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却真有书信价值万金。日前上拍并以2.07亿元成交的曾巩《局事帖》信札全文仅124字,平均每个字的价格达到167万元。纵观近年来的信札拍场,并非只有古人笔墨价值连城,许多近现代文人墨客的书信也在上演着“一字千金”的传奇。
见信如见其人
古代文人信札皆为法帖
信札,又称书牍、手札、书札、书简等,其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信札了,那时是在竹简或木片(牍)上书写的。到了东汉,书信随着造纸术的诞生而得以发展。魏晋时期,伴随着行书、草书的普及,信札的表意功能得以扩大和加强。
藏界对于信札的价值评定,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信札内容越是关乎重大历史,其收藏价值就越高。由于文人信札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 物等多方面的价值,再加上“存世仅此一件”的孤品性质,文人信札历来都为收藏家所倚重。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 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和雅士常常利用书信来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很多文 人书信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收藏信札很大程度上也等同于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 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它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 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
近现代名 家书信也多是不错的书法作品。比如鲁迅书信,其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学识、风骨、实践。鲁迅喜收集汉、魏、六朝碑刻,广博的视野,过人的学养,造就了他简穆 古朴的书风。鲁迅用传统的毛笔,写世态炎凉,阅人间沧桑,析人析己,同时,他也用毛笔书写一个传统的艺术世界;而陈独秀具则有艺术气质,其文章激情澎湃, 书法行云流水,深得怀素草书真谛,用笔自如,结字准确,气势恢宏;文学家胡适书信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胡 适的字很早就在拍卖市场上走强,像楷书朱晦翁语,成交价就达到了10.2万港元。
每一通文人信札都是历史的孤本。艺术家可能会多次重复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但不可能重复写同一封信。同时,信札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送人或拍卖,作者本人及其家属在处理信札时,大多首选国家级收藏机构,由此流入收藏市场的名人信札数量极少。
文人书信暗藏史料
众多拍卖行“无信不成席”
文人信札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早已形成气候,而国内信札拍卖起步较晚,大约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下 来一通是6000多元,但最终还是流拍了。而在10年之后的2004年,同样是翰海拍卖会,同样的10万元估价,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就以24.2万元拍 出,平均每通8万元,升值幅度达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间,文人信札价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有的文人信札已从原来的几万元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大大小小的拍卖行也瞅准了时机,纷纷介入,每次拍卖会均征集大量信札,大有“无信不成席”之势。
在2005年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 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2010年嘉德秋拍,齐白石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的中国银行账户的书札,以 33.6万元拍出。2011年6月7日,“徐悲鸿揭发刘海粟汉奸罪名信札”现身匡时春拍,以185万元的净价成交,算上15%的手续费,手札总共拍出 212.75万元。
在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上,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高价成交;2012年5月14日,赵之谦的信札 九通又成功拍得120.75万元,赵孟頫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在2012年12月,北京匡时开设“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专场,这批梁启超秘 藏信札,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经过藏家3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价后,146件拍品全数成交,共拍得 6709.2万元。
在2013年嘉德春拍中,首次现身拍场的曾国藩手书家训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 国荃的130页家书,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同年嘉德秋拍中,鲁迅1934年6月8日写给陶亢德的一纸信函,全文不过200余字,竟拍出655.5万 元的高价。2014年6月5日,北京匡时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最终以17.5亿元圆满收槌。其中,此前颇受关注的周作人致新加坡学者郑子瑜84通信 札全部成交,共得758.43万元。在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函》以115万元成交。
“名家信件”不能尽信
大量赝品考验学识、眼力
随着文人信札收藏热升温,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信札赝品,例如早前香港一家拍卖行曾经拍卖过鲁迅致王炜春的信札,就是一件临摹的赝品。2013年在北京拍卖市场 上出现了一通徐志摩信札,由于徐志摩信札上面有一方他的印章,而引起专家的怀疑。作为信札来说,一般不钤印章,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 名,只取名字中末尾之一字,这些无疑是一个辨别上的常识,也是许多造假者的“画蛇添足”。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文人信札赝品多是对文人 字迹进行仿造,有的是有母本的克隆,也有的是无母本的仿制。常言道“字如其人”,要辨识信札的真伪,就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时的书写手迹及其为人。收藏爱好 者在选择信札时,要看内容,更要看附件,还要关注系列拍品,以求相互印证,综合分析。
收藏文人信札还要小心他人代笔。有些文人信札并非 本人所写,而由他人代笔后由本人签名。曾经有一组复旦大学原校长章益与连声海、端木恺、张西曼等社会名流信札的拍卖,虽然章益的回信都是在信封上书写,但 是这却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别人代笔的情况,加上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重要史料,超越了一般信封的意义,成为了信札的一种载体。
信札的来源是鉴 别其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是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出自 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某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藏者必须找真实可靠、流传有序的传世品作参照物,必须用足够的 时间去接触、熟悉和研究信札原件,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文笔风格特征、书法用笔特点,这些作者的个性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此 外,还可到各博物馆、纪念馆看信札真品,从而学会区分真伪。
有关专家建议,收藏者可多看一些专业书籍,比如《珠还记幸》《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选》《字字玑珠》《明清尺牍》和《近代名人大辞典》等工具书。此外,收藏者对写信者、收信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 (林华)
曾巩书信《局事帖》超2亿元成交
拍卖方:是其唯一传世墨宝
5月15日,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上,一封曾巩的书信手迹《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购买者为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流传不少,但手迹却难得一见。据拍卖方介绍,《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的传世墨宝。
古代书画收藏家尹光华研究认为,《局事帖》是曾巩写给“无党乡贤”的一封回信,其中牵涉曾巩晚年命运的最重大转折,行文一波三折、畅达流利,渗透着古人的礼 节和文雅,“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局事帖》中,曾巩以短短124个字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地倒了出来,一方面表现了曾巩的 沉郁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民)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