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碗直径34厘米,内饰通景人物,共54个,品相完美,彩料画工很典型,嘉道广彩的顶峰之作。
清乾隆广彩精品
广彩十三行 广彩馆藏级珍品
广彩,即广州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即使用别处窑场生产的白瓷胎加以釉上彩绘的外销陶瓷。据说在清雍正年间,杨快和曹钧两位江西人,从景德镇买入白胎瓷器,在广州开设作坊授徒加彩烘烧后转售外国,逐渐形成广彩瓷的雏形,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广州独具特色的彩瓷品种。
广彩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景德镇五彩、粉彩和海外传入的珐琅彩技艺,同时,受海外客户需求影响,广彩艺人学习西洋油画、水彩画等技法,融汇中西,进而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广彩用料和技艺,这使得广彩瓷在中国陶瓷中具有明显的辨识度。
在许多人印象中,广彩都是一些不太精致的彩瓷,大红大绿、金碧辉煌、构图繁缛、图案程式化,俗不可耐,完全与中国传统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悖。但一旦全面接触广彩,特别是早期的广彩,却是如此的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广彩的意义在于它曾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照相术未发明之前,除了部分绘画,广彩是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中国清朝对外交流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特别在18世纪的欧洲,广彩更是贵族的宠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期精美的广彩就是“外销官窑”。
欣赏下馆藏级广彩精品的身影。
广彩瓷器多喜欢用“开光”(又称开窗)来装饰,这样可以突出主题,衬托环境,使画面主次分明。清代开光纹饰种类繁多,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乾隆时期,开光细腻流畅,形式较多,有圆形、方形倭形、花瓣形、波浪形、海棠形、菱形等,还有青花锦地纹开光、青花描金卷草纹开光、红黑彩描金锦地开光等。
豆青广彩开光人物纹双狮耳瓶 广州博物馆馆藏
清咸丰年间。一对,高59.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9厘米。该瓶开光内绘戏剧人物图装饰,图案清晰,人物画面突出。装饰绚丽,造型挺拔,是广受西方人青睐的陈设品。
锦地开光人物纹方形茶壶广州博物馆馆藏
此壶为清朝乾隆时期的作品。通高18.5cm,口径7.2×5.1cm,足径9.8×8cm。茶壶造型独特,其壶柄、壶嘴、壶边及壶盖的四边和盖钮皆为竹节造型,每面的边角上还装饰着竹叶。壶的四面皆以椭圆形开光,中间绘有古代人物故事,其中一面为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两个身着束腰长衫、发髻向上梳的女子,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似在教育孩子。
广彩开光人物花鸟纹海碗 佛山博物馆馆藏
清同治时期,高16.3cm,口径40.1cm,底径21cm。圆唇,广口深腹,至足部渐收,圈足。碗内纹饰分四层,外腹壁二层,均为开光花鸟及清装人物小景。开光配以白地金边,色彩艳丽,纹饰繁密,绘画较粗,圈足内白釉发黄。
广彩作为外销瓷,它的审美趣味紧随海外客户的需求,欧美国家刮起的“中国风”,刺激广彩瓷创作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纹饰。广彩制作艺人将自己熟悉的广州一带生活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使我们得以凭借这些瓷器上的图像回望300年的历史与风俗。
广彩瓷有“折色”和“长行”技法之分。“折色”与景德镇五彩技法一脉相承,用红色和黑色先勾绘出轮廓线条,再填色。“长行”技法是中西技法融合的产物,“即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风景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头部用红黑线表现,服装衣纹用颜色写”用颜色写的部位不先勾轮廓线,而是要胸有成竹定好位置,彩料直接一次性画出,就如写意人物画的落笔,形貌结构直接由包含丰富墨色的笔墨落笔定局地表现出来,“长行”人物就是以此原理分出深浅色调后,再用线条强调衣褶、结构和明暗关系。“长行”将“折色”的平面表现转化为立体表现,是广彩艺人在长期实践中融汇中西彩绘技法自成一格的产物。这一技法的广泛使用,使广彩瓷个性特征明显。
扒龙舟瓷盘 佛山博物馆馆藏
清同治,高6.9cm、口径41.2cm、底径21.5cm。盘中主纹饰为游弋在珠江中的两艇装饰华丽的广东装龙舟,周围观者众多,生动再现了珠江三角洲一带扒龙舟习俗的盛况。
扒龙舟瓷盘上的纹饰,显然是采用“折色”技法绘制的。从《扒龙舟》瓷盘人物的服饰看,具有十九世纪清代的着装特征。满人入关后曾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施“薙(ti)发易服”政策,人们的衣冠服饰,需要遵守清制,此政策对男性较为严格,对女性则稍有宽松。十九世纪后,清政府对艺术品上人物衣冠服饰的限制更有所放松,在此背景下,广彩纹饰中的清装人物也逐渐减少,不单女性可以着汉族服装,男性也更多地着各朝汉族服装。故广彩《扒龙舟》瓷盘上女像都带有明代仕女特征,着明装梳明代发式,花艇和江岸亭台中的男像也都穿着明代衣冠。唯有盘中龙舟及护舟艇上的男人们着平民清装,他们戴着清代典型的用藤条编成的圆锥形帽子,帽子上有红丝穗子,顶上还有黄铜顶珠。
用“长行”画法绘制的清嘉庆至道光人物纹圆形瓷盘 直径45.5cm