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正君
如今司空见惯了的电话机在清末可是件稀罕物,那时候的“电话”当然也不是这个词。先来看看在1899年11月19日,当时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向光绪皇帝呈的奏折上是怎么描述“电话”的吧。
电话机是美国人A. G.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
奏折中写道:“创自欧美,于电报为支流……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新机既辟,不可禁遏……中国之有德律风也,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近年各处通商口岸,洋人纷纷谋设……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电报之权利而未得……不早补救何从?”
这种“听”“说”分离式的电话好像经常在电影里面见到。
从这份藏于北京通信博物馆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当时“电话”被翻译成“德律风”,也就是英文单词“Telephone”的音译。奏折中也在感叹,电话发明之后还没有三十年就已经“遍于各国”了,可见当时对于信息交流的渴望程度一点不亚于今日啊。
那时候的电话应该属于“0G”,近一百四十年来,单从基本功能上来说,和现在的座机是一致的——“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这句用到现在来描述电话也一点不过时。
据清代《邮传档》等书籍记载,1902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后常住颐和园,为了方便其与外务部联系,架设了首条皇家电话线路。1908年,又架设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西苑(今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的慈禧—光绪电话专线,这条电话专线是慈禧为了及时了解光绪的动态、控制光绪的行踪而设置的。
这条专线怎么那么像是一个“监控”?难怪老佛爷是在光绪帝之后薨逝,且间隔时间非常短,可能也是因为这条专线,用它来传信儿是比人快啊。
几十年来,慈禧与李连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据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有时候慈禧还特地打电话给李连英,问:“连英啊,你吃得好?”李连英回说:“老佛爷,您吃得好?”简简单单的问候,却体现了这对“主仆”的惺惺相惜。毕竟二位都老了,一起“共事”了几十年。对于晚年的慈禧来说,李连英其实变成了一个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否能吃饭,吃多少饭,都是评价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的标准。所以慈禧那句“你吃得好”,其实也是在询问李连英的健康状况。在电视剧《大宅门》的最后一集中有白七爷的最后陈述,其中八十岁的他“一顿还能吃一只烤鸭子”,说明他当时身体还十分的硬朗,怪不得能活到100岁。同志们,为了健康,一定要吃饭啊。
这种电话在战争片中常见,通讯兵背着这个箱子来往穿梭于战壕之中。
在子正君小的时候,曾经跟着大人去单位打电话。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要打电话还得去单位。打电话在当时也算是个“大事”,需要领着小孩子们去见世面。记得当时第一回没打通,听大人们说,这叫“占线”。子正君岁数太小,根本不理解,以为是对方把电线粘在了一起,所以打不通,要待一会儿把线都拆开了才能打通。现在想想,也真是可笑。
但时代发展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电话就开始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了。当时子正君的家里是小区中第一批安装这种电话的,现在还觉得有点小自豪呢。据说这种电话安装下来也不便宜,要3000多块呢,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记得有同学来我家玩,他听说电话也能听相声、听歌,但他不知道是拨11?,只知道114是查号,110是报警,然后他猜119可能是能听相声。随后我便拿起电话来试,拨通119后一听不对,就马上想挂掉。可这时候已经挂不上了,电话不停地响……真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啊,小伙伴们,难道这事儿只有我吗?
不论电话机后来如何如展,其基本功能与130多年前是一样的,它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但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没有电话座机了,至于电话座机是否会被移动电话全面取代,只能让历史和时间去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