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瓶
在北京华辰春拍中,一件清代醴陵釉花卉纹折肩瓶不仅以437万元高价成交,更因其学术价值备受关注。该瓶彩饰用中国水墨技法绘制,绿叶扶疏,紫色花卉淡雅柔和,花、茎、叶层次分明,同时吸收西洋画法,有明暗对比,透视感强,连叶子的反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瓶底落款“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学堂学生罗正五制”。
这存世不算久远的花瓶,却凝固着一段历史遗痕。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残酷打破了天朝大国的自恋迷梦,一大批开明的封建士大夫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存,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赴日考察,发现瓷业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两人前往醴陵粗瓷产地调查,看中这里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提出“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开办,学生先学历史、国文和绘画,后学烧瓷。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成立,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从日本引进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此前,醴陵瓷器用氧化钴手工描绘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瓷业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反复尝试,采用自制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瓷质细腻,釉层下五彩缤纷,画面清雅温润、素洁静美的釉下五彩瓷器。
著名古陶瓷专家王莉英曾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瓷器先后创烧出高温釉下(铁)褐彩、釉下(钴)蓝彩和釉下(铜)红彩。清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几乎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恰于高温釉下彩方面建树甚微。近代醴陵瓷业异常了不起,短短数年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丰富了醴陵陶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卓越贡献。
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博览会,连续获得金奖。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601099,股吧)万国博览会,和贵州茅台(600519,股吧)酒同获金奖。扁豆双禽瓷瓶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色彩沉稳典雅,构图生动自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醴陵瓷器名声盛极,“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在醴陵兴建,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
在经历了短暂的一二十年繁荣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
清末民初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传世作品不过400余件,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常带“为某某烧制”的上款,故宫博物院馆藏仅7件。醴陵釉下五彩不拘泥于传统,造型富于变化;色彩于淡雅中透出高贵气质,给人一种涤尽尘嚣之感;加之彩料被封于釉下,既耐酸碱腐蚀不易磨损,又有绿色环保之妙,故具较高文化、工艺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