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温酒神器——尖底瓶[图文]

时间 : 07-14 投稿人 : 红红 点击 :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 仰韶文化尖底瓶(西安半坡出土)

尖底瓶是中国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出土较多的一种器具,考古专家们多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汲水工具,也有人认为是欹器或祭器。本文以同一文化源流的相关出土文物为依据,结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尖底瓶的形制、功能特点上对仰韶文化尖底瓶传统“汲水”功能说提出质疑,并以古文字与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仰韶文化时期的尖底瓶应该是一种温器,更确切地说,某些容量较小的小口尖底瓶应当是温酒器。这一事实同时证明中国“酒”的最早起源在新石器时代。

对仰韶文化尖底瓶“汲水”功能的质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距今约5000—7000年,其出土的尖底瓶包括西安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王湾、大河村等类型,向西包括马家窑类型。该类器皿出土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仅西按博物馆一处馆藏就有200多只。这说明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应属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器。至于尖底瓶功能的认定,大体有“汲水器”(林耀华1984、孙长初2006)、“祭器”(苏秉琦1991)、“欹器”(孙霄1990)三种观点,这一争议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欹器”说不能自圆的是时间条件:孔子的“中庸”概念创立于春秋时期,追溯其源头不过始自3000余年前周公的“中德”观念与史伯、晏婴的“和同”说(杨涯人2005)。此前的仰韶文化尚没产生“中庸”的概念,因而不可能出现“欹器”。

大多数考古学家一直认定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汲水的工具(图1)。

这一推论受到三点质疑:

一、同类有侧耳的尖底瓶有大有小,有的大到50—70厘米(高度),甚至更大;有的小到10几厘米: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2 高50余厘米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3 高14.1厘米

图3的漩涡尖底瓶为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5100—4700年),瓶高仅14.1厘米。同一时期已有容积较大的罐,先民仍用这样的小瓶作汲水工具是否可信?

如图4所示,尖底瓶汲水原理是这样的: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4

尖底瓶的侧耳是支撑“汲水”工具的理据之一,但其前提是两只侧耳必须附在瓶身的上半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尖底瓶灌水后重心向下,提吊过程中才不至于瓶口翻倒。可同一时期出土的器物中,很多侧耳却设在尖底瓶的中部甚至是下半部(图5、图6)。根据重力原理,这样的“汲水”工具即使是空瓶,重心也在瓶的上半部分,下吊时瓶口向下倾倒自是必然的结果。此有利于瓶口倾倒自然进水的推论,可问题是,尖底瓶的基本形制是下尖上圆,加上厚实的瓶口,满灌后,重心必然在上半部分,向上提吊时如何能保证瓶口依旧向上?即使不满灌也很难保证瓶口不向下翻倒。有过用木桶汲井经验的人都知道,即使木桶有自身浮力,因提梁在上,晃动吊索,木桶仍能倾侧于水面。如果仰韶时期的尖底瓶真是汲水工具,何不将侧耳一律设于尖底瓶的肩部,这样岂不是更好地运用了重力,省却了不必要的麻烦?我想,仰韶文化有上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先人未必如此不开心窍。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5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6

二、尖底瓶有侧耳,不妨可以支持“汲水”功能说,那么同一文化源出土的尖底瓶,尤其在仰韶文化晚期出土的尖底瓶大凡没有侧耳(图7),这应该是对“汲水”功能说的有力否定。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7 仰韶文化晚期尖底瓶

三、“井”的出现应该是中国农耕经济普及的象征,新石器时期尚基本处在渔猎经济时代,当时的黄河流域雨量充沛,先民们一般都是“择水而居”,应该还没有出现水井。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8 浙江河姆渡文化“井”遗址,井深1.35米

河姆渡文化是南方农耕文化的开始,当时已具备了杆阑式定居建筑,这恐怕尚是北方仰韶文化尚未经历的过程。

根据孙霄与赵建刚一系列的实物实证测试研究(孙霄、赵建刚1988),尖底瓶“汲水”功能说不成立的观点应该有充分的理据。遗憾的是在2001年出版的某些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中,相关内容依旧引导学生认同尖底瓶是“汲水”工具,中科院网站“中国科学史自然科学知识萌芽”主页上,也出现“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专门用来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的专文。这一先入为主、缺少科学依据的误导今天应该告一段落了。

仰韶文化尖底瓶功能探讨

一、对尖底瓶形制的考察

无论是半坡出土还是庙底沟、西王村、王湾、大河村马家窑出土,尽管不同地点的尖底瓶口部形制略有不同,“但都具有宽肩、腹部斜收,尖底”的共同特点(孙长初2006),这应当是共识。

从形制上考察,尖底瓶不具备专用“盛器”的特点,它没有平底,不可以放置。“盛器”功能早有同一时期的平底陶器担当。如图9-11: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9 仰韶文化陶钵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0 仰韶文化单柄陶罐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1 仰韶文化双体罐

瓶作“尖底”,决定了它不同于平底器皿的特殊功能。自然,这种器皿也需要放置而保持不倒,唯一的可能是插在土里或灰堆等地方才能稳定。插入泥土的可能性不大,发挥不了其独特的功能。最合理的解释是插在火堆的灰烬里,也就是说,尖底瓶应该是当时的一种温器。

二、尖底瓶与甲骨文中的“酉”

说到这里,我们只能证明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只可能是一种温器,温水自不待言,但还不能解释高度只有十来厘米的尖底小瓶作为温器的合理性。为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古文字中进一步寻求答案。

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中最早的“酒”字写作“酉”: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许慎《说文解字》对“酉”的解释是“八月黍成,可为酎酒”。甲骨文后期才将“酉”写作“酒”,甚至在金文时代,仍有一体将“酒”写作“酉”: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至此,我们不妨将甲骨文“酉”的字形与尖底瓶做一个比较: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不难看出,甲骨文“酉”字的字形实乃仰韶文化尖底瓶的象形,舍此没有更好的解释。新石器时代的北方先民以尖底瓶盛酒,插于火塘中加温,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温酒、煮酒是中国酒传统的饮用习惯,殷商青铜器中的“角”、“斝”就是用以加热的酒具,西晋左思的《魏都赋》中有“温酎”一词(“酎”为重酿醇酒),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的“红泥小火炉”,也是为加热“绿蚁新陪酒”而备的,苏轼《赠岭上梅》中亦有“且趁青梅当煮酒”诗句。直到今天,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酿酒,江浙一代的绍兴酒,福建、江西一带的“黄酒”,传统方法仍然是先温后饮,无一例外。如果肯定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温酒器,那么所谓“祭器”也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亦可证明,中国的“酒”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诞生了,只不过那时候的酒并没有很高的烈度,充其量也不过像今天的醪糟、米酒之类,属于非蒸馏的低度酒。中国高度酒的产生尚待蒸流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要证实这一推论的合理性,必须从当时黄河流域先民的居住条件谈起。新石器时期的北方先民一般都居住在半地窖似的窝棚内,尤其在秋冬季节,北方的气温无疑要低于南方,取暖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这就是居所内必须设置的“火塘”一类的设施(图12):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2

这种“火塘”在今天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所内依旧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3 湘西苗族居所的火塘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4 云南彝族火塘

温酒神器——尖底瓶 | 美术品趣闻

图15 土家族火塘

火塘不但是他们取暖的设施,也是日常烹饪煮水的地方,甚至是一家人聚会、待客活动的中心所在。本人在湘西、黔东南、皖南一带实地考察中发现,吊架于火塘之上或置于火堆灰烬中,用以直接烧烤的煲或罐大凡都是圆底或尖圆底,道理很简单——增加受热的面积,同时可以在灰烬中保持稳定。

相关文章

  • 500年前古墓挖出 当地官员竟称并无太多文物价值[图文]
    500年前古墓挖出 当地官员竟称并无太多文物价值[图文]

    2017年3月26日消息,日前,河南省太康县一处工地施工时,挖出一座明代古墓,干尸保存完好,根据墓志铭等判定,该墓主名叫顾朴,官至右都御史,系顾佐后人。图片来自微博@无西道人。多名网友发帖称,3月20日前后,在河南省太康县万城商贸集聚港东南方一个下水道施工现场,进行机器作业时挖出了一座古墓,引发众人围观。墓志铭记载墓主是明朝的右都御史,此墓主顾姓,明朝官员,为明朝御史顾佐之孙,太康县文物部门获...

    230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村民用避孕套装炸药爆破古墓 挖41米地道盗文物[图文]
    村民用避孕套装炸药爆破古墓 挖41米地道盗文物[图文]

    利用避孕套包裹炸药实施爆破,入夜后疯狂盗挖出41米长地道,2011年,睢宁“双孤堆一号墓盗掘案”引发各界震动,被盗挖的墓葬早在1986年就被确认为省级重点文物,涉案的11名嫌疑人在当年落网伏法,5年之后,另外还有3名嫌疑人落网。睢宁姚集镇的双孤堆,原是一个行政村,2002年并入蛟龙村,对于很多文物贩子和盗墓人而言,这个并不起眼的自然村,却是他们眼中的“金矿”。原来,在村庄内有一处墓葬,早在19...

    283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台湾著名学者傅申夫妇到景峰美术馆进行艺术交流[图文]
    台湾著名学者傅申夫妇到景峰美术馆进行艺术交流[图文]

    2017年2月17日下午,傅申先生及其夫人陆蓉之在山西景峰美术馆与景峰签约书画家及山西书画界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傅申先生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美国佛利尔暨沙可乐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著作有《鉴别研究》、《书史与书迹-傅申书法论文集》、《书法鉴别─兼怀素自叙帖临床...

    1507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武汉4名大学生拔路人头发 称是动保行为艺术[图文]
    武汉4名大学生拔路人头发 称是动保行为艺术[图文]

    地铁上,一只“兔子”突然蹿了出来,二话不说,从乘客头上拔下一撮头发,这是发生在武汉地铁二号线上的真实一幕。近日,武汉市华夏理工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拒绝动物皮毛制品”的行为艺术,他们穿上人偶服,在公共场合揪路人头发。据《楚天都市报》报道,12月7日下午4点,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广告学专业4名学生装扮成“长耳兔子”乘地铁、亮相闹市街头,引发众多行人的围观。近期,该校广告学专业2014级学生集...

    378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口径达半米多的广彩潘趣酒碗[图文]
    口径达半米多的广彩潘趣酒碗[图文]

    广彩潘趣酒碗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类似的调酒器在欧洲有用金属做成的。广彩潘趣酒碗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并因为华丽夺目、纹饰绘画融会东西方艺术风格而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碗能有多大?一般超市里看到的,大概口径也就最多十几厘米。但是当我们走进广州博物馆,却能看到一种口径超大的碗,比家里的盆还大!这种大碗装饭,谁能吃得下?如果不是装饭,那它是用来干啥的呢?原来,这是一种欧...

    1042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手冢治虫罕见二战漫画消失70年后首次现身[图文]
    手冢治虫罕见二战漫画消失70年后首次现身[图文]

    据日本《产经新闻》6月8日报道,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生前创作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系列漫画《直到胜利日》第4章《南方基地篇》于8日被日本媒体公开。据了解,该漫画曾经一度在日本国内销声匿迹。据报道,该漫画比手冢治虫的成名作《新宝岛》早两年诞生,风格类似当时的人气漫画《冒险堂吉》。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竹内修表示:“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手冢治虫年轻时旺盛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创作欲。&r...

    630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御赐牌坊藏身广州龙潭村[图文]
    御赐牌坊藏身广州龙潭村[图文]

    海珠区龙潭村的乐善好施牌坊。记者邱伟荣摄同声同气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在广州市内,散落着众多牌坊,在过去它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统治者为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也反映了村落盛衰变迁的历史。本报记者将寻访广州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牌坊,再现那些悠久却又不为市民所了解的故事。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上刻&ldqu...

    1582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天青色等烟雨——青花瓷[图文]
    天青色等烟雨——青花瓷[图文]

    清光绪时期,随着“同光中兴”的出现,景德镇瓷业虽明显萎缩,但官窑、民窑仍不断烧造瓷器,与咸丰、同治二朝相比,产品数量要多,且其中也有少数精美之作,所以人们往往把光绪瓷器比作清代制瓷业“回光返照”的一个阶段。光绪青花瓷完成了一次复兴,出产青花瓷品种和数量为晚清时期之最。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景德镇御窑厂先后为朝廷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种色釉大缸。其中...

    630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走近舌尖上的青铜器 从西周饮食礼仪看“规矩”[图文]
    走近舌尖上的青铜器 从西周饮食礼仪看“规矩”[图文]

    西部网讯 (记者 鲁鹏飞 通讯员 闫星) 鼎、簋、甗、豆、盉、觚、爵,这些字你都认识么?这些字都源于古代“吃货”们的创造。与现在我们“锅、碗、瓢、勺”的简单叫法不同,古代的“吃货”们,对食器都有着细致的分类和命名,在博物馆,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不明觉厉”的字。4月4日起,由宝鸡市纪委精心策划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系列专题片”第三集《舌尖上的青铜器》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博物馆时光》栏目播出,通...

    1098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小巨人获赠涂鸦肖像画[图文]
    小巨人获赠涂鸦肖像画[图文]

    涂鸦大师向姚明赠送肖像画。图/东方IC本报讯(记者潘天舒)下半时两队都有点儿走过场的意思。眼看巨星不再出场,球迷难免失望,大家先喊“换韦德”,最后干脆喊上了“换姚明。”姚明作为特殊嘉宾来到了现场,中场休息期间他被邀请上场,获赠一幅肖像画,创作者是美国达人秀选手、涂鸦大师加里巴尔迪。加里巴尔迪是今年美国达人秀的人气选手,进入了最终的决赛。面对这份特...

    1788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瑞兔象征长寿!京城自古兔类文物故事多,多图揭秘[图文]
    瑞兔象征长寿!京城自古兔类文物故事多,多图揭秘[图文]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2023年是农历癸卯(兔)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兔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也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因此颇受人们喜欢,古代留存下来的兔类文物颇多,兔子的形象或可爱或矫捷。青铜兔首赤兔大瑞 白兔中瑞殷商甲骨文中便有“兔”字和关于兔子的记载。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兔形玉饰,青色间黄、白、黑、褐色,质地坚硬,局部半透明。兔子作奔跑状,眼凸出,...

    726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紫砂文化走进“一带一路”[图文]
    紫砂文化走进“一带一路”[图文]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致辞5月31日,第二届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隆重开幕,来自中国以及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东帝汶等11个东南亚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柬埔寨副首相索安、印度尼西亚前国会议长马尔祖基、泰国前国会主席兼下院议长颇钦·蓬拉军及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克坦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致辞并出席配...

    520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习总书记为何对中国地质博物馆关爱有加[图文]
    习总书记为何对中国地质博物馆关爱有加[图文]

    “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7月20日,正值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7月23日上午10点,位于北京西四的国土资源部大院内座无虚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

    193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宋朝人民是这样摆摊的[图文]
    宋朝人民是这样摆摊的[图文]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接近现代。宋朝也摆摊展开《清明上河图》,我们会看到,汴河沿岸,是一排店铺,越靠近城市,越是繁华、人烟稠密,进入城门之后,更是商铺林立,...

    396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2021重点推荐书画名家--李赞集[图文]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2021重点推荐书画名家--李赞集[图文]

    书画家李赞集先生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他与那些愿意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的艺术家不同,除了要把书画艺术磨砺到位频出佳作之外,还有热情热心参与文化活动的丰富经历,显然是一位有胸怀有境界的人,格局很大,有弘扬文化的担当和卓绩。这一点特别让人尊敬,因为“不管东西南北风”或是“躲进小屋成一统”是一些艺术家的自娱选项。如果没有像李赞集这样的一引起文化弘扬的担当者在努力,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恐怕很难稳健地走下去...

    527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