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项】:瓷画盘
藏界行话说“古瓷毛边不值钱”,不完美的古瓷的确在收藏价值方面大打折扣,但这种缺憾却并不影响它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些年来,我陆续收藏的一批宋代以来的瓷盘系列中,几件有明显“硬伤”的瓷画盘,反而正是各具特色的古瓷珍品!
爆胎、裂纹瑕疵方显宋瓷奥妙
不久以前,我从古玩市场上以很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一件北宋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开光麒麟送子缠枝石榴纹大盘,盘径443毫米。瓷盘刚买来时,上面沾满了土渍和零星的油渍。经过一周时间的仔细清洗,盘面的图案终于清晰、干净了。但是,却发现盘面上有几处釉面清理不当的爆胎痕迹,精细的灰胎上干涩的白色化妆土都显露出来了;盘面一侧甚至还有一小圈弧形断裂纹。
尽管如此,我与几位朋友在鉴赏此盘时,还是非常满意瓷盘画面的美感与意蕴。我单位的同事成思琳女士大胆推测,画面中一位男子骑着麒麟,在另一个手持旌节的女子护持下,漫步于祥云之间的图案造型,是“麒麟送子图”。瓷盘的画风随意,生活气息浓郁,寓意吉祥。
在请教拥有三十余年古瓷收藏经历的苏玉铭教授鉴定时,他肯定地表示,从瓷盘胎底平整的旋削方式、垂直圈足和灰胎敷白色化妆土施釉等制瓷工艺特征,以及盘面的自然老化程度分析,该瓷盘是比较典型的北宋时期的磁州窑系制品。而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绘画风格,更是北宋时期磁州窑在与同期诸窑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瓷盘上零星粘连的灰土和砂石深入胎釉,几乎无法剥离。
谈及瓷盘表面的局部开裂痕迹,他认为是一种烧瓷时经常出现的“窑裂”现象,也叫“窑缝”。可能是这部分胎土含水量过多,才导致高温烧瓷时水分迅速蒸发、接胎处胎体出现承重不均,最终出现局部的窑裂现象。通过长长的窑缝,可以清晰地看出瓷盘的灰胎、灰胎上面的白色化妆土,以及瓷盘断裂处胎釉的结合状况和自然老化程度,这相当于看到了瓷盘的瓷片后。换言之,我因为无意中收藏了一件有工艺技术瑕疵的古瓷,反而提高了其鉴定的“开门”程度!
有时候想想,自己能够有机会收藏略有瑕疵的到代珍稀古董,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藏品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工艺信息同样是完整的,总比买件品相良好的赝品有价值。
窑粘黑点歪打正着地收进“金装定器”
我还收藏了一件宋金时期的定窑白釉描金双鱼戏水纹瓷盘,瓷盘里有两条描金的鲤鱼穿梭于水草间,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盘径237毫米。将瓷盘捧在手里,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你会发现:金色的鱼纹飘然灵动,仿佛就要从瓷盘里游出来一样,可爱之极!
只是,在雅致的瓷盘面上,落下了两大粒窑粘黑点,可惜了!这就是所谓的“美人脸上的痦子”。没办法,天下很难遇到十全十美的事情!这件瓷盘胎质白细莹润,釉面呈现牙黄色,圈足细小,修胎精致,器表熟旧、包浆自然。瓷盘釉面上流釉的泪痕、圈足上面遗留的手抓指痕明显,盘口为采用覆烧工艺的特征涩胎圈口,整器充满了手工制作的味道。
这类描金的定瓷,根据古瓷鉴赏家裴光辉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名瓷鉴赏大系:定瓷》中的相关考证,属于名贵的“金装定器”,存世量及其稀少。金装定器中有一类金装白定,另外还有金装黑定、金装紫定。他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宋代定窑白釉描金彩云龙纹瓷盘为宫廷用瓷。如此推论,我收藏的这件描金定瓷,品位与档次就应该很高了!其实,我当初收藏此盘的冲动,完全是看上了那两条活灵活现的游鱼,未承想却可能歪打正着地收进了一件“官瓷”?
窑裂口子元瓷重器刷新旧观念
与上面两件付费购买的瓷盘不同的是,我竟然还免费得到了一件盘径410毫米的元代釉下五彩人物纹大瓷盘。这当然是朋友的馈赠,馈赠的原因是大瓷盘的一侧盘边上,有一处明显的窑裂口子。他是一个古玩商,类似这样的残次品,对他的销售来说就是一个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东西摆在店里很长时间没有卖不出去,那就索性送人好了,还让对方欠你一个人情。
但是这件大瓷盘却是一件罕见的重器。首先看盘底。该瓷盘盘底露出的胎土是看似生涩剌手、实则绵软细腻的麻仓土,盘底露胎部分呈现放射状的跳刀修胎痕迹,上面随意散落着一些白色釉汁;圈足外侧略微斜削的胎体上面,散布着许多发自胎体内部的米糊状铁元素析出黑点;瓷盘表面经受长时间的水泡,已形成了一层浅薄的云朦样受沁层。盘内的图案共分三层,自里而外分别绘制了柳下仕人出行图、缠枝花卉纹和连方菱格纹。其中,充满俊朗飘逸文人画气质的柳下仕人出行图,分别以红、黄、褐、绿四色天然矿物颜料绘制,缠枝花卉纹是胎土模印后添绿彩颜料的反白效果显示,连方菱格纹以红色颜料绘制。盘背面以红色颜料点黄彩的方式,绘制出紧密排列的19朵变体莲瓣纹。所有的图案纹饰均以小号毛笔一笔一笔地精心绘制,线条纤细清晰、人物造型俊朗飘逸、纹饰繁密而又充满生气……这些器表的特征,无疑都体现着元代瓷器的典型制作工艺特征,与明初瓷器的人物画风格和构图形式差异明显。
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元代釉下五彩的高温瓷器,而收藏界通常认为釉下五彩高温瓷是明清以后才发明出来的新瓷种。收藏史总在被不时涌现的新藏品所改写,这就是收藏文物与历史研究的乐趣和真谛!
冲口成就大明成化薄胎瓷
最后说一件明代黄釉“大明成化年制”款白彩云龙戏珠纹瓷盘。该瓷盘采用细白莹润的麻仓土制胎,瓷盘里外满施黄釉,黄釉上面再精心绘制了三条五爪云龙戏珠图。盘径205毫米,盘壁厚度近1毫米,是典型的“薄胎瓷”。把玩瓷盘,真可谓“薄如蝉翼、轻如浮云”。可惜的是,盘面有一道非常明显的冲口。
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描述了“薄胎瓷”的制作工艺。薄胎瓷在修坯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消磨近百次,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整到蛋壳一样薄的程度。在修坯的关键时刻,任何一刀的闪失,都可能使得坯破器废,前功尽弃。薄胎瓷的制作难度最大、制作成本最高、成品率最低、档次最高,同时也是目前收藏界认知率最低、学术研究最薄弱的一个瓷种。薄胎瓷事实上是历代瓷匠追求的最高制瓷境界!该书认为“薄胎瓷器”至迟在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就已经创烧成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审林瀚的专著《海外珍藏中华瑰宝:颜色釉瓷》中,对黄釉瓷的研究考证认为,“明代朝廷对黄釉瓷的垄断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即使在宫廷内部,黄釉瓷也不可以随便乱用。明代皇宫中,皇帝、皇太后、皇后用的是里外施黄釉的瓷器;皇贵妃用的则是内壁为白釉,外壁为黄釉的瓷器;贵妃用的是黄釉绿龙或黄地绿龙瓷器,而嫔妃用蓝地黄龙瓷器;贵人及其他宫中人员则不可以用黄釉瓷器。”
也就是说,我收藏的这件里外满施黄釉的“大明成化年制”款白云龙纹瓷盘,很可能是一件皇家专用的宫廷御用瓷盘。其实,仅从该瓷盘选用精制麻仓土、盘底用国产平等青料书写的云朦样受沁层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识,就大致可以断定:这是一件明代成化时期前后制作的官窑瓷器。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稀缺的麻仓土是官土,民间很难得到使用机会;五爪龙是皇家专用图案,国家律令严禁民间使用;黄色釉是皇家专用色,民间瓷器哪敢采用?而从《中国陶瓷史》中对薄胎瓷制作工艺的描述分析,也可以大致推断:只要是到代的明代薄胎瓷,就可以肯定是官窑瓷器。因为只有皇家官府才可以不惜人力与成本,制作出人间奇观的薄胎瓷。
——有时候我也这样联想:如果将这些瓷画盘用支架都摆放出来,也许就可以串联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又绚丽多彩的中华瓷器技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