧和痛苦。蒙克是典型的19世纪人,他将自己的苦楚转化为图像,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伤口。

蒙克出生于1863年,差不多是凡·高(1853-1890)的同代人,他们同样以各自血淋淋的生命轨迹成为艺术史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家。然而,和凡·高的早逝不同,蒙克整整活了80个年头。长寿让他踏入20世纪的门槛,也让世人领略到他艺术生涯的转折。

摄影、电影和戏剧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Cullinan)将蒙克归类为一位属于20世纪的画家。艺术评论家布瑞安·塞维尔(BrianSewell)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分类。从1900年至1944年去世,蒙克三分之一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人们所熟悉的主题:圣母、吸血鬼、狮身人面像、青春、嫉妒、病孩、呐喊,在1900年以前都已经出现。但我们知道,蒙克会不断地回顾他的主题,因此在1900年以后的创作中,这些图像依然频繁出现。

同时,为证明蒙克属于新的世纪,策展人从摄影、摄像、戏剧等各个角度进行阐述。蒙克对于这些世纪之交的新兴事物同样充满了热情和关注,而这也影响到他的绘画创作。

像皮埃尔·波纳尔(PierreBonnard)、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Vuillard)等画家那样,蒙克在20世纪早期开始接触摄影术,并且迷上了自拍。蒙克曾经拍摄过许多自己的照片。最为人所知的或许是1907年在德国瓦勒慕的海滩上的那一张。艺术家抬头仰视着天空,光着身子(事后他在胯间加了一块遮羞布),他的画笔对着取景器之外——也许那里有一块画布,也许只是摆摆样子。蒙克的背后有另一块画布,他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那上面。蒙克的自我形象就像一位英雄画家,以自身的裸体挑战波罗的海的自然力量。

蒙克乐此不疲地在镜头前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这些照片展现了他的虚荣和自恋。人们见识了他在海滩上扮演着疑惑的囚徒和自信的大师,有时候,他又是浴中的马拉、沉思的哲学家,或者撅着骄傲的下巴,仿佛是独裁者墨索里尼。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让世人通过另一种媒介了解艺术家,他的绘画质朴、粗粝,而他本人显得焦虑、恐惧,或许正是由于他如此关注自身,才使得他内心的炙热如此丰富地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因为他如此地热爱表演,他的表达才如此具有感染力。

展览并不仅仅关注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同样关注他的艺术内涵。蒙克应该算得上是艺术家中的“器材控”,他的创作中常常能看到各式光学仪器的影响。比如,蒙克作品中的空间常常显得很诡异,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场景,都透露出一股不安和神秘的气息。他的视角常常很高,地平线也很高,空间变得夸张,仿佛是一幅鸟瞰图。或许,是1900年以前的立体镜的影响,通过这种镜头,人们可以看到3D的图像,当铁路或公路通向远方,立体镜的造像最为栩栩如生。蒙克的构图或许是受此影响。

1902年,蒙克购买了他第一台相机。这台相机过于简单,因而受到专业摄影师的嘲笑,当把手脚伸向镜头,它们会显得得非常巨大。在这种机缘巧合下,他的构图也开始呈现出夸张的取向,恰好就如同现在标准的广角镜头下的成像。劳拉·坤宁指出,蒙克的摄影似乎显得相当平庸,“实际上,这些机械化的图像,把艺术家推回了19世纪。”

“摄影,”蒙克曾经如是表述,“将永远无法和绘画匹敌,只要照相机在天堂和地狱尚未普及。”嫉妒的人身处绿黄相间的卧室,门外一对情侣正在热吻,也许是真实,或者是虚幻;停尸间里三个僵尸般挺立的身体,他们也许是在悼念亲人,也许同样已经去世;还有雪地里的血迹、黑色的幽闭恐惧症、嗡嗡作响的疲惫和偏执。他如此依赖于摄影,但他在绘画中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是镜头远远不能企及的。

当蒙克发现了电影技术,他同样沉迷于其中。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蒙克在挪威、法国和德国分别看过些什么电影,也许我们无从得知。不过蒙克确实发展出一种类似于电影镜头的构图,显著的前景、清晰的对角线,《工人在回家的路上》(WorkersonTheirWayHome,1913-14)中,工人似乎要涌出画面,这不禁让人忆起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最早的电影《工厂大门》。实际上,类似这种对象向观众走来的视觉小伎俩,可以在很多蒙克作品中发现。

蒙克在1927年拍摄的一部业余电影也许是整出展览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当人们一如既往地期待着艺术家传达出那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却发现这是一部相当轻松愉快的片子,或许这位一辈子愁眉苦脸的创作者终于在和新技术的亲近中享受到片刻的愉悦。

1906年至1907年,蒙克参与德国的戏剧活动,他和马克斯·莱因哈特有过短暂的合作。这位创意无穷的奥地利导演定居在柏林,他比蒙克小10岁,却是这段合作的主导者。他们合伙创作了一些易卜生的戏剧,比如《鬼魂》和《海达·高布乐》。蒙克参与了舞美的设计,但这份工作却让他陷入病痛和沮丧的折磨。这一时期,剧院里独特的照明效果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蒙克将之运用于《艺术家和模特》(1919-1921)等画作的表现中。策展人卡利南认为这段时期对蒙克创作影响巨大,布瑞安·塞维尔则指出,早在1893年,蒙克《病房中的死亡》(DeathintheSickroom)中的幽闭结构就已经显露出柏林的室内戏剧对其创作的影响。那一年,他开始在柏林定居,而莱因哈特依然只是一位学生。

尽管蒙克出生在挪威,他的成长阶段却是在法国和德国度过的,其间在巴黎依靠国家助学金学习,然后移居柏林。他受到德国艺术家的影响远甚于挪威艺术家,他与马克斯·利伯曼(MaxLiebermann)关系甚笃,同时,劳拉·坤宁指出,在德国、法国期间,蒙克从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Caillebotte)的作品以及日本版画中受益匪浅。

生活艺术合二为一

同样以情感性因素征服了世人,蒙克与传道士凡·高不同,他并非艺术领域的圣徒,他对现世充满了关切,对社会充满了积极的回应,他会被工作室外街头的日常景象吸引,将之记录于画布之上,《房子着火了》(1925-1927)描摹了可怕的火灾场景,人们从房屋中逃窜出来。

蒙克出生于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家族,但他以顽强的生命力活到了下一个世纪。他的绘画风格随着时间有很大改变,关于这一点,世人有不同的评价,某些愤世嫉俗者认为他善于追随潮流。《赫芬顿邮报》作者山姆·帕克(SamParker)表示自己更喜欢他的早期作品,“在晚期,他的创作手法变得娴熟,但他逐渐失去了一开始所拥有的细腻敏感。”

策展人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论点或许是蒙克对于自己作品的复制的理由所在。众所周知,蒙克主要的作品几乎都有几个或者许多个版本,有时候他是在两三年内一口气创作的,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十年不断回到同一个主题、同一幅画面。除了众人皆知有四个版本的《呐喊》,还有《生病的孩子》(TheSickChild,1885-1927)和《桥上的女孩》(GirlsontheBridge,1902-1927)等,而《灰烬》(Ashes,1895和1925)、《吸血鬼》(Vampire,1893和1917)、《吻》(TheKiss,1897和1914)都有不同版本在展览上并置呈现。

收藏家的委约或许是原因之一,重画自己的作品被很多人视为艺术家对市场的积极回馈。另一方面,蒙克本人曾在60多岁时说过,“伟大的想法从来不会死亡”。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画家一辈子都在描摹耶稣的生平事迹,人们也没有立场去谴责一位不断绘出悲苦形象的画家重新描摹的作品在情感上会有些许减少。

劳拉·坤宁举出《生病的孩子》,为蒙克的自述充当佐证,“颜料本身似乎在哭泣,朦胧,或者像尘土般呈现着死亡的样子,每一次都能准确地配合画面中的情感,人们曾经指摘蒙克重复自己的画作是为了商业利益,从原作中看起来,似乎更是一种充满实验和探索的创作。”

布瑞安·塞维尔相信,“它们不是副本,它们是对同一主题的不断探索,在质量上甚至可以和原作匹敌。”今年早些时候卖出1.19亿美元天价的正是蒙克4幅《呐喊》中的第3幅作品。

展览最后部分的展厅里挂满了艺术家在1930年右眼出血之后的创作。那次病症让他几乎失明,出血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蒙克曾经咨询过挪威非常有名的眼科医师约翰·雷德尔(JohnRaeder)教授,雷德尔在记录中提及蒙克的病症说,“蒙克……遭受长期的过度劳累,身体状况恶化……因此……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右眼出血,这使他的视力大幅减退,而他的左眼一直以来都不太好……”从他的记录中还可以得知,6年后,蒙克的左眼也发生了类似的出血症状。

遭受眼疾的艺术家并未停止创作,他开始新的实验,画下右眼依然能看到的光球和形状。在他的眼睛里,血液凝固成各种形状,在他的视野上留下斑点和污渍。山姆·帕克相信,这些画作背后显露出的对一切悲苦的蔑视,比画作本身更具力量。

蒙克死于1944年过完80岁生日之后的一周。他将德国视为第二故乡,但纳粹掌权后将他的艺术斥责为“堕落”。这段时期,沉浸于偏执和酒精中的蒙克依然竭尽全力描摹着自己。

蒙克一生中最漫长的斗争是针对虚无的恐惧,这也成为他另一幅杰作的主题。《自画像:钟和床之间》(SelfPortrait:BetweenClockandBed)中,艺术家摆出最后的姿势,双腿僵直,两臂垂落,拘谨地站在高高的时钟和狭窄的床铺之间——两者都预示着死亡。一位老人竭力保持着挺直的姿态,不需要任何情感上的夸张,这样的图景本已让人心酸,生活和艺术最终合二为一,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力量。蒙克在荒凉中呈现的勇气,是这出戏剧的绝好结局。

相关文章

  • “对艺术最大的诚实是放手” [图文]
    “对艺术最大的诚实是放手” [图文]

    昔日“哥特王子”尼克·凯夫发行新专辑NICK★CAVE“我害怕人们发现我其实没那么好。我担心他们发现我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低沉的嗓音、阴郁的面庞、带有魔性的狂躁音乐和放荡荒唐的生活让曾经的尼克·凯夫(NickCave)被称为“哥特王子”。然而从某一刻开始,他的音乐突然拨云见日,清澈的钢琴和忧伤...

    17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孟云飞: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意志与强健体魄[图文]
    孟云飞: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意志与强健体魄[图文]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静”和“忍”则是他们特别强调的。“静”对人的身心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克服急噪的心理,古人云:“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i]三国时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以致远”的名言;而“忍”字讲求耐性、坚持,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万事忍为上”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学习书法...

    74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艺术品资产管理起步进行中[图文]
    艺术品资产管理起步进行中[图文]

    从巴塞尔和瑞士银行合作发布的2018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数据来看,全球艺术品市场在2018年的交易额达到674亿美元,仅次于2014年的682亿美元,同比增长6%。显然,全球艺术品市场仍然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周期中。这份报告发布的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为128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为19%。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4032万元买下陈逸飞1972年作《黄河颂》美国仍是全球艺术品交易最为活跃...

    124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高科技制造对艺术毕业生来说是坏消息?[图文]
    高科技制造对艺术毕业生来说是坏消息?[图文]

    杰夫-昆斯在工作室。图片:Andrew H。 Walker/Getty Images本周,是三个关于横扫全球的产业趋势的故事……重金属周二,我们得知杰夫-昆斯在一周前对自己的绘画部进行了大裁员。这最新的一轮裁员让2017年绘画部门的职员大概减少了一半——据我artnet同事Julia Halperin与Brian Boucher报道,这相比于2015年昆斯雇佣“100多位”画工的巅峰时期还不...

    190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美国收藏家斯特凡埃利斯:从难民到博物馆赞助人[图文]
    美国收藏家斯特凡埃利斯:从难民到博物馆赞助人[图文]

    斯特凡·埃利斯(1925-2019)近日,美国最重要的博物馆捐赠者及现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斯特凡·埃利斯(Stefan Edlis)去世,享年94岁。埃利斯1925年生于维也纳,1941年,为了逃离纳粹迫害,他随家人前往美国。“当我们抵达曼哈顿码头时,我的叔叔在那里,带着三明治欢迎我。当时生活好转起来,”埃利斯曾说道。1965年,埃利斯在芝加哥成立了阿波罗塑料公司(Apollo Plasti...

    143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生平模糊的仇英 泛滥的伪作[图文]
    生平模糊的仇英 泛滥的伪作[图文]

    筹备五年的特展“何处寻真相:仇英的艺术”,原计划2020年春夏亮相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谁料全球突遭疫情,展览不了了之,好不遗憾。仇英在艺术史中的存在感长期低迷,此番又是个可怜人。在吴门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画家群体中,仇英非常特殊——这是一位职业画家。他不通诗文,很少留下相关的交游记录,更鲜有人记录他的生活和创作,生平的模糊,使得仇英的历史形象很是单薄。与此同时,仇英的伪作自晚明以来很是泛滥,真...

    154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北野: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北野: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一切事情都需要认真思考,只要思考到位必有收获。那么,什么是思考到位?就是你的思考方法指引你的行动与事实吻合。这非常像进山寻宝,如果你有寻宝的方法,找到宝贝只是时间问题。收藏,说俗了就是寻宝。说深了呢?我最后告诉你。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严格说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因为“现代、当代”这些哲学、艺术概念是西方文明发展数千年、数百年的结果,本来与中国人没什么关系。这些专业概念对一般喜好收藏中国当代...

    34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学惟(组图)
    2023年度书画焦点人物——刘学惟(组图)

    【艺术简历】刘学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开放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创作高研班主讲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欣赏《乐道闲居》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九华山中闵僧房》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近云山舍》136×68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年《有田人家》136×68cm 纸本水墨...

    21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杨小灵[图文]
    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杨小灵[图文]

    【艺术简历】杨小灵,山西人,现居北京,201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师从何家英等名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2011年中国画《瑞》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2年中国画《快乐女兵》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2014年中国画《晨妆一》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

    151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具象水墨|持正清源倚黛山——呼志远山水画作赏析[图文]
    具象水墨|持正清源倚黛山——呼志远山水画作赏析[图文]

    呼志远 若得林中立锥地 不妨待老此山中 142cm×73cm文: 段志刚我与志远兄均有幸先后追随谢冰毅先生学习绘画,多年来或相携绘事切磋技艺,或结伴远足诗酒唱和,期间我颇多受益。志远为人谦和方正、温文儒雅,在教学工作之余勤于笔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系统而精深,在青绿山水画领域更能笃定慎行,独出机杼。近年来,他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丈二巨幅,还是扇面册页,烟云树石间,堂皇醇美的气息扑人眉宇。...

    117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电场: 超越超现实”重点作品解析[图文]
    “电场: 超越超现实”重点作品解析[图文]

    雷内·马格利特创作于1928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共性的论战》。弗兰克·斯特拉作品《波伦布》,艺术家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重复利用自己以往作品中的图案,创作成一系列超大型油画,《波伦布》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幅。这种使用电脑的处理方式和荧光色水彩布满画面的外观特点可以被视为蓬勃发展的技术主义文化的产物。作品标题“波伦布”其实是一座想象中的城市的名字,出...

    186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故宫拍裸照别谈艺术先说法律[图文]
    故宫拍裸照别谈艺术先说法律[图文]

    在故宫拍裸照的摄影师与模特前几天颇受网友关注的“故宫拍裸照事件”,终于从网友们的吵吵中脱身出来,进入它早就该进入的司法程序。6月8日,故宫就裸照事件报案,等待依法处理。刚刚得知“故宫拍裸照事件时”,第一反应是“哇噻,太酸爽了,故宫居然以裸照为卖点宣传自己,来让我看看它是裸了一幅画还是裸了个雕塑啊!”要说裸个真人实在是难以相信,故宫那种人山人海的地方,若不是故意为之,连...

    5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朱新建:我用齐白石的笔墨来画女人[图文]
    朱新建:我用齐白石的笔墨来画女人[图文]

    朱新建(以下简称“朱”):有同学问我是不是喜欢齐白石的画,我回答:是的。我当初做过一些资料剪贴,这边贴一张齐白石的画,那边贴一张**女人的照片。我想,什么时候能用齐白石的笔墨画**女人,是很过瘾的事。但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命题。中国画的笔墨是在比较远离肉欲的天人合一的野逸思想里面慢慢长成的,西方人则喜欢较写实的、色彩强烈的,表达人的热情比较厉害。这两种我都喜欢,一种是比较野...

    71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浅析疫情对拍卖市场的影响[图文]
    浅析疫情对拍卖市场的影响[图文]

    2020年快过去了一半,盛夏已来,可年初戴着的口罩依旧无法脱下,原本往年这个时间段已是各大拍行线下角逐之时,可此刻,同行间怕是早已习惯了在“云”上互相PK的日子。就在半月前,国内拍卖的主战场,北京宣布从6月6日0时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下调为三级,凭健康码,进入社区可以不再测温,外地人员可来京出差、旅游。可仅仅过了10天,就又回到了“战疫”状态。6月16日晚,北京市举行新型冠状...

    122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朱绍良:我读张葱玉之书画鉴定依据[图文]
    朱绍良:我读张葱玉之书画鉴定依据[图文]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卷葱玉先生:……《宣和画谱》,其中记载了六千件左右的精品名画。迨靖康之乱赵佶被俘,《宣和画谱》所载,大部为金人所得。宋南渡后,赵构又重新收集流散,从《中兴馆阁录》的储藏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收藏,也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金宋相继灭亡,这些精品名画大都毁于兵燹了。据王恽《玉堂嘉话》所记他看见的元代书画目录仅仅不过二百件了。明代除得了元图贴木耳(文宗)奎...

    50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