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图文]

时间 : 07-14 投稿人 : 欧欧 点击 : 394 次

镜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生活器具,可照容颜变化,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可鉴国家盛衰。那么,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镜子,从古至今,它们又经历了哪些转变?

何为镜架与镜台

讲座伊始,霍先生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中国大宁”鎏金博局铜镜图片,并提醒在座听众仔细观察铜镜的放置方式,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铜镜使用方式与古人生活空间的关系。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中国大宁”鎏金博局铜镜(霍宏伟摄影)

上海博物馆周亚先生曾研究过古代铜镜的使用方式,认为有手持和放置于镜架、镜台之上两种方式。实际上,这两种使用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镜架与镜台,是古人在照容理妆时用于固定或放置铜镜的主要器具,学界对此已经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霍先生认为两者在形制、结构上有一定区别,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架”的本义是指支撑或放置器物的用具,镜架则是以铜、铁等金属材料或木材纵横交叉组合而成的器具。其特点是上部用于放置铜镜,下部为架腿,无固定的底座。特点是灵活轻巧,有一些镜架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收起,以节省空间。

“镜架”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南宋《云麓漫钞》引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其大量出现则是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台”的本义是指高于地面而上平的物体,亦指作为底座用的物体。镜台,即是以金属、木质或其他材料构成的器具,下部以分量较重的固定底座作为支撑的台子,上部可以放置铜镜。特点是悬挂铜镜较为稳定,却无法折叠。“镜台”一词,始见于《北堂书钞》引东汉末曹操《上杂物疏》。河南安阳西高穴东汉曹操高陵曾出土刻有“镜台一”三字的隶书阴刻石铭牌。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镜架出现的时间比镜台要早。比较两者的形制,镜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以折叠,镜台则是固定的。霍先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和古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发现镜架、镜台的摆放位置经历了从席上向榻上、从榻上向桌上、再从桌上向地上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席上向榻上

镜架与镜台空间位置的第一次变化,是席上向床榻上的转变。战国汉魏时期镜架与镜台放在席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到唐五代时期已经普遍将其置于床榻之上。

战国时期,齐国威王的相国邹忌对镜照容,镜子的映照无疑让他对自己的容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留下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充满睿智的一段佳话。 今人已无从考证当时邹忌使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却通过考古手段发现了齐国人使用的彩绘镜及镜架。1992-1993年,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带战国晚期墓出土4面彩绘铜镜,其中一面彩绘镜出土时镜背后有一支架,由细竹、空心木塞及圆形箍等附属构件构成,高13厘米。考古报告整理者推测,墓主人为女性,可能是齐王的公主或某一重臣的贵戚。这个竹制镜架,是我国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镜架。

西汉时期发现的镜架极少。2007年,重庆涪陵点易墓地3号西汉早期墓清理出一件与镜同出的镜架。结构比较复杂,镜面向下,镜背上散存两件木质束腰多棱杆、几件小圆柱体构件及少量金箔。与西汉相比,东汉时期的镜架与镜台资料相对丰富。1959年,河北省定县北庄发掘一座东汉永元二年(90年)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一件鎏金镶嵌绿松石云纹铜镜架。另外还有少量作为传世品的镜台构件留存于世。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河北定县东汉刘焉墓鎏金铜镜架(梁鉴摄影)

这些考古资料充分证实古人在生活中确实使用了铜镜,但具体如何使用,可能用图像佐证更为直观,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怎样照镜子,如何使用镜架、镜台。

目前所见年代较早的佳人览镜图像是2008年河南偃师发现的新莽空心砖壁画,现藏中国农业博物馆。绘有一身着白衣的站立女子,左手持镜,右手梳发。东汉画像石上也曾发现有镌刻的佳人览镜图像,既无笔墨,也无色彩,有的是另外一种金石韵味。安徽灵璧县九顶镇出土一块东汉画像石,有一女子跽坐于楼阁上层照镜梳妆。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偃师新莽空心砖壁画上的《览镜图》(张应桥供图)

1984年,安徽马鞍山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发掘三国孙吴左大司马朱然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漆木器、青瓷器等。其中,有一件反映贵族生活的漆盘,盘内底描绘十二人,分三层。中层左侧为梳妆图,画中一女子跽坐于镜台前,双手置于头上,正在对镜梳妆(图五)。据该墓同出漆器上的铭文“蜀郡作牢”及杨泓先生的考证,这些漆器的产地应是三国蜀汉的产品。虽无法判定它的真正来源,但漆盘上的画面反映的应是三国蜀汉上层社会的生活内容,这幅对镜梳妆图描绘的是三国时期西南地区贵族阶层女子的生活场景。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漆盘画(《文物》1986年3期)

另外,传东晋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也有一组览镜梳妆图,一位仕女端坐于镜台前的席上,另一位侍女立于其身后,为其梳头。另有一位仕女坐于镜台右侧不远处,左手执镜,右手抬起,梳理整容,镜中映出清秀的面容。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是唐代摹本,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提出此图卷应是北魏宫廷绘画的原本。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故宫博物院藏《女史箴图》宋代摹本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3《宋》,145页)

从出土实物和图像资料来看,战国一直到北魏,古人使用镜子基本都是在席上跽坐照镜子。与其不同的是,唐至五代,镜架与镜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加普遍,其所处空间位置随着矮式家具向高足家具的转变而有所变化,即从席上转向床榻之类的家具之上。

唐人使用镜台的图像资料未见,但有文献可考。《太平广记》转引《纪闻·马待封》记载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马待封运用他的聪明才智,为王皇后制作了精妙绝伦的镜台,台下的“木妇人”灵活自如。

据学者孟晖先生考证,唐至五代时期的镜台一般放置于所坐的床榻之上。唐代诗人李贺《美人梳头歌》曾写到于象床之上对镜梳妆的场景:“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美人晨起梳妆,照容用的是双鸾镜。她解开环形发髻,面对着镜子,跪立于象床之上,一头乌发撒落于地,玉钗落处悄然无声。诗中虽未明确写到镜台,却点出镜子是放置于象床之上的。由此可见,唐代女性梳妆的方式是把镜台直接设在坐榻之上。

唐代铁镜架实物,仅见于河南偃师杏园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归厚夫妻合葬墓。与铁镜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面直径19厘米的圆形素面铜镜,小钮,窄缘稍隆。目前尚未见到唐代有关镜台放置于床榻之上的图像资料,但有两例旁证。一例是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江户时代画家宫川长春(1682—1752年)《游女图卷》,画上绘有与唐代铁镜架结构相似的镜架,可以直观地看到此类镜架在生活中的使用状况。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游女图卷》中的镜架形象(《泉屋博古馆名品选》,115页)

另一例是1995年在河北曲阳灵山镇西燕川村发现的五代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王处直墓,其东、西耳室的两幅壁画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图像资料。东耳室壁画描绘的是男主人的日常用具,床榻上放置一个三足镜架,架为圆柱形,前二后一,后面的一足似能折叠收起,镜架上部有方镜一面,覆盖有花卉纹镜袱。西耳室壁画描绘的是女主人的梳妆用品,床上有一件黑色镜台,上端及左右雕饰7朵云头纹,下端有四根小圆柱垂直向下,固定于底板之上。镜台上部放置圆镜一面,罩以牡丹纹镜袱。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曲阳五代王处直墓东耳室壁画中的镜架形象(《五代王处直墓》,彩版一八)

一个有趣的问题:现今已发掘的众多唐墓里,尚未见到属于唐代的带柄铜镜实物,期待将来能有新的发现。

第二次转变:从榻上向桌上

宋代镜架与镜台的资料更加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见于传世绘画,而且在墓葬壁画、砖雕、石刻中有其形象。这说明作为生活器具的镜架与镜台,在日常起居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也反映出宋代以来,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重视。

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发掘的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赵大翁墓,有《梳妆图》壁画。壁画可见四条腿的方桌上放置一件淡赭色镜台,右侧立四位女子,前面一女欠身临镜作著冠状,冠下前后插簪饰。墓主人赵大翁是一位拥有土地的地主,墓中壁画所描绘的对镜著冠女子,或为其家眷。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北宋传世绘画作品,还是墓葬壁画,画面中的照镜女子大多为站姿,鲜见有坐凳览镜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梳洗床、火炉床,家家有之。今犹有高镜台,盖施床则与人面适平也。或云禁中尚用之,特外间不复用尔。”文献中所说,有身份的人家妇女坐椅子、凳子,担心别人会讥笑她没涵养,这也许是北宋仕女照镜不坐的原因所在。同时,也道出了镜台的变化,放置于床榻上使用的镜台,在民间已经消失不见。到了南宋,风俗已变。苏汉臣笔下的《妆靓仕女图》中,桌上放有一面镜子,斜靠于一个支架上,一位女子端坐于长凳之上,凝视镜中。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清代《裘装揽镜》(《十二美人》第1册《一卷美人》)

另外,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清代慈禧太后览镜的老照片。照片中,慈禧太后立于正中,左手执带柄镜,右手正在插花。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慈禧已至七十高龄亦不能免俗。

鉴若长河:生活史的绝佳案例

最后,霍先生指出,以上所有资料全部都是女性照镜子,没有一个是男性照镜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引述张忠培先生对考古学任务的概括——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用文物讲铜镜的历史,实际上透视的是古人的生活。佳人已逝,佳境犹存。

通过对中国古代镜架与镜台空间位置三次转变的探讨,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作为室内梳妆用具的镜架与镜台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于镜架与镜台所在空间位置的逐渐变化,其形制、体量、高度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

战国时期的镜架为独脚架,东汉至两晋时期出现三足架,唐代创造出新的交床型镜架形制、五代至两宋座椅型镜台,再由两宋座椅型镜台,演化为明清时期的宝座型、屏风型落地式家具,由交床型镜架变为折叠型镜架,都与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

在研究镜架与镜台时,只有将其放在中国古代家具史、社会生活史的视野之下来考察,用一种动态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两者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动因。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宋《妆靓仕女图》(《唐五代两宋人物名画》,100页)

与这种中原风格完全不同的是,北方辽代壁画墓中的览镜画面见于户外,充分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1972年,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勿力布格村北发掘一座辽代壁画墓,墓道北壁中段描绘有女主人于户外备车启程的场景。在一辆轿顶式鹿车的后面站立两位女子,其中女主人立于左侧,侍女在其右侧手执铜镜,帮主人整妆,镜内映照出女主人娇美的面容。

唐五代到宋辽金元时期,镜架、镜台的放置从榻上转变到桌上。结合家具发展史可以发现,在此期间日常所用器具由矮式家具向高足家具发展,相应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第三次转变:从桌上到地上

明清时期,中国家具的发展进入繁荣期,反映在镜架与镜台方面,除了延续宋元以来镜架的小型化,放于桌上,便于折叠、存放之外,镜台出现了体量的大型化、功能多元化的转变,促使其从桌上走向了地上,作为室内的重要梳妆用具直接落地摆放。

在明代身份、等级最高的万历皇帝定陵中,有一面孝端皇后生前使用的仿汉代博局镜,与镜同出的一件彩绘镜架,镜架通高27.8厘米,应是放于桌上的梳妆用具。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清家具专题陈列展览中展出两件明清时期大型落地式镜台。其中明代晚期黄花梨透雕五屏式麒麟送子纹镜台高92厘米。清早期黄花梨透雕五屏式凤纹黄花梨木镜台高80厘米。这两件镜台形制、体量较大,均为直接落地摆放。

另外,明清时期,有关佳人览镜题材的绘画日渐增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绘画《千秋绝艳图卷》颇具代表性。这是以历史上诸多美人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大型仕女图长卷。其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图》绘有南朝陈国乐昌公主陈贞的形象,画面中公主亭亭玉立,右手捏着套在镜钮上的蓝色短绶带及半面金黄色残镜边缘,若有所思,演绎着流传千载、破镜重圆的经典传奇。

佳镜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 美术品知识

明代画家笔下的乐昌公主像(《中国历代仕女画集》,图59)

此前曾有学者认为,西方以镜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非常多,而中国非常少。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霍先生将“佳人览镜”题材的资料按时代进行梳理,发现中国古代以镜子作为创作题材的各种雕塑、绘画(的)作品并不少,清代的更多。

清代绘制的览镜图依描绘场景的不同,其生活空间有户外、室内之分。反映户外场景的绘画,有乾隆三年(1738年)陈枚以写实笔法创作的《月曼清游图》册之五《对镜梳妆》。其中有一位上著蓝衣下穿白裙的少女端坐于中央方桌前,桌上奁盒之上支起一面镜子,这位少女正在对镜梳妆。表现室内的佳人览镜瞬间,以故宫藏清代雍正登基之前所用围屏《十二美人图》之一的《裘装揽镜》最为人所熟知。

相关文章

  • 熟极而“油”:吴昌硕晚年轶事[图文]
    熟极而“油”:吴昌硕晚年轶事[图文]

    吴昌硕《佛手石榴图》吴昌硕晚年和戏曲名家多有交往。1823年,缶翁八十寿辰时,拜其为师学画的梅兰芳、荀慧生等,为他老人家演戏祝寿。先由荀慧生自报一出开锣戏《麻姑献寿》,再请缶翁各点梅、荀一出戏。吴昌硕说:今天我不点你们的拿手好戏,而要兰芳唱慧生的戏,演一出《拾玉镯》;要慧生唱兰芳的戏,演一出《审头刺汤》。两位大名角虽感到意外,却也欣然从命。当晚,各自演出缶翁所点剧目,效果出乎意外地好。剧终, 缶...

    711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栩栩如生的工笔人物画[图文]
    栩栩如生的工笔人物画[图文]

    孙震生,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何家英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家。其工笔人物画栩栩如生,别有一番韵味。孙震生,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何家英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家。其工笔人物画栩栩如生,别有一番韵味。孙震生,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何家英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家。其工笔人物画栩栩如生...

    669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隋炀帝的奢华年货 除夕夜沉香当柴夜明珠为灯[图文]
    隋炀帝的奢华年货 除夕夜沉香当柴夜明珠为灯[图文]

    大唐贞观初年,天下安定,百姓富足,李唐帝国在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带领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李世民对此很满意。这一年的除夕夜,李世民特别高兴,于是他下令大摆筵席,款待王公大臣、各国使节,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大唐的繁荣,顺便也满足一下他自己的虚荣心。当天晚上,皇宫里灯火烛光明亮有如白昼一般,皇宫各个大殿都装饰一新,用各色绸缎精心布置一番,异常绮丽。后宫嫔妃佳丽也都穿上了盛装,个个貌美如花,服饰...

    1074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艺术家称要毁掉价值73万美元的班克西画作[图文]
    艺术家称要毁掉价值73万美元的班克西画作[图文]

    《奴工》/Getty Images via CNN“这对街头艺术来说是一种打击!它不该被买卖!”Ron English说,“我已经厌倦了人们偷走我们的东西,再转售它。所以我只想买到我能买到的一切,把它们全都毁掉。”据CNN、英国独立报综合报道,美国艺术家Ron English宣称要毁掉他于11月14日购得的价值73万美元的班克西画作《奴工》。他要把整幅画涂成白色,对街头艺术市场表示抗议。“买...

    386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失踪的洛克威尔画作异地现身[图文]
    失踪的洛克威尔画作异地现身[图文]

    诺曼·洛克威尔的《运动》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从皇后区仓库失踪的一幅诺曼·洛克威尔画作,在俄亥俄州被发现。该消息是由一家艺术品存储公司的发言人对外公布的。这幅1939年的幽默绘画名为《运动》,描绘的是一位雨中垂钓的男子,同年,该作登上了《星期六晚邮报》的封皮。2013年5月,这幅作品在苏富比上拍,并以108.5万美元售出。但是,就在9月份该画即将启程前往新主人的...

    1047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玉琮:良渚文化权力的象征[图文]
    玉琮:良渚文化权力的象征[图文]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以大量重大新发现“再惊天下”。中国国家文物局3月20日在成都宣布,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古蜀“祭祀坑”,已出土黄金面具、玉琮、象牙等500余件重要文物。良渚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相距1800多公里,良渚文化时期和三星堆文化时期相隔千年,两地出土的玉琮有哪些区别?两种文化有什么样的相似之处?央视新闻频道在直播“三星半月数千载 重启发掘再探秘”中...

    1926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第五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铜奖任水生作品赏析[图文]
    第五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铜奖任水生作品赏析[图文]

    任水生,92岁,1931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一生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更替,五十岁从绍兴铸造厂退休后,偶得颜真卿《多宝佛塔感应碑文》一书,自此沉迷书法,勤习碑帖,自学成才。曾获“喜迎十九大翰墨歌盛世”绍兴书画作品展三等奖,“我们的节日.春节”春联书法征集活动二等奖。现为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任水生作品赏析:...

    819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图文]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图文]

    《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原标题:周文翰:收藏史回顾之九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从颁给日本委奴国王这方《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算起,中国的艺术品、文物传到日本,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收藏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法隆寺所藏青瓷就是唐代传入日本,奈良大安寺附近村庄曾出土唐三彩瓷片。福冈的一家寺庙出土过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唐宋时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僧人、留学生来华,将瓷器、佛像、王羲之墨迹摹...

    1639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男子黄河边捡“太岁” 有人出两万收购被拒[图文]
    男子黄河边捡“太岁” 有人出两万收购被拒[图文]

    市民在黄河边捡到的“太岁”。 受访者供图孙业文“我在黄河岸边捡到一块‘太岁’,有人说它能值一套房子钱。”5日,市民陈先生向本报反映,他捡到了一块“太岁”,有人当场要出2万块钱买下,被他拒绝了。他现在也不知道“太岁”的真假与价值,希望相关专家能帮他鉴定一下。5日天气比较温暖,陈先生决定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到黄河边游玩。下午2点左右,他和小侄子在黄河沙滩上玩沙子,准备走时打算到停靠在黄河岸边的一艘铁...

    1217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宋代人也很励志 山西宋代墓内题字“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图文]
    宋代人也很励志 山西宋代墓内题字“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图文]

    山西发现宋代砖雕壁画墓,图为M1墓葬后室北壁。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中新网太原8月3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日对外发布,当地考古人员在运城市临猗县发现两座宋代砖雕壁画墓,年代为“熙宁八年”(1075年),墓内有墨书题字“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墓葬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考古人员经过考古清理发现有仿木构建筑砖雕、壁画、题记等,根据墓葬形制、纪年等判断,两座墓葬年代...

    673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古越之相 寓于青铜鸠杖之中[图文]
    古越之相 寓于青铜鸠杖之中[图文]

    青铜鸠杖 春秋(前770-前476年)先秦时期的浙江属于古越人居住的地区,它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晚于中原,并且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显著影响。虽然与中原相比,越地出土的青铜重器数量并不多,但在形制与纹饰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当中原开始呈现中央帝国的显赫时,越地在经历良渚文化的辉煌后进入一个低迷的时段。在中土君子眼里,这里只是一个荒蛮偏僻边远的东南小国。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以朴质彪悍、...

    1003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最美粉笔字”来汉展出 “粉笔哥”街头写汉字[图文]
    “最美粉笔字”来汉展出 “粉笔哥”街头写汉字[图文]

    图为:“粉笔哥”崔显仁在街头写的字。“粉笔哥”崔显仁因古色古香粉笔字体,在微博上走红。昨日,“第六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作品展——武汉站”在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展,200余件有关字体设计的展品集中亮相,其中,崔显仁设计字体的原稿也一同展出。2011年,一张崔显仁在街头写字乞讨的照片,在微博...

    670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画家丁乙作品拍卖超千万 当年一幅画换一听咖啡[图文]
    画家丁乙作品拍卖超千万 当年一幅画换一听咖啡[图文]

    丁乙笔下的“小格子花布”他的画,看不懂的人说就是花布,而这块“花布”如今在国际市场上大受追捧,最高拍出了千万元高价;他耐心超常,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这个题材,一直画到今天仍未改变;他寂寞,但他是第一个与国际奢侈品牌合作的中国艺术家;他的名字,如果按姓氏笔画排序,永远排在第一位。他叫丁乙,是目前上海在世画家里仅有的三位作品拍卖超千万元的画家...

    1305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农民盖房挖出文物 初步鉴定系李世民陪葬墓碑底座[图文]
    农民盖房挖出文物 初步鉴定系李世民陪葬墓碑底座[图文]

    陕西礼泉县一农民盖房平整土地时,挖掘出一唐代文物。受访者供图新京报讯(记者 李一凡)陕西礼泉县一农民盖房平整土地时,挖掘出一唐代文物。今日(19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礼泉县文物旅游局获悉,该文物属石刻文物,经昭陵博物馆专业人员初步鉴定,系唐太宗李世民唐昭陵陪葬墓碑底座。目前,该文物已移交至昭陵博物馆暂时收藏保管。今日(19日)上午,新京报记者致电礼泉县文物旅游局,一袁姓工作人员表示,12月16...

    1843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似画非画艺术品受追捧[图文]
    似画非画艺术品受追捧[图文]

    梅花型迷你博古架随着生活的富足和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资、中产和成功人士都觉得家中非得有一两件宝贝才压得住阵。笔者特地请到了研究工艺美术近40年的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谭伟彬分享家中陈设艺术品的心得,让大家在秋冬之交时宅得更温暖。文、图郭晓昊、林琳“一直好想要一个博古架,摆上几把玩赏的茶壶,几件心仪的工艺玩偶,一边饮茶一边欣赏。上周从芳村搬回一个黑紫檀,外方内圆,手工非常精细...

    1149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