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根伸夫《大地之母》
一个以东方老庄哲学、禅宗思想为基础的日本艺术流派,一个因为名字引起了很多歧义的艺术流派,一个被写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唯一亚洲艺术流派。
2017年1月初,青年收藏家、艺人崔胜铉(T.O.P)曾连发多张与一位白发爷爷的合影。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两个人把酒言欢,十分开心。
其实这位爷爷可不是普通人,他是韩国著名画家李禹焕。T.O.P曾在INS上上传过很多他的作品图片,也尊敬地称他为“韩国大师”。“TTTOP苏富比”的宣传照片背景也正是李禹焕的作品《与风》。
李禹焕《与风》
李禹焕的其中一个身份是“物派艺术”的推动者、中心人物。上世纪60年代末,他的艺术观指导并推动了“物派”的活动,对“物派”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艺术家李禹焕
什么是物派艺术
在“物派”艺术家们集中出现之前,1954年11月成立的“具体美术协会”被视为日本最早的前卫艺术组织,“具体美术协会”成员的实践被学术界看作是之后的“物派”在日本全面展开的先兆。
具体美术协会成员白发一雄跃身泥潭,1955年
具体美术协会成员村上三郎穿越纸墙,1956年
“物派”本身不是一个群体的名称,而更像是对一群1970年前后主要活跃在东京的艺术家的松散标识。战后由于欧美经济文化的大规模侵入,使日本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强烈冲击。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文化侵入下,是选择被动接受西方价值观,还是从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中寻找出路,已经成为日本现代艺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一批反对照搬美国艺术的模式和观念,主张运用东方艺术的独到观念和思想的日本艺术家。
高松次郎《门上的人影》,1968年,高松次郎被看作是物派艺术的先导人物。
“物派”艺术家认为,自然本身是最美的,任何加工都是多余。所以,“物派”的作品风格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作为主要特征,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他们通过挖掘普通物质材料的艺术能量,重视自然存在的东方思想,强调人性与自然调和共生的美学理念。
斋藤义重《复合体》(局部),340×800×420cm,1989年,斋藤义重是关根伸夫、菅木志雄等人在多摩美术大学的导师。
事实上,“物派”这一名称并非当时的物派艺术家用来宣传自己的艺术活动而命名的。 “物派”一词是出现在1973年左右,由日本理论批评家所提出,但却带有明显的贬义。尽管几位“物派”艺术家在各种场合不断说明这个名称的歧义,并表示强烈不满,但仍无济于事,反而以讹传讹乃至扩大到世界范围。最终他们只好将错就错地接受事实,“反其意而用之”了。
川俣正《多伦多计划》, 1985年
除此之外,“物派”对日本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基本上出生于50年代)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艺术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及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他们通常被称为“后物派”。
李禹焕《关系项》,1982年
所以说,尽管“物派”艺术家强调“物质”,但他们并不喜欢“物派”这个词汇,因为它不能表达他们的批评立场。他们关注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空间、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场”的变化。“物派”把想要表现的内容尽可能地最小化,以表现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原初状态”。
吉田克朗也曾撰文指出:“‘物派’的名称有将‘物’作为作品的感觉,而我思考的是提示某种状态。因此将一个物体与别的异质物体并置,较之‘物’本身,我重视的是此时产生的状态。如果一定要有名称的话,我觉得‘状况派’或‘状态派’更合适。”
菅木志雄《界限的划分》,1982年
可以说,物派艺术的观念是以东方老庄哲学、禅宗思想为基础,又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得以形成。作为岛国的日本,一直有着引进外来文化,再消化吸收转变为自身文化的传统。每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都能被转化为自身能量,转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
物派艺术代表人物
尽管“物派”一词被松散地应用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三个流派之中,但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多摩美系。“物派”艺术史学家峰村敏认为“李禹焕+多摩美系”构成了物派主体。
关根伸夫
关根伸夫1942年生于日本崎玉县,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是日本雕塑家。物派的公认起点是关根伸夫的《大地之母》,这件作品在1968年10月神户的“第一届须磨离宫公园的当代雕塑双年展”上展出。
关根伸夫《大地之母》,1968年
当关根伸夫完成这件作品的时候,他被面前这个“物体”的力量所震慑。这个物质的存在震撼了他最初的所有想法。关根伸夫指出:“世界以其自在方式存在,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创造呢?我所能做的只是尽现自我,还世界其本来面目,让这种状态更加清晰。”
关根伸夫在须磨离宫公园的露天空地上挖出一个深2.6米、2.2米的圆柱形坑,挖出来的土被堆置在坑的旁边,并且被塑成与坑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