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具有独特的艺术天赋,加上他的刻苦努力,不断探索,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皆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绘画风格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竹、兰、石,《清代学者像传》中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时光都在为竹传神写影。”戴熙曾说:“竹易于密而难于疏,唯板桥能密亦能疏,此专师其疏处。板桥意最阔,吉金气亦豪。两君取神似,俱是九方翱。”由此不难看出郑板桥在绘画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在创作过程中,郑板桥主张“物我合一”的境界。在创作思想上,他主张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他的绘画极富创造性,“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作画力求破除陈规,不落窠臼。郑板桥作画一改清初“四王”一味摹古复古的画法,主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大自然学习,并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虽然板桥说自己作画“无所师承”,但是并非说他不学习前人的长处,恰恰相反,他十分注重对传统地继承。曾刻印一章“徐青藤门下走狗”,这颗图章,充分表现了他的学习态度的虔敬和执着。但是他也并非盲目崇拜,而是由所选择和鉴别,批判地继承,主张“师古”又要“创新”,其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并主张“师其意不在迹象间”。曾说:“以我之似学古人之不似”,极力追求写神写意。曾吟诗自叹曰:“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像有真魂”,实际上他是借绘画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寄托和感受。
郑板桥爱竹到了“无竹不入居”的程度。他在《板桥题画·竹》中说:“冻蝇触窗纸上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使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由此不难看出,郑板桥的绘画是从自然中来,是大自然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他借画竹抒发自己的各种内在的感情,画竹与做人一样,不装腔作势,平平凡凡,如同普通人一样,坦荡率直,坚持自我,顺其自然。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瘦劲孤高的墨竹,实际上正是画家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郑板桥是通过“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摹写夜间思,沉繁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练习才能达到他的艺术高度。也唯有透过苦思苦练的自然,才能够“自尔成局”。郑板桥通过画兰、画竹、画石“慰天下之劳人”来补偿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失落心理。
诗词题跋
从存世的《悍吏》、《郑板桥集》、《私刑恶》、《逃荒行》等脍炙人口的著作来看,对于诗词的创作郑板桥同样走过了艰辛的道路。有人说郑板桥的风韵接近白居易,但郑板桥自己却认为“七律尤多放翁习气”,可见对于学习古人上,他是苦心研究过了的。被后人称之为“不可磨灭文字”的16封家书,忠厚恳挚,非常感人。他在家书中并特别着重提出“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劳其力,以养天下之人”,“读书,是为了求知明理做好人”,这种思想、这种气概出现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一个读书人身上的确是非常宝贵的。
郑板桥的绘画思想主要是通过题跋的形式加以表现,板桥几乎每画必题,形成了“画必有题,题必有诗”的新的艺术格局。这种格局,显然超出了题跋的本义,充分流露出他的独特的新颖艺术风格。
书法
清朝时期,盛行以千人一面毫无艺术个性可言的官场书体——“馆阁体”为科举殿试的标准。从板桥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也未能摆脱“馆阁体”的束缚。当时的郑板桥为了仕途,不得不忍受“馆阁体”的限制,却不被重用,后还被罢官放还,这种心理的落差,使他对“馆阁体”更加反感。后师《痊鹤铭》,近学黄庭坚,自创一格,号“六分半”书。在章法上,纵横错落,如乱石铺街瘦劲奇峭,充满着谐趣,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以书入画,一波三折,奇幻无穷,大小变化,诡异多变,自由发挥,生动别致。蒋心余《题板桥画兰》中赞赏郑板桥的书法:“下笔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僵仰各有态,时人尽笑板桥怪。”板桥自己也曾说:“板桥道人以中郎(蔡琶)之体,太傅(钟舞)之笔,为右军(王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可见郑板桥在师法古人上是不余遗力的。
郑板桥一生曲折,诗文书画无不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以“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4句话,评价了自己的书画艺术成就。可以说,郑板桥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