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微博团队:正策划让故宫人讲故宫猫的故事
故宫资料信息部负责微博运营的郭珽“进宫”已经13年了。开朗、健谈加上“表情帝”的聊天风格,却让你觉得这个80后不像是一位工作多年的故宫人,仿佛就是你大学班上人缘儿最好的那个姑娘。 “我正经是一个理科生呢”,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郭珽说,进故宫后从来没感到不适应,反而在多年的宫内生涯中积累了很多兴趣和感触。
“这是一个太容易让人产生感情的地方”,郭珽说最让她着迷的就是故宫古老的建筑。“在我刚刚来到故宫时,‘老人’会带着‘新人’在故宫各处参观浏览。在未开放区域宫殿的石阶上,我时常独自坐下,看着眼前满地的野草和还没修缮完工的古旧墙壁。每当这时,心中会突然迸发出一种感觉,‘哇塞,真是太爽了’。就像是一眼望到了几百年前,仿佛这么长的时间里这座城没有改变。”
在长着古老菩提树的英华殿里,郭珽仰起头细细观察门楹上方的牌匾,发现了许多被啄木鸟啄出的洞。“我一个一个数过,一共二十一个。当时心里的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这座古老的宫城,有一个小小的秘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日积月累,她对故宫的感情变成了一种归属感。
而郭珽的“小伙伴”张林刚刚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去年他从几千个报考故宫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被分到故宫资料信息部负责微博的维护。“我喜欢摄影,当时报考故宫,选择的也是摄影方向。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是我工作的背景支撑。”故宫微博上的不少美图,都是张林拍摄的。
进入故宫前,作为一位考古专业的学生,张林时常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进行实践,也“趁机”转遍了许多地方的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我总喜欢拍摄有特点的文物,然后将照片传到自己的微博,与爱好者们共享。”张林私人微博名“柳叶氘”,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博物达人”。
“我过去曾想象,在故宫工作,可能是比较严肃的、有点沉闷的。但当我真正成了故宫人以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有趣、有朝气的团队。”张林说。
花样故宫 醉倒众网友
“梨花楚楚,清洁而明净,玉雨花的别称与清明时节的湿润感觉不谋而合。‘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一树梨花一承乾,此番美景属何人,只愿你在树下,梨花落如雪……”4月5日,故宫官微贴出了一组承乾宫梨花照片,并配以诗意的文字解说,迅速引起热议。短短一天时间,这条微博被转发了上万次,成了故宫官微成绩最好的“作品”之一。
“动植物的亲切、温馨会让人们感受故宫的温度,不再只是那遥远、陌生的帝王家。”郭珽介绍,今年故宫官微新开设的互动话题“紫禁城岁时”延续了去年“紫禁城的物候”的风格,将美好的故宫景致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和网友们,让大家看到四时更迭的美景。
这些美好的画面,是由张林参与拍摄的。这是一项听上去非常诗意的工作,张林笑称自己是“追着花走的人”。宫花各有其时,每年阳春三月,花朵就像各宫里争艳的“小主”一样竞相次第开放。西华门附近桥边李花每年最先开放,用清纯的白色矜持地为宫城添上一抹春意。紧跟着,御花园玉翠亭畔的杏花也醒过来,粉色的花蕾像是含羞悄展的胭脂面,静静向春风吐露着衷肠。曾经居住着顺治帝宠妃董鄂妃的承乾宫里,梨花带雨开得柔弱纤细,静守着寂寞深宫里最美的爱情故事……张林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画面的质量,这些照片多是周一闭馆或平日赶在观众入场之前拍摄的,“各宫区域都是每天早晨八点半准时开放,我们则要背好设备等在门口,跟游客‘抢时间’。一般情况下,拍摄的照片和微博发布的图片,是百里挑一的比例。”
今年“紫禁城岁时”话题已发布了“木兰香”玉兰、“醉春风”杏花、“一城香”海棠等四个策划主题,郭珽参与的是其中配图文字的撰写工作。她坚持每次拍摄都要跟随体验,“我是一个普通人,我在当时氛围下感受到的情绪,相信大家也会感同身受。”令她记忆深刻的是在钟粹宫拍摄玉兰花的经验。“那是一个午后,阳光特别柔软,玉兰的香气,也在阳光下变得温暖。钟粹宫是不对外开放的,周围非常安静。我就站在院子里,在温暖香气的包裹之下,感到静谧而惬意。”
这样的体验,让她为故宫官微写下了这段“紫禁城内各处种植着玉兰,红墙黄瓦间忽见一树洁白,花朵瓣瓣精致,似在莹雪中浸过,溢满了世间的纯粹……它们就在这座城里优雅地开,静静地落,深吸气,你闻到这忽远忽近淡淡的三月木兰香了吗?”唯美文字。
温情故宫 讲述人猫情
去年,故宫官微“紫禁城的物候”话题发布的一张冬至在窗台上蜷成一团儿打盹的胖猫咪照片曾“红极一时”,让网友们直呼被“萌倒”。而此前,故宫“收编”的数百只“猫保安”也让人们体会到了故宫暖暖的“人情味”。“故宫几乎每个角落都有猫的身影,故宫人对猫也特别有感情,与猫的故事讲不完。”郭珽说,由于去年微博上发布的故宫猫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不久后,故宫官微将开设专门的互动话题,讲述故宫人与猫的故事。
在资料信息部办公的寿康宫和周边区域里,也活跃着不少“猫保安”的身影,故宫的职工把它们当作家人,每一只都喊得上名字。春天的下午,会议室门口,一只大黄猫正晒着太阳睡午觉,郭珽轻轻喊了一声“黄大头”,听到了自己名字的大黄猫懒懒的抬头瞟了一眼,算是向前来采访的“客人”打过招呼。不一会儿,一只蓝黄“鸳鸯眼”的白猫悄悄溜过来。“那是‘小嗷’,它不会‘喵喵’叫,只会‘嗷嗷’叫。它不让人摸。”郭珽提醒记者。
而在这一片最霸气又最得宠的要数“华妃娘娘”。“我们都叫它‘华华’或是‘华凉凉’,2008年我第一天走进办公室,就看见华华霸气地占着我的整张办公桌睡觉。”资料信息部主要负责APP项目的庄颖对记者说。而郭珽和华华之间就更是“说来话长”了,她说,华华快十岁了,它的故事可是“跌宕起伏”、“死去活来”。华华是郭珽亲手抱进宫的,“本来是一对儿来着,后来一次猫瘟,它兄弟病死了。”而幸运的华华则坚强挺过了猫瘟,并在此后的多年里历经了许多有惊无险的“大难不死”。“喂食、剃毛、洗澡,带它看病、做手术,都是我在照顾。”郭珽开玩笑说,华华一辈子都是自己在“伺候”,将来还要负责为它“送终”。
“许多故宫人都有与猫的故事,或许比我的故事还曲折、动人。”郭珽说,正在策划中的微博互动话题,将一期介绍一对“主角”,由不同的故宫人讲述一个有关故宫猫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一个有情有义、亲切真实的故宫。 孙乐琪 文并图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